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黛黎问,秦邵宗慢悠悠说,“秦宴州那小子就算以前读过书,但他离开桃花源时才九岁。青莲教捡他是作刀用,又不是让他当那下凡的文曲星,识得几个字就够了,哪会教他别的文书。”
他突然轻啧了声,后面的话有几分嫌弃,“我堂堂秦氏族长,朝廷敕封的武安侯,膝下儿子岂能识得的字还没他自个的手指多。”
黛黎:“……”
①:《后汉书》
第134章 结发为夫妻
及冠礼结束后, 整个秦府彻底进入了忙碌的备婚状态。婚期定在明年开春,到时黛黎将从秦府出嫁,嫁到君侯府。
府中奴仆忙忙碌碌, 秦邵宗有时一整个白日都会待在君侯府,他回去勘察修葺进度。
几个小的要读书, 秦红英时常带着施溶月外出,去见昔时她在渔阳郡的手帕交,为女儿日后的如鱼得水铺路。
府上最闲的那个,反而是黛黎。
又宅了两日后, 黛黎实在待不住了, 带着念夏和碧珀一同出府游肆。她辰时出门,一去就是一个白日, 最后碾着夕阳的余晖才回来。
冬日昼短夜长,回来不过是一炷香的时间, 方才绘得像油画般美丽的天空已黑了个彻底。
房中点了灯,烛火熠熠, 明亮又暖和, 仿佛能驱散所有阴霾。
“夫人回来了?”今日的秦邵宗难得比黛黎早回,“在外玩得可舒心?”
黛黎随意说了句还行,而后除了大氅便坐在软椅上发呆,连一向被她嫌沉的金玉发饰都没有立马摘。
伺候黛黎这些时日, 念夏已深知主子不出门时不怎么喜欢戴金玉掩鬓, 她正欲走向黛黎,却见男主人对她挥挥手,示意此地无需她伺候。
念夏会意,福了福身退下。
秦邵宗坐到黛黎身旁,抬手帮她摘头上的镶琉璃云头凤纹金掩鬓, “夫人这神情,可不像你说的‘还行’。”
他几乎没做过这种事,金钗从乌黑的云鬓中离开时不慎勾了一条发丝,黛黎只觉头皮一疼,紧接着隐约听见“啪”一声微响。
好像有什么东西断了。
黛黎转头看着缠着青丝的金掩鬓,又看向面前男人。
秦邵宗:“……”
秦邵宗轻咳了声,“一回生二回熟,下回我保证让它空手而归。”
“君侯还是一边待着去。”黛黎拍开他还想伸过来的手,自己动手摘发饰。
“今日夫人似乎兴致不高。”他在旁边问。
黛黎动作稍顿,说了句风牛马不相及的话,“秦长庚,渔阳内有没有由官寺牵头的、负责收容乞丐之地?”
他说:“夫人说的是乞人?并无。郡中的乞人都是自行找落脚地,冬日多是住在破屋里,夏日则在集市堆起的鱼池里歇脚,待一早鱼贩营生再将他们赶离。郡中有许多由官寺牵头的招募工作,基本都是体力活,银钱虽不多,但从事者不至于连住草棚的铜板都攒不到。”
除去过于年迈、或身体抱恙难以工作的,其他还继续行乞之人,十有八.九都是懒病发作。
渔阳郡有四十多万的人口,一样米养百样人,当然不可能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难道夫人今日出府看到乞人了?北地冬季寒凉,那些个乞人若是宿在外,一个冬季过去还能剩多少不好说。”他语气平淡。
黛黎的眼角余光瞥见这人两手聚拢又稍分开,一直在动,不知道在做什么。
她扭头看,恰好见他手里捻了一根细长的青丝,随着最后一个结拉紧,两根折了几折的长发被绑在一起。
黛黎:“……你在做什么?”
他理所当然,“结发。难得今日掩鬓送来宝物,总不好浪费,你夫君便先拿来练手。”
“是看到乞人了。”黛黎回答他最初的问题,又说:“今日我在郡中随意游肆,看见有许多豕牢,有些是富农所建。”
所谓的“豕牢”,就是带厕猪圈。
这种带厕猪圈一般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面是以木阶垒高的、专门如厕的地方,下面则用来养猪。
人的粪便掉下来给猪吃,猪的粪便则收集起来,用于给作物积肥。
黛黎:“据我所知,你们这里的厩肥用得最多,过来才是河泥、豆箕和蚕矢等物。”
秦邵宗没有种过地,但北地里多的是军农。没有战事时,军士就是农民,得拿锄头下地。
他过往没少和下属一起去巡视,故而对于农作一事,秦邵宗不算一无所知,“夫人说的不错,不过北地的河道不如南方的充沛,这边的河泥用得更少些。”
秦邵宗想到自她回府后,和丢了魂似的,后面又突然提起豕牢,“夫人有何高见?”
“单论作物品种而言,小麦的产量比黍要高。君侯有没有想过,如果肥料用得好,或许小麦和小麦之间的产量,也能拉开天与地的差距。”这是方才黛黎一直在想的。
那时她曾问白象,问他们是十年前捡到州州,还是在大饥.荒以后。后者没有明说,但观他当时的神态,她猜应该是大饥.荒出现之后。
也就是说,州州在这之前或流浪、或吃百家饭,也或被不知名人家收养了一年,而后才到青莲教去。
可能是逐渐安定下来,儿子也在身边,还越来越好。黛黎第一次有了其他的想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以前她在出版社审的历史类农业的稿子,里面有不少东西能用上。
人们最早采用“火耕水耨”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前者是先用火烧掉杂草,而后引水入田,这种方式多用于山林湿地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后者是在初春时期,将山间树木砍倒,待春雨来临之前放火将其烧光,之后以树草灰烬为肥料,乘土热下种。①
这是最初的给农田增加肥力的方式。
时间的长河缓缓流动,等来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将种子和人畜粪便混合在一起,以此来播种的“粪种”出现了。
人畜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虽说当时的人们不认识这些元素,但不妨碍他们知晓这样作物长得很好。
后来到了汉代,人们将目光放在了绿肥身上。而所谓“绿肥”,是指利用绿色植物作肥料,例如苕子和苜蓿,这两者都能固氮,提高土壤肥力。
再往后,人们又在肥料的搭配、施肥时间和方法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秦邵宗原本懒散地坐在旁边,闻言直起身,“天与地的差距?那是几何?”
黛黎反问他,“你们这里一亩地能产多少石小麦?”
秦邵宗:“一亩地一石左右。”
一石,就是一百二十斤。
黛黎若有所思,“如果一切顺利,应该能提高一半。”
绕是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但此刻的秦邵宗也不由面露惊愕,“这般多?”
提高一半,那就是在人力、畜力和田地面积都不变的情况下,白赠了一半的地,多出的一半粮食和从天上掉下来没差别。
“这算什么多,在我那边……”黛黎停了停,“算了,还是不说了。”
“有何不能说?”秦邵宗心里痒得厉害,主动问:“桃花源的一亩田能产多少小麦?”
黛黎摇着头叹气,“相信我,你还是不要知晓为好。否则我怕我说出来,你今晚抓心挠肺,要睁眼到天亮了。”
“不可能。”秦邵宗矢口否认。
黛黎换一个说辞,“有时候期待值拉太高并非好事。比如方才我说能将一亩地的产量提高一半,你已觉得很多,然而如果你知晓桃花源的产量几何,你一定会不满足只能提高一半。因为对比过后,确实会显得少得可怜。”
白皙的手指拿住金钗末端,缓缓将之从发间拿出,黛黎继续道:“但那是我没办法解决的,因为小麦的产量和麦种、土壤水分、温度与土壤肥力等等都有关系。而这其中,麦种至关重要。”
秦邵宗颔首,“夫人所说的我都明白。就像大宛良驹熬得痛,也走得快,非其他马种能比。”
如果马种不重要,当初他将北国打服以后,也不会把北国几万的优良马种带走八成。
黛黎睨了他一眼。
秦邵宗笑道:“所以夫人但说无妨,粮食产量多一半,便是能多养活半个北地的人,乃至天下百姓往后也能受益。此事如果能成,日后逢大旱或许不会再饿殍遍野,人们也无需易子而食,夫人功德无量。至于其他的,全当让我开开眼。”
他向来对她的故土极感兴趣,见黛黎还是不说话,于是自己猜测:“难道是一亩地三石?”
这边一石,三石就是三倍。
多一半都能让他惊讶非常,这三倍已经是秦邵宗尽可能往高的猜。
黛黎摇头,“不是。”
秦邵宗:“难道是五石?”
黛黎拆掉所有头饰,一身轻松地起身,准备去主厅用晚膳。
秦邵宗跟在她后面,“夫人……”
黛黎见他不得到答案誓不罢休,遂边走边说,“在桃花源,一亩地平均是八石左右,最优质的土壤和麦种,产量甚至能去到十四石出头。”
身后跟着的脚步声突然停了。
黛黎回头,毫不意外看见他怔在原地,棕瞳里的震惊满到溢出来。
黛黎轻笑了声,不管他,自己继续往前走。
这顿晚膳在场所有人都看出秦邵宗心不在焉。往常每顿都要喝点黍酒的男人,今日完全不碰酒杯,一个劲盯着碗里的梁饭看,不知道在想什么,连秦红英和他说过也没理会。
待饭罢,黛黎刚起身离开,他也随之站起来跟着。
两人一前一后离开主厅。
秦祈年看着两人的背影,“父亲方才甚是寡言少语,难道是今日四处奔走累着了?”
话刚落秦红英就笑了,“你这话若是让你父亲听见了,他少不了又把你抓去训练场,亲自训一训。”
秦祈年立马缩了缩脖子。
秦云策笑道,“过一日短一日,距离明年开春越来越近了,我猜叔叔可能是记挂着明日的进程。对了,明天先生不上堂,你若好奇不如随叔叔一同回去。”
“不行,明日我们已有行程,忙着呢。”秦祈年想也不想就说。
他说的是“我们”,如果另一个人不在场,通常用“他们”。
“你和谁有行程,是宴州吗?”秦红英排除掉问话的秦云策,只能想到秦宴州。
秦祈年:“对,还有……”
他突然卡顿,话音硬是拐了个弯儿,“还有雪奴也一起出去游肆,到郡里去转一转。”
施溶月心里松了一口气,稍稍往前挪了一小步,离开母亲的视野盲区,重新站回母亲身侧。
秦红英若有所觉,转头看女儿,却见小姑娘一脸乖巧,还是文文静静的模样。
她看不见,秦宴州和秦云策却看见了,方才施溶月分明迅速摆着小手,手都快挥出残影来。
“年轻人多出去转转挺好。”秦红英突然话音一转,“你把茸茸也一起带出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