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及之后的王朝可以说是亡于土地兼并及权贵豪富垄断官场。
这秦朝既无土地兼并,才到二世,也不至于蠹虫庸官满朝,秦朝又为何二世而亡?
但刘彻几次尝试,都被天幕所阻。
“天幕应是欲将秦朝之亡国,留待始皇帝话题。”
刘彻觉得去病说得有理。
【秦念:虽说西汉自身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但终究还是亡于王莽——说起来,王莽能够顺利篡汉,还得感激你让大汉百姓相信天命论。王莽宣称是上天让他接替汉朝,伪称是刘邦显灵传国给他,可以说是你给了他篡位的名分。】
第153章
【刘邦:显灵传国必非朕所为!】
刘邦当即否认。
“子弄父兵, 罪当笞”可以当是他所言。
但他绝无可能传位王莽此人!
澄清之余,刘邦也只得感慨天命之说果真后患无穷。
当年他以赤帝子斩白蛇假称天命,王莽篡汉假称天命就编造是他显灵传位。
【刘彻:……】
刘彻切齿, 立即下令召董仲舒入长安。
此前秦念曾言董仲舒可于“纪念钞”中书写银钞,刘彻不愿让其书写,故而没有征召他。
如今他后悔了。
假如董仲舒就在眼前,刘彻就可以直接质问于他:
“你所谓的天命,就是让王莽这等致使‘汉家百姓死者数千万’之人得以篡国?”
此刻的董仲舒长叹一声。
得知明儒走到何等地步时,他就明白自己大错特错。
【秦念:对了,忘记告诉你——刘小猪,刘秀是你兄弟的后人,不是你的后人。】
【刘秀:……】
刘秀只能感激秦念没有将五世祖刘发之名道出。
虽说早在武帝元光六年时, 五世祖就已然离世, 谥为长沙定王, 且高祖父刘买并非袭封爵位之人。
但秦念若是说出五世祖之名,刘秀清楚彼时的高祖父极有可能受到牵连。
【刘彻:!!!】
刘彻虽然怒极,但没有于天幕出声。
王莽篡汉,西汉已亡。
刘秀以远支宗室的身份复汉, 已是万幸——
可刘彻依旧盛怒!
“陛下息怒, 既有天幕点出社稷隐患, 此世定不会有王莽之事。”
卫青连忙劝慰陛下。
【秦念:王莽篡汉时,获得无数儒生的支持。倒也不奇怪,这帮儒生本来就是谁得势跪谁,“去乱存祀为仁也”嘛。】
建武年间的儒生曾以宋明儒生为耻。
此刻被讥讽“谁得势跪谁”,部分儒生被骂得低下头, 也有部分儒生不满秦念的指责, 尤其是经历王莽篡汉的那部分儒生。
他们不是支持王莽, 分明是王莽伪作谦恭欺骗了他们!
王莽曾经行为恭谨,礼贤下士又清廉俭朴。
他的儿子王获杀了家奴,王莽还大义灭亲。
儒生只是不知王莽狼子野心才为其所蒙骗,怎能说他们是“谁得势跪谁”?
王莽篡位之后,也有彭宣、王崇、邴汉等人辞官归乡!
“辞官的儒生有多少人,臣服王莽的儒生又有多少人?”
历经七次天幕,已有不少人知道该如何应对儒生的狡辩之词。
【秦念:至于王莽所建新朝的覆灭——西汉末期这个烂摊子,王莽这个真信儒家学说、试图复周礼治国的蠢货救不了。】
【刘秀:若是秦皇,会如何救世?】
早在秦念说出土地兼并是如何致使王朝覆灭时,刘秀就已经代入西汉末年。
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豪强林立、蠹虫庸官满朝、灾祸不断、流民四起。
两年后自己度田都遭遇“群盗并起”,西汉末年的汉帝就更加无力度田,更无法迁徙豪富。
若无天幕则难以解决土地兼并,天灾必起民变。
可观秦念此言,似是认为西汉末年还有救?
【秦念:唯有一策:分田地。】
【刘秀:……井田制?】
刘秀迟疑。
王莽同样采用分地之策,但秦念早就说过井田制无法施行。
为何她给出的办法还是分田地?
【秦念:王莽的井田制是妄想权贵豪富主动交出土地,但朕不会有这种妄想。】
【刘秀:若无天幕,强迫地主交出土地,只会引发流民四起。】
刘秀越发不解。
这都是秦念说土地兼并之害时所提及的危患。
为何此时秦念又不怕生变?
【秦念:王莽篡汉之后,曾主动挑起与多方异族的战争——也只有正统儒生才会这么推崇“复周礼”,不顾当下的现实,非要把汉朝封的异族王在名义上改成侯。】
《中国人口通史》认为,王莽挑起对外战争,是因为托古改制的失败加深了社会矛盾。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王莽故意发动战争,想让丁壮人口大量死亡,使人民疲于奔命,无暇谋反。
但如果只是为了减少人口,最佳的做法其实是只挑起和匈奴的战争,在战争中消耗人口。
还能开疆拓土,为自己积累声望,没必要挑起多方战争。
“贬句町王为侯;西出者至西域,尽改其王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单于大怒,而句町、西域后卒以此皆畔。”
这更像是王莽盲目复周礼的举动——
周礼只承认周天子为王。
………
东汉及之后各朝的儒生不得不直面现实:
其祸甚于桀纣的王莽在后世看来,就是儒生。
不是他们不认,就可以撇开关系。
【刘秀:……何意?】
刘秀不明白此前还在说“分田地”一事,为何秦念突然又转到王莽主动挑起外战。
但他没有怀疑秦念在转移话题,而是认为自己没有理解秦念之意。
已经过去七个话题,发言最为积极的秦念丝毫没有掩饰过她的性情与能力。
如果西汉末年就是无解之局,秦念只需答“朕也救不了”即可。
既然秦念觉得能救,就必然有可行之策。
【秦念:王莽能够发起外战,就足以说明此时的朝廷还能够召集数十万人的军队。】
王莽“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与匈奴对峙,但这三十万人并没有与匈奴决战。
因为王莽认为应该等到三十万人都到齐了,再跟匈奴决战,“先至者屯边郡,须毕具,乃同时出”。
结果边境地区无法提供军粮,调动郡国粮食又衔接不上。
最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由于缺粮经常抢掠百姓,致使“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到王莽身死都没和匈奴决战。
同时,王莽还征发二十万人击句町,“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
这足以说明王莽在军事上的无能,正如儒家的外战外行。
但秦念说这话的重点在于王莽还能够征召军队。
【刘秀:秦皇之意,是以这数十万军队武力逼迫权贵豪富交出土地?恕朕直言,此时各郡县只要停止输送粮食,这些军队立即就会转为盗贼流民。】
刘秀虽然还没有度田,但此前刘炟就说过“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
这还只是度田。
刘秀自忖他能动用的军队与国家财政,远胜于王莽。
纵然是他,在没有天幕的情况下,也只能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且不能追究形同反叛的郡国大姓。
倘若王莽强行度田,其结果……
【秦念:朕的意思是以这数十万军队为基础,将诏令传遍全国。发动所有底层百姓杀豪强,分田地,贱籍全部归良,债务一笔勾销。胜则山河重整,败则加速亡国。】
【刘秀:!!!】
刘秀看着这段惊世骇俗之言,只觉寒意刹那间笼罩四肢百骸。
此刻他甚至后悔询问秦念救世之策——
这分明是秦念造反的倚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