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爪洼国下方的那片大陆,疆域就超过大明,此地显然也为异族所据。
然而秦念所言的“三境”却并不包括南方。
可想而知,秦念面对的那些“强汉”都有着何等可怕的疆域。
“其祸冠绝前朝所有皇帝”。
朱元璋双手颤抖。
竟是如此……
竟是如此!
【刘彻:这些无主之地皆在何处?】
刘彻迫不及待地问道。
他记得秦念说过,儒家治世之后,华夏不断衰弱,
既然明朝是世界最强之国,那么此时大汉也当如是。
朱元璋禁海,他刘彻可不禁!
若是找到这些无主之地,大汉的疆域必将扩大数倍。
这声誉榜的榜首,必然是他!
………
秦念再度敲甲方的窗。
她想直接发地图。
【甲方:不可。】
秦念只能尽量描述几个大陆的位置。
顺带把指南针、航海图、信风带、远洋气象等大航海相关的知识复制粘贴到群里。
………
朱棣时期。
已经五次下西洋的郑和如获至宝,将秦念所言尽数记下。
那些无主之地,他必要为陛下寻得!
【刘彻:大地是个球?!】
秦念给出的大量“知识”,刘彻都只能“理解”其词意,却不明白究竟是何意。
只能让臣下尽皆记录,日后再深究其根本。
因为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刘彻连询问都不知从何问起。
直到发现秦念竟然提到“地球”之说。
大地怎么会是个球?
【秦念:去海边看船,你会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这是大地为弧形的证据。有外国的船队一路向西航行,最终回到原点,这是大地是一个球的证据。】
【刘彻:……】
【刘秀:海中之水,为何不会向下倾泻?】
秦念认为这是同事在配合她水时间。
她也就顺势将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天体与地面运动规律等物理学定律发到群里。
——都是十九世纪初就已经发现的定律。
之前就在科举制话题时把单位和符号都发过一遍,秦念不需要对公式作太多解释。
【李世民:原来这就是日升月落、四季交替的缘由。秦皇,这都是异族所发现的“科学”?】
【秦念:是。在异族研究科学,探索天地本质,预测各种天象,在国力上赶超华夏的时候,我华夏却还在儒家崇古思想的指导下沉浸于所谓的天命叙事。】
【李世民:……】
如今再看“天命”一词,李世民竟是心中一寒。
难怪秦念面对如同“鬼神之力”的天幕,却始终坚决否定天命。
并非是这位后世秦皇固执己见,而是曾被华夏视作天命的种种事物,被异族找出了本质。
日升月落,不是周天围绕大地旋转,而是地球自转。
四季交替,不是太阳沿黄道进退,而是地球绕太阳旋转。
大地不是世界的中心。
灾异祥瑞可以预测,非天命亦非帝王功过。
想必在秦念看来,纵然现在无法理解天幕的本质,可若因此而视其为“天命”,就如同曾经的华夏不识天象与灾异,故视其为天命。
曾经的华夏视未经教化的异族为蛮夷,可等到秦念时期……
【秦念:各朝的儒生们,现在知道朕为何将你们视为华夏衰落的根源了吗?】
董仲舒怎么都止不住双手的颤抖。
竹简上的文字又糊成一团。
半晌后,董仲舒放下了笔。
原来这才是秦念极厌儒家的根本原因。
故而甚恐甚悲。
此前秦念提“男降女不降”时,董仲舒原以为是后世儒家在不断改史中变得面目全非,带着华夏走向错误的道路,不断衰落最终为异族奴役。
可如今他才明白,儒家最大的过错,竟是……
【秦念:将华夏先祖无数岁月中与天斗、与地争、与异族厮杀换来的地位,视作上天的赐予,美其名为“天命”。将儒家的道理视作天理,可耻地捏造一个个“儒家圣王”佐证错误的道理。】
历史上华夏文明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秦念不觉得这是天命所赐。
打开华夏史,分明就是一部战争史。
扩张的疆域不是上天的赐予,也不是柔远人的回报。
儒家却是从孔子这个创始者开始“柔远人”,对外要求怀柔。
到孟子就是“善战者服上刑”,扬言只要施行仁政就可以用木棍抗击坚甲利兵,对内贬低武功。
这种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学说在春秋战国不会被任何国家重用,或者说在群雄争霸时谁用谁死。
现实不符合儒家的学说,那就无视现实,从“古”中挑选“合适”的故事来佐证学说。
先有理论,再把圣王往里套,装不进去就“修剪”圣王的故事——于是就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但至德”的笑话。
打着克己复礼的旗号,忽略史书中与学说不符的部分,美其名曰“春秋笔法”。
再用“崇古+孝父+尊师”三重枷锁封死儒家自我革新的可能。
秦念不否认儒家对华夏文明的正面作用,但儒家就是从根源就出了问题。
不是儒家一开始清清白白,被君权改得很扭曲;而是本来就有问题的儒家和封建帝制相互塑造,一起变成怪物。
【秦念:欺世盗名、篡改历史、崇古贬今、抑黜百家、固步自封——视孔子言论为至理名言,这分明是指几千年过去都止步不前甚至不进反退,各朝儒家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董仲舒怔然许久。
华夏的地位是厮杀得来,而不是因为“天命”。
故而自天幕出现以来,后世秦皇一直在否定天命之说。
略过华夏先祖与异族的厮杀,编造圣王的故事将华夏的强盛归功于“仁政”与“天命”,故曰欺世盗名。
春秋笔法,剔除历史对儒学不利的部分,这不是在导人向善,而是在篡改历史。
尊崇周礼尊崇古圣王,视孔子言行为至理,故曰崇古贬今。
融百家之学入儒学,却谏言“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是他董仲舒在抑黜百家。
异族在探索天地本质,在大航海中崛起赶超华夏,华夏却仍在相信天命,故曰固步自封。
已然知耻,董仲舒终于知道该如何从根源修正儒学。
【朱元璋:秦皇,朕如此祸及后世,为何还能居于前九之列?】
朱元璋几乎是颤着声问出这段话。
越想“大航海”与“禁海”,他就越是想不明白。
他需要得到一个答案。
否则他往后余生、甚至死后都不得安宁。
【秦念:一是延续海禁的明帝皆有过错,二则你朝好歹还有反向朝贡政策,三为你是无心之失,异族却是明知外国正在大航海,却因为防汉甚于防洋而闭关锁国,过错远在你之上。】
【朱元璋:……】
第122章
朱元璋没想到在海禁面前, 反向朝贡竟然都成了他的“功绩”。
秦念认为异族的过错在他之上,朱元璋却难以释怀。
大明亡于这“防汉甚于防洋”的异族……
亦是他的过错。
………
这个问题本来可以顺势延申到朱元璋的功绩,但秦念现在不能说他的功绩。
因为朱元璋的人设太过特殊。
其他皇帝的意难平很好解决:说出前因后果, 他们就会主动求变。
秦念可以用戏谑的口吻插科打诨,时不时赞扬一下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