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善。】
嬴政看向根据秦念的描述所绘制的“世界地图”。
他没想到华夏面临的最大威胁居然是“西域之西”——从海上发起的战争。
“大航海时代,首都不能离海洋太远。”
再想到秦念曾言“山河重整,百废已兴”,嬴政微微颔首。
曾有五国联军攻秦,迫使秦国闭函谷关不出。
秦念立都于临海之地,足见其不甘“夜郎”之境。
以她的才能,彼时的大秦也必将东出。
【李世民:是工商之利在支撑异族修建道路与城池?】
李世民同样在凝视地图。
他在此刻代入了后人的处境——
华夏在面对西域之西的战争时,北方的异族必然在伺机而动。
秦念口中的“不再是刀俎之下的鱼肉”,换言之就是华夏在未来为异族所觊觎。
【秦念:还有对外征战掠夺的资源,而最重要的其实是科技的发展。】
【赵匡胤:何谓科技?】
天幕神异,赵匡胤能借助它“理解”许多不认识的词。
正如“科技”的意思是“科学与技术”。
但“科学”一词也很晦涩。
汉武帝话题时,秦念就说“科学家”能够预测天灾与祥瑞。
明太祖话题时,她将航海有关的“知识”列于天幕,说“异族研究科学探索世界”。
这科学似乎指的是知识。
可“科学”与“技术”融合而成的科技究竟是什么,为何是“最重要的”?
【秦念:科学是理论知识,比如知道万有引力,就知道地球下方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去。】
【秦念:技术解决的是实际问题,比如在秦汉时期开山裂石需要大量人力,但优化火药配方就能制造出威力更大的炸药,宋时开山裂石就远比秦汉轻松。】
【刘彻:火药可开山裂石?】
刘彻立即出言询问。
火药能开山裂石,就必然可以破城墙之防。
匈奴没有城墙,但朝鲜这种小国却可据城而守。
【秦念:火药的发明起源于方士炼丹。】
秦念详述火药与各方面的应用。
但并不是秦念单方面输出,宋明两朝的皇帝插话次数极多,还说出许多网上都搜不到的火药配比与注意事项。
秦念猜测这应该是这些打工人自己编的。
虽然不清楚可行性,但大家都扮演得非常敬业。
………
朱棣双眼放光。
秦念对火药配比含糊其辞,朱棣知道缘由:
越是后世,火药的威力就越大。
秦念时期不同各朝,她面临着三境强敌,她所在时期的火药配比必然是最高机密,故而不能外传。
但她所言的火药在军事上的各种用途,让朱棣不得不惊叹后世对火药的运用。
【秦念:科技,就是由更先进的理论指导技术迅速发展。从火药发展出来的火枪、火炮等武器被称作热武器,原始的弓箭刀枪等被称作冷兵器。热武器军队对战冷兵器军队,是单方面的屠杀。】
朝代越是靠前的人,理解秦念这几段话就越是吃力。
但越是往后,就越能理解她在说什么。
比如已经将火炮、火铳应用于战争的朱元璋朱棣二人。
【朱元璋:你说的火枪,与火铳有何区别?】
朱元璋时期的火铳虽然杀伤力大,但需要手动装填火药、弹丸,雨天极易失效,射程射速皆远不及弓箭。
所以明军依旧是以弓箭为主,火铳为辅。
达不到秦念所说的“单方面的屠杀”。
【秦念:最初的火枪是用竹竿制成,威力远不及你朝时期,而你朝的火铳也远不及后世的火枪。】
【朱元璋:有多大差异?】
【秦念:后世火枪不惧风雨,且有着远超弓箭的射程、射速及杀伤力。一百五十米距离可击穿皮甲,百米内可以击穿铠甲。三列横队步兵的火枪齐射,可以轻易击溃冲锋的骑兵。】
早在唐太宗话题说科举制时,秦念就已经解释过度量衡单位。
比起各朝不统一的引丈尺,毫米、厘米、米显然更易于理解与沟通。
扮演皇帝的同事们也早就在自由讨论环节使用她提供的单位。
同事们相当敬业,只有看过唐太宗话题的皇帝才会使用这些单位。
像谈及火药配比时,朱瞻基就在询问他看不懂的符号与单位,朱棣让他等话题结束后看之前的话题。
【朱元璋:!!】
朱元璋不敢置信地望着天幕。
后世的火枪竟然达到这种地步,若是用来对付异族骑兵……
【朱棣:如何制造这种火枪?!】
朱棣迫不及待地问道。
倘若大明有秦念时期的火枪,对付北虏将会轻而易举!
【秦念:朕可以把理论知识告诉你们,但实现理论需要的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刘彻时期或许终其一生都发展不出量产这种枪所需要的产业链。】
【刘彻:你在小看朕的工匠?】
刘彻不满。
在看到火枪的威力时,刘彻就对这种“热武器”势在必得。
结果秦念说终他一生都不能见到此物?
【秦念:科技的发展需要时间,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不够,祖龙时期同样造不出来。】
【嬴政:……】
【刘彻:哼。】
见始皇帝时期也办不到,刘彻就知道秦念不是故意讥讽他,而是事实如此。
【朱棣:朕所在时期可否造出?】
【秦念:很难。由于儒家对各行各业的贬低,你朝的工业也没发展多少。最重要的是,朕把理论全部说出来,各朝也不见得有人能理解。】
【朱棣:……】
秦念很快就将燧发枪和击发枪涉及的各种理论知识复制粘贴到群里。
朱棣看着那些明明每个词都能理解,组合在一起却有如天书的知识目瞪口呆。
不止是他,就连专司火器制作的军器局作头都是两眼发直。
后世秦皇在说些什么?
【秦念:想要尽快推动科技的发展,就得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诸位应该都能看得出,朕之前发的那些理论知识,也涉及许多行业。】
不,并没有看出来。
朱棣苦笑。
上一个话题中提及的航海知识,朱棣还能勉强理解一二。
此番秦念讲述的理论,朱棣已经努力逐字逐句进行“理解”,然而现在回想,却是一片茫然。
【李世民:朕看不出……朕询问工部,亦无人能看懂其中一二。】
李世民坦然说出不解。
那能让步兵击溃骑兵的“火枪”,李世民自是极为重视。
既然看不懂,那就只能诚心发问。
【秦念:放心,不只你不懂,各朝都不懂。就连朕这个时期,华夏也没多少人能看懂这些理论,能看懂五六成的还多是朕教出来的学生。】
【李世民:……】
李世民早就知道秦念博学,但他没想到秦念能博学至此!
她居然不是复述这些“理论”,而是理解并且教导学生?
………
“你又是从何学得?”
虽然问题被天幕所阻,但刘彻自认已经猜出答案。
这些“理论知识”既然是异族研究的科学,秦念就定是从异族处学得。
【秦念:广开民智,重视科学,才有可能理解这些知识,从而造出火枪,就不必面临那样一场沿海抗登陆战——用人命堆出来的惨胜。】
第141章
按照甲方给的人设, 她是在嘉庆时期造反登基,第一次中英战争必然提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