废除丞相导致党争加剧,以至于后世明帝屡遭刺杀。
官制改革也是朱元璋想要知道的事情。
刚好秦念方才提及“殿试也必然更有针对性”,这显然与官制相关。
【秦念:第一,军政分离。军队不再参与任何行政决策,只接受皇帝的指挥。军队依照《军法》从事,内设军事法庭及文职系统。】
【嬴政:文职?】
嬴政不解其意。
军队内部为何要设文职?
【秦念:军队文职就是将军饷发放、军功核算、后勤管理等原本属于文官系统的工作内容,切割出来移入军队内部。相关人员虽然有军籍,但无需直接参战,非现役,不设退役时限。】
【赵匡胤:……恐生割据之事。】
虽然认可文武相互促进一说,但看到秦念让军队彻底脱离文臣管辖,赵匡胤不免感到忧虑。
如此一来,军队内部不受挟制,岂不是很容易坐大?
【秦念:错了,军队不参与政务,才能根绝割据之患。】
【赵匡胤:可军屯区粮食可自给,就无需支拨军饷,军队依旧有割据之危。】
赵匡胤明白秦念所言。
军队不碰地方政务,且二者完全分割,不似唐朝节度使那般,同时掌控军政财三方。
但军屯制下,其内部本身就有“财权”,又自设文职,这不就是另一种军政财合一?
【秦念:所以朕说军队屯田是国穷之时的过渡方案,等国富之后就不能再屯田。】
【赵匡胤:……国穷之时,又当如何防割据之危?】
赵匡胤一直觉得大宋算是富裕。
大宋本为募兵制,自愿应募即成为终身军人,又有流民、饥民或罪犯作为补充,维持五十万人的军队不难。
但看完秦念的军制改革后,赵匡胤就意识到本朝的募兵制存在极大隐患。
一为精锐部队若是遭逢重创,短时间内难以补充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兵源。
原本历史上,赵光义两次大败葬送精锐之后,大宋就只能转攻为守,必是有此缘故。
二为纵然军队未遭重创,随着军卒年老,战斗力必然锐减。
秦军的五年兵役制,却能确保军卒皆为年轻力壮。
赵匡胤已决定逐步以五年兵役制取代终身服役制,且由于大宋国富,许多地方无需军屯制,就能给予军卒较高的军饷。
但大宋边防地区仍需军屯——显然大宋依旧可以说是国贫。
边防地区又最容易生变,赵匡胤只能请秦念继续答疑。
【秦念:军队从连级开始施行双主官制。连长主管作战、训练等事务,指导员主管官兵思想、纪律监督。】
【赵匡胤:监军?】
赵匡胤现在看到监军就想起杨业之死。
现在正在思考应当如何平衡将军与监军的权力。
连级——约百人为连。
秦念却是要从连级开始安置监军?还是双主官制?
【秦念:不是监军。指导员的主职是教导军卒认字读书,教学军法军规及其他相关政策,监督队内纪律,军卒遇到思想、家庭问题都可以向指导员寻求帮助,本级解决不了可以逐级上报。只有在连长无法指挥军队时,指导员才会接管作战事务。】
各朝武将皆松了口气。
这种监军不会干涉将军指挥作战!
【赵匡胤:……这是何意?】
【秦念:连长接受营长管辖,而连级指导员接受营级指导员管辖。指导员可以经常调换岗位,还可以进行军区之间的轮换,不会影响军队的作战能力。】
【赵匡胤:朕明白了,谢秦皇解惑!】
赵匡胤终于知道该如何平衡将军与监军!
军官常驻,则容易形成派系;军官常换,又会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军级指导员与军长平级,且可以经常轮换,双主官就很难勾连。
各级指导员只接受上一级指导员的管辖,皇帝就不必担忧军长欺上瞒下。
再加上军卒只服役五年,军长就难以割据一方!
【秦念:朝廷设军部,受太尉管制。军部只参与商议与国防相关的国政,武将只能入职军部,可兼任军校老师;连长及以上军官需退役两年以上才能从政。】
【刘彻:你此前曾言“班长及以上军职退役后可按爵位转入地方执法部门就职”,是指退役两年之后才能转入?】
刘彻知道设军队文职,是让朝中文臣不能干预军队内部事务。
而退役两年的限制,则是让武将不能干涉朝中政务。
汉朝此时采用的也是军功爵制,只是在秦朝军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修改。
秦念所提的军制改革是基于秦时的军功爵制,故而也适用于汉时的军制。
刚好卫青和霍去病皆在,刘彻已经在与他们商议军制改革一事,也就轻易发觉秦念所言的冲突之处。
【秦念:这就涉及到政法分离,也稍后再说。】
政法分离?
李斯原本正忧心于未来的自己竟然参与矫诏,致使大秦二世而亡。
可在看到“政法分离”四字,李斯还是不由得被牵动心神。
【刘彻:地方军政又当如何分离?地方出现匪徒作乱,难道太守不能要求都尉平乱,必须先上报朝廷?】
秦念感慨这就是默契。
她正要说地方的军政分离,刘彻就主动询问。
【秦念:地方官员同样改为双主官制度。郡守主行政、财政事务,郡丞负责官吏任免。不参与具体行政事务的郡丞为郡内最高负责人,有紧急情况下临时指挥郡尉的权力,需立即向中央汇报调度情况,由军部下达正式军事指令。】
这同样是参考现代制度。
其实现代军改之后,地方已经不能调动部队。
但这是因为现代有网络,可以实时向上级汇报请求支援。
古代却不行,必须给地方官员临时调动部队的权力。
权衡之下,秦念选择更改郡丞的职能。
………
秦汉时期的郡丞大惊。
这就连升两级?
从郡守之下,一跃成为郡内最高负责人?
但定睛一看,他们的职责是从协助郡守处理政务,改成只负责官吏任免。
与军队内部的双主官制相仿,郡内实权依旧归属郡守。
而郡丞虽级别更高,甚至能临时调动郡尉,却没有政务实权。
【刘彻:缉捕盗贼也需要上报中央?】
刘彻对这双主官制度极为喜爱。
但平乱之事需调用大量军队,需申请调令可以理解。
若只是缉捕盗贼这等小事,屡申调令反倒不美。
【秦念:寻常缉盗不应惊动军队。换言之,就是你祖宗的亭长之职将从军队体系剥离,改为地方执法部门。】
第170章
【刘彻:……】
【刘邦:这般改动, 则军政彻底分离也!】
当过亭长的刘邦,当然清楚亭长职权与军队的关联不大,反倒更接近政务。
亭长除了缉盗以外, 还需要接待过往官员,查验行人符传。
协助征发徭役倒是与军队相关,但若是依照秦念的军制,兵役一年也就征发一次,倒也算不上有多大关联。
【秦念:面临紧急灾情,郡丞也可以临时调动军队救灾,应提前制定军队抢险救灾管理规定。】
参照现代相关条例,秦念将军队在抢险救灾中应当担负的主要任务发在群里。
秦念刻意提到这一点,是为了让各朝剧本中的军队多一份职能。
有这一份职能, 也许就能反向影响各朝的“天下为公”。
【朱元璋:军队救灾……秦皇竟是如此爱民, 朕定当效仿。】
朱元璋知道军队救灾一事, 并非古之未有。
宋徽宗时期,泗州城遭遇洪水,江淮发运使任谅亲自率领部卒筑堤,将百姓转移到高处并赈济米粟。
洪水退去之后, 百姓得以保全。
然而任谅曾弹劾过蔡京, 蔡京就诬陷任谅, 说淹死的人数以千计,宋徽宗将任谅削除官籍。
后来有大臣说救援水灾不是发运使的责任,宋徽宗这才起复任谅。
可见史上虽偶有军队救灾之事,却不是像秦念这般,将救灾抢险列为军队职能。
【秦念:现在说官制改革的第二点:政法分离。】
【秦念:其一, 审判、核查案件为司法。司法部门不受军政两方管辖, 只根据事实与律法进行裁定。案卷接受上级司法部门检阅, 刑罚越重,就需要更高级别的司法部门予以审核。死刑必须上报至朝廷的司法部审核,由皇帝作最终裁定。】
【李世民:司法与执法亦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