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县试可入学县学,可于乡学任教。县学学生限龄十六岁。
嬴政看着天幕,推导剩下的郡试、国试、殿试。
国试可推导为通过国试可入学国学,于郡学任教。
这殿试又是什么?
【秦念:县试的试题是语文数学历史,语数难度会更高,历史按教科书出题,旨在让考生粗略了解华夏史。】
【秦念:郡试则由律法替代历史。通过者二十岁之前可以在郡学就读,可在县学教学。】
考虑到封建王朝的局限性,秦念认为考试科目不宜过多。
太多了就对平民不公平。
历史是加强华夏归属感。
而律法,在不能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时代,唯有知法才不会轻易被官吏欺瞒。
【李世民:法……?】
虽然知道秦念是依法治国。
但看到律法替代儒学,李世民还是不由得想到大秦的二世而亡。
有点慌。
【秦念:你朝考的是经文填空、杂文写作、时政策论,这些都可以归纳进语文考试。无非是经文改为百家经典、杂文别考诗赋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
华而不实。
李世民欲言又止。
但秦念说得没错,诗赋的确不能治国。
【朱元璋:若是考百家经典,平民学子如何考得过世家子弟?】
正是出身贫寒,知晓平民不易。
朱元璋才会限定考试范围为《四书》《五经》,须以朱熹注解为准。
如此平民考生方能与世家子弟相争。
【秦念:县学的语文教科书,每个学派只能取一定比例的内容加入其中。教科书可以按照朝廷的需要在当年的郡试结束后修改,郡试试卷与教科书同步。】
【朱元璋:这倒是不错。】
朱元璋这才明白教科书的重要性。
如此一来,学生学什么,还是依照朝廷制定的内容而来。
虽含百家学说,亦不会掺入异端邪说。
考试只考教科书的内容,也就无需担忧平民学子过于弱势。
【李世民:法家单开一科?】
因秦念没有回答律法一事,李世民再问一遍。
真的要将科举,变成法家之学的依仗吗?
虽说秦念的民心足以说明严刑峻法之弊可解,但李世民还是觉得不太稳妥。
事实上,也不仅是李世民感到不稳妥。
除了本就以律法取官吏的大秦,各朝各代都觉得难以接受。
就算儒家不可取,法家……
就可取了吗?
………
朱元璋却是已经猜到秦念为何将律法作为郡试内容。
他于洪武八年要求各地官府在乡社间兴办社学以教导民间子弟,除基本的识字之书外,便是教学儒家经典,兼读《御制大诰》和明朝律令。
【秦念:一个不通律法的官吏,无法成为优秀的官吏。】
【李世民:有明法科学子相辅即可,应无需精通律法。】
明法科,就是唐朝科举制中为大理寺、刑部等司法机构录取官吏的科目。
李世民这么说很有道理。
现代也没要求所有公务员先考个律师资格证书。
但秦念设想的“法律科”也没要求官吏精通律法。
【秦念:精通律法,是指所有具体案例都要知道该怎么判刑,但郡试的法律只需考核与百姓相关的律法管辖范围。】
【李世民:原来如此。】
既然只考核“管辖范围”,考核的内容就不会太难。
这门科目的作用不大,正常的考生都能拿到满分,依旧是语文与数学……
等等。
李世民突然明白秦念设立这一科目的具体用意。
通过郡试不一定能够成为大唐官吏。
但只要想参加郡试,就一定会去学“律法管辖范围”。
这是……以民监官?
【刘彻:怎么还有数学?若只是算十几代后有多少宗室,需要从乡试考到郡试?】
【朱元璋:……】
【秦念:桑弘羊这种人才,可以通过数学考上来。数学也是能治国的大学问。】
【刘彻:哦。】
刘彻想起让他和张汤一起被秦念所讥讽的白金三品。
此前他私下找桑弘羊询问此事。
在他说完白金三品的设想后,桑弘羊那想笑又不敢笑的表情,刘彻现在都忘不了。
按桑弘羊的理论,秦念所说的“全民盗铸潮”是必然会发生的情况。
经济学,确实是能治国的学问。
桑弘羊接手币制改革才二十日,如何整治混乱的币制就已经有了章程,并开始实施。
【李世民:国试又是如何?】
【秦念:国试在京城举行,通过者三十岁内可在国学就读。国学汇集百家顶级教育资源,当朝重臣亦可在其中讲学,学生三十岁后可到郡学教学。】
【李世民:考试内容依旧是语文数学与律法?】
【秦念:对,但三科分开计算。不计总分,难度可以提到最高。任何一门达到该科录取数量的名次,则算作通过。】
李世民陷入沉思。
语文,以治国策论为重。
数学,选拔的是桑弘羊这样的人才。
律法,即是明法科。
秦念的科举制,就是将进士科、明经科计入语文,剥离儒学特权,计入百家;数学为明算科;律法为明法科。
“该科需录取的数量”,秦念未言,应是由各朝自行决定。
【刘彻:殿试又是什么?】
这科举制极合刘彻之意:
确实是察举制的上位替代!
兼顾教学与取士,又能削弱名门望族。
何乐而不为?
【秦念:殿试,是君王亲自主持的考试。君王可出数题,涵盖各个官职亦或国政。考生可择题而答,由君王决定哪些人可以成为官吏,担任哪些职务。】
【刘彻:采!】
刘彻极喜殿试之说。
所有的考生都是乡试县试郡试国试层层筛选,最终为他所用!
………
武曌眼中异彩连连。
考题可以出数道,考生可择其善者而答。
她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秦念:你喝彩的对象应是殿试的开创者。】
【秦念:武曌。】
【武曌:朕之所创并不像秦皇所言这般完善。】
【秦念:武皇不必自谦,开创的难度远高于完善。】
朱元璋心中一震。
他禁止后宫干政,其中当然就有武曌篡位的原因。
对于女子,他也持相当轻视的态度,甚至不认为武曌应该位列声誉榜前九。
然而武曌创立的殿试制度沿用近七百年,朱元璋亦在沿用。
这是开创之功。
甚至到秦念时期,殿试也依旧是科举制中的终试。
抛开偏见之后,朱元璋不得不正视武曌的才能。
【武曌:那朕就欣然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