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
【赵匡胤:……咳。】
一句“夺孤儿寡母的权”,赵匡胤也只能轻咳一声掩饰尴尬。
被秦念点名的四人中, 他的得位最为“不正”。
【刘秀:倘若无秦皇之言, 霍光或许还是霍光;然秦皇这般定论正统, 恐怕就不会有霍光了。】
和起兵造反的皇帝不同,刘秀所面对的是王莽篡汉。
秦念信奉胜者为王,分明就是赞同臣子行王莽之事!
赵匡胤亦行王莽之事,故而不能反驳秦念。
但刘秀无法坐视秦念这般定论正统。
哪怕此言会得罪秦念,致使此后轮到自身话题时为其所针对。
刘秀也不能不出言反驳。
………
霍光惶恐下拜。
“朕怎会因后人之言怀疑忠臣?”
刘彻神情不变,他本就不会对臣子过度信任——哪怕这是后世定论的忠臣。
因天幕之变,巫蛊之祸不会再起。
霍光是否依旧忠于大汉,不到盖棺之时,谁会知道?
………
刘弗陵亲自扶起霍光:“朕信你!”
不信不行,那就只能信。
好在有刘病已作为皇储,病弱的刘弗陵也能多一分底气。
………
刘询语气平静:“大将军请起。”
早在武帝话题之日,他就已经因显欲谋害皇后一事,将显之子女皆废为庶人并徙边。
霍家权势已几近不存。
他虽依旧让霍光位居百官之首,然此时的霍光已然只能依附于他,刘询也已借此逐步接掌实权。
霍光年老,无法对他构成威胁。
现在刘询反倒希望霍光寿数再长一些。
顶级文臣,他只有这么一位。
如今政务繁杂,秦念还在不断抛出新的治政之策,刘询非常需要霍光的辅佐。
【秦念:如果一个王朝的存续寄望于“霍光”的存在,那么它的存续只能叫做侥幸,亡国才是应得的。】
【刘秀:此言谬也!】
【秦念:有再多的“霍光”,不过是为王朝续命一时;但只要出现一个“至德之臣”,王朝覆灭就在顷刻之间——寄望于“霍光”辅政,不是侥幸是什么?】
【刘秀:……】
刘秀本以为宣扬忠义之说,臣子就更有可能行伊霍之事而不是王莽之举。
可诚如秦念所言:
只需要一个王莽,就能让大汉两百余年的基业险些毁于一旦。
不。
甚至可以说,大汉已经亡过一次。
霍光,就是汉朝的侥幸。
【秦念:更何况自秦以来,华夏的“至德之臣”可比“霍光”多得多,这总不能是怪朕“出此言”导致的吧?】
自秦?
为何不计商周?
李世民很快想到缘由:应是皇帝始于秦。
秦及以后的“政法”与商周迥异,确实不适合混为一谈。
那么权倾天下而忠节者,李世民一时间就只能想到霍光、诸葛孔明、慕容恪三人。
而王莽之流——
曹丕、司马炎、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洋、宇文觉、杨坚。
李世民无奈摇头。
………
赵匡胤无奈。
他自己就是篡幼主之位的武将。
唐宋之间的乱世,那更是……一言难尽。
………
宋朝没有权臣篡位之事。
但朱元璋知道这也不是天命正统之故。
没有如王莽这般篡位逆臣的同时,也没有如霍光这般能够匡扶王朝的重臣。
这是文官分权之故,无关天命。
【刘秀:既是如此,朕收回前言。】
刘秀等候片刻,未见后世皇帝反驳秦念此言。
连“儒家圣皇”朱允炆都保持沉默。
可见哪怕后世皆以儒治国、皆自命正统,且没有人宣扬秦念的理念——
“王莽”的数量也远超“霍光”。
【秦念:所谓的天命定正统,不过是自欺欺人。强盛之时,皇位稳固无需依靠天命;衰弱之时,天命就是挑战者的旗帜——哪个造反的人不说自己才是天命?】
赤帝子斩白蛇。
大楚兴,陈胜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
朱元璋长叹一声。
秦念所言无错。
所谓的天命,就是自欺欺人的笑话。
天命之说能够蒙蔽愚昧之人,可这些愚昧之人也同样会被打着天命旗帜的“反贼”所蒙蔽。
【秦念:天命之说,在王朝强盛时毫无意义,却会使得继任的皇帝以为天命所在就可高枕无忧,不思进取致使王朝衰弱。】
【秦念:待王朝衰弱,天命就会成为挑战者的旗帜,甚至成为异族奴役中原的法理依据。】
天命是异族奴役中原的法理依据。
果然,这才是秦念不信天命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知道必是亡明异族以天命论奴役华夏,才会有秦念对天命之说的厌恶。
【朱元璋:朕明白了,朕不会再信天命之说。】
【朱元璋:但有一事朕依旧不明。】
【秦念:说。】
【朱元璋:你真没想过如何使你朝延续后世?】
秦念已经码出了“没想过”。
但寻思几秒,又给删了,换了一种说辞。
甲方毕竟给了她一个“皇帝”的人设。
【秦念:想过,但也只是想过。王朝更迭这么多次,朕早就看透了——这世上就没有永远的王朝。】
【秦念:朕唯愿华夏永存。】
【朱元璋:……】
朱元璋沉默。
他看出了秦念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唯有华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才会有秦念望华夏永存之愿。
【秦念:若说私心,那也有。王朝会覆灭,但只要华夏尚存,铭刻在青史的名字就不会湮灭。】
【秦念:有种说法朕很喜欢: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以功绩留名青史、永世流传——这是唯一可求的长生。】
这话是对始皇帝说的。
除嬴政以外,群里其他皇帝都想到这一点。
但……
似乎也不只是对始皇帝所言。
王朝会覆灭,看声誉榜各式姓氏就能得出结论。
求永世留名的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