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两位老人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脖颈,脸上却带着心满意足的愉悦。
金教授将手中的地方志小心合上,轻轻摩挲着封皮,感慨道:“每次来都有新发现呐。”
他身旁,一位穿着中式盘扣上衣,精神矍铄的老者闻言,轻轻推了推眼镜,指着面前摊开的一本厚重图册,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老金,你那个还算好的。你看看这本《营造法式》,这可不是常见的官修版本,看这注释和图样,很可能是流传极少的初议稿摹本!”
每个学古建筑的都知道《营造法式》,它是宋朝将作监李诫奉敕编修的,算是官方颁布的一部针对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
但是从宋朝到现在,它也经历过很多版本的更迭。像是宋刻崇宁本、宋刻元修补本,如今只残存单叶或零卷,如今流存钞本多出自绍兴本。
和金教授对话的这位却是古建筑史学界的泰斗,姓陈。
他来清河古镇原本只是想要来看看清河古镇的建筑,然后让金教授引荐一下据说掌握了古镇全部修缮与规划的那位宇文恺。可没想到才刚来,正事儿还没办,先被金教授带来了这间图书馆,然后收获了这样的惊喜。
陈教授向他们解释这里面的区别:“这个版本里面还保留了许多民间匠人的巧思和失传的榫卯变体,在后来的定本里都见不到了!真是……真是宝贝啊!”
他指尖点着书页上一处复杂的斗拱分解图,眼中闪烁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光彩。
本来想着不过是一个景区里做来玩玩的,估计也就是让游客有地方歇歇脚的小图书室,有什么好看的?在金教授拉他过来的时候,陈教授还颇有几分不以为然。
没想到啊没想到!
坐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位也长长舒了一口气:“我今日也有收获,翻到了几本以前只听过,但却从未见过的医书。”
他扬了扬手中一本字迹古朴的线装书影印本,声音平和,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这本《轩辕遗方·针砭篇》,其中论述的导引之法与某些穴位的独特刺激方式,与我师门一些口耳相传、却无明确典籍记载的手法竟暗合七八分,是古本的可能性极大。”
若这些都是真的,那可真是填补了一大段医学史的空白。
而且他看着那书架上还有不少类似的医书。
这位来自国家顶级医学院的中医学教授,简直恨不得这几日就扎根在这儿不走了!
他是陈教授的朋友,听说陈教授要来清河古镇便主动要一同前往,因为听闻这个小镇里有一家叫做“观脉堂”的中医馆很受追捧,便想要过来瞧一瞧。
如今来过清河古镇的各位专家们超过几十位,皆是像两人一样,一传十、十传百,互相推荐邀请而来。
而金教授更是在古镇已经待了一年了。
“老金,你的论文都快要发表了吧?”陈教授笑呵呵问。
金教授点头,脸上也带着笑意:“快了快了。”
他是最早来到清河古镇的那几位专家之一,从VR体验馆里得到的信息量实在太多,他们将这些信息与其他渠道得到的知识交叉验证,在关于古人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不小的突破,目前正在整理相关的论文。
陈教授与朋友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撼与欣喜:“也难怪你在这儿待这么久……”
金教授望向窗外已然升起的明月,和远处古镇星星点点的灯火:“当时我们与清河古镇的路小姐相谈,她说能够提供一些相应的古籍来供我们参考,谁知道会是这样的规模!”
竟然是一整个图书馆的规模,而且这些书籍的涵盖范围之广实在是让他感到惊讶。
“这清河古镇……手笔之大,用心之深,一次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复兴文化,他们是真的在往里投入真金白银和心血啊。”
陈教授也点头:“确实,能在此地设立这样一间图书馆,其背后所需的人脉、眼光和财力,绝非寻常。”
他们深知,搜集与鉴定乃至获得这些珍贵典籍的影印或数字化授权,其过程有多么艰难。这不仅是有钱就能办到的事,更需要极高的学术威望和严谨的态度,才能取得各收藏机构的信任。
想必这背后的老板的确是花了大钱了。
与此同时,在路晓琪正饶有兴致地翻看着绿翘和王绣娘递来的两本手抄册子。册子是线装的,用的是古镇统一采购的仿古宣纸,字迹娟秀工整,一看便知是下了功夫的。
绿翘和王绣娘站在桌前,神情带着几分不好意思和期待。
她们都是清河织造中的得力员工,一位是蹙金绣的掌握者,一位是宫廷珠绣的掌握者,如今都是深受敬重的大师傅。
“这是我们还记得的几个话本子,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场?”绿翘腼腆一笑。
之前,路晓琪为了这个图书馆,也为了能够让这些古代员工们脑子里的书能够在这个时代流传下来,便鼓励他们将记忆中读过、听过的书籍内容默写出来,不拘类别。
一开始还只是宇文恺、苏隽、王维这些读书人在做这件事情,但很快其余人也都知道了这个计划,便主动要求参与进来。
绿翘与王绣娘两人来自于唐末宫中,除了刺绣,她们在深宫寂寞岁月里最大的慰藉,便是看那些从宫外悄悄传进来的传奇话本。她们那时候还不识字,只能央求那几个会识字的大宫女们讲。故事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却让她们听得滚瓜烂熟,几乎能倒背如流。
她们原本不觉得自己记得的这些登不得大雅之堂的话本故事有什么被记下来的价值,但看到其他同伴都踊跃参与,而且韩尚宫还鼓励她们,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将记忆中那两个最爱的话本一字一句地默写了出来。
有一个可喜的进步就是,现在她们识字也会写字了,这每一个字都是她们亲手写下来的。
“我二人学识浅薄,只记得这些粗浅的话本子,怕是……没什么价值。”王绣娘一向爽利,但这时却声音细细的,带着不安。
对于知识的敬畏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
她们的书真的也能摆进博闻阁吗?
路晓琪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仔细翻阅着。一本名为《墨庄夜怪录》,讲的是江南一位书生,为避雨夜宿荒废墨庄,遭遇一系列精怪异事。另一本叫做《玉枕记》,则是个缠绵悱恻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寒门学子,于市集偶然购得一枚古玉枕,每于梦中便见一绝色女子,与之诗词唱和,情意日深,然而梦中之女实为前朝屈死的贵妃精魂所化,二人人鬼殊途,最终在一位游方道士的点化下,了却尘缘,女子得以超脱往生的故事。
的确都是唐传奇的调调,情节曲折,语言也颇为生动。
“这两本可都是我们那时出名的话本子。”王绣娘说道,即便是现在她看多了现代的网文,也依然喜欢这两个故事。
绿翘:“是啊,可受欢迎了。不过,都是些市井流传的玩意儿,比不得那些经史子集……”
“谁说的?我觉得这两本书很好啊。”路晓琪合上册子,抬头看向她们,脸上绽开一个温暖而肯定的笑容。
经史子集记录的是帝王将相、圣贤思想,是历史的骨架。但这些流传在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的话本故事,记录的却是当时普通人的爱憎喜好、市井风貌、流行话题,是历史的血肉。
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
如果她只要前者的话,那当时便只会拜托宇文恺与苏隽等人,而不是向四号区所有人征集了。
“很多正统史书不屑于记载,或者刻意忽略的民间生活细节、语言习惯、娱乐方式,往往就藏在这些所谓不入流的话本里。对于我们想全面了解你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些东西同样是无价的瑰宝。”路晓琪语气真诚。
文化的传承,本就是多元的,缺了任何一部分都不完整。
这段时间,陆陆续续的,像是朱帘秀、公孙瑾、林宝生等人都拿来了自己默写出来的书籍。他们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在纪念着自己生活过的时代,努力让它在未来变得更有存在感。
听到她这样说,绿翘和王绣娘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的忐忑被激动和荣耀所取代。她们从未想过,自己记忆中这些消遣的故事,竟能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路晓琪将这两本手抄册子收好:“你们放心吧,这两本书,我会尽快安排人进行校对、注释和少量影印,然后放入‘博闻阁’。相信我,一定会有研究者和对那个时代感兴趣的读者,会因为它们而高兴的。”
待到两个绣娘离开之后,路晓琪又翻开那两个故事看了起来。
别说,还挺好看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没有流传下来。而历史上,和这两个故事一样被湮没在尘埃里的不知道有多少。
只希望博闻馆里,这样的书会越来越多。
……
刘晗的行动力确实惊人。
在决定来博闻阁学习后,她几乎没怎么犹豫,第二天就直奔与古镇一街之隔的安平县城区,顺利租下了一套心仪的两室一厅。房子虽不大,但干净整洁,最关键的是离古镇侧门极近,步行不过五六分钟,完美实现了她闭关冲刺的构想。
安顿下来的第二天,她便正式开始了在博闻阁的备考生活。效果正如她所期盼,甚至远超预期。
不知是这里的环境确实有凝神静气的魔力,还是那种脱离熟悉环境的专注感,她发现自己学习的状态前所未有地好。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行测逻辑,在这里似乎变得条理清晰;那些冗长枯燥的申论材料,读起来也顺畅了许多。每天制定的学习计划都能高效完成,甚至还能挤出时间进行拓展阅读,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一日千里”。
她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作息,白天复习,傍晚时分则会在古镇里散散步,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晚餐若是不想在古镇里解决,她便自然而然地走向楼下那家的肉夹馍小店。
店主叫秀珍,是个爽利的中年女人,而且很爱干净,将店里收拾得十分整洁,更重要的是她做的肉夹馍确实一绝——馍烤得外酥里嫩,肉炖得烂而不柴,肥瘦相间,香气扑鼻。
刘晗成了这里的常客,偶尔会和忙碌的秀珍闲聊几句。
这天傍晚,刘晗正吃着热乎乎的肉夹馍,就听秀珍一边利落地剁着肉,一边跟旁边一个相熟的街坊唠嗑:
“你说怪不怪,最近来咱们这片租房子的人好像多了不少嘞。”街坊说道。
秀珍手上动作不停,接过话头:“可不是嘛!而且我看着,好多都像是学生娃,背着书包,拿着水杯,斯斯文文的。不像是来旅游短租,也不像是要做民宿的,倒像是要长住下来读书的。”
“是吧?我也觉得。就我们那栋楼,这半个月就搬进来两户,看着都像备考的。你说他们都跑咱们这儿来租房子图啥?市里又不是没图书馆。”
“那谁晓得呢……”秀珍摇摇头,却也笑道,“不过这是好事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刘晗咬着肉夹馍的动作微微一顿,立刻联想到了博闻阁。这几天,她明显感觉到图书馆里的人气旺了不少。虽然依旧安静,但空座位确实没以前那么多了,阅读区时常坐得七七八八,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和她年纪相仿的年轻人,面前摊开的不是考研英语就是各类考公、考证的复习资料,神情专注。
她此刻听到秀珍和街坊的对话,心中充满了忧愁。
哎,看来好地方是挡不住的!
这些天她已经找不到之前那个小地瓜的帖子了,可能是被楼主出于某种原因删除了,但不管如何,博闻阁很适合学习的名声看来是打出去了。
她想到永远在排队的VR体验馆和观脉堂等等,只在心里暗暗祈祷博闻阁可别也变成这样。
而且,看来以后得去得更早一点,才能占到那个她最喜欢的靠窗位置了。
博闻阁倒没有像是如VR体验馆以及其他几个地方一样一夜爆火,但它同样以一种悄然的姿态逐渐在各种需要备考的年轻人中传播开了。等到路晓琪知道的时候,进入博闻馆甚至需要排队了。
每天早晨九点,当古镇闸机准时开启,涌入的人流中便迅速分出了一股清晰的人流,其他人跑着去VR馆抢位,他们往五号区的方向跑。
而且,这些人很特别,他们大多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手里拿着保温杯或咖啡,保温杯里或许还有几颗枸杞,脸上写满了时不我待的紧张。
这奇特的景象自然引起了其他游客的注意。
“咦?那些人跑那么快干嘛?前面有什么新开的体验项目吗?”一位带着遮阳帽的大妈好奇地张望。
旁边的工作人员笑着解释:“不是啦阿姨,他们是去图书馆占座的。”
“图书馆?占座?”大妈以为自己听错了,满脸的不可思议,“在景区里?跑这么远来景区里的图书馆看书?我没听错吧?”
其他不明就里的游客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不愧是江南,果然学风鼎盛!”
这些去博闻阁的人大多数都是要去学习的,能一待就是半天,这就导致了外面排队的队伍停滞不前。这也让人有些怨声载道。尤其是那些听了里面有很多珍贵书籍的历史研究者与爱好者,更是急得团团转。
这事儿传到路晓琪这儿时她正在对着很快就要举行的拍卖会的细节,听了后忍不住一笑。
看来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博闻阁的位置比较偏而且也没怎么特意宣传过,没想到大家这么快就发现了它的神奇所在。系统所出的特殊建筑,“图书馆”,它的一大BUFF就是让在里面学习的人能够变得专注。
所以,路晓琪也能理解这些占座学习的年轻人。
很快,清河古镇针对这件事情就出了相关的条款。她给博闻阁的阅读区扩大了,然后增加了一些桌椅,同时将其中一半拿出来作为自习室,另一半则针对对阁内书籍感兴趣的游客与历史爱好者。然后每位游客的每次停留时间限定为两小时。
大家都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规定,包括刘晗在内。
两个小时虽然不长,但总比早上没占到位置那就一天都进不去的情况要好。而且在博闻阁里学两个小事抵得过在家学四个小时。
事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时间很快来到了四月中,清河古镇的第一场拍卖会很快就要开始了。
路晓琪作为老板,其实没有特意去经营客人之中的人脉,对于她来说,不管是什么客人都是一样的,她做的是景区生意,又不是奢侈品生意——也是在清河织造对外营业之后,她才逐渐关注到这一块。
本来她觉得这个拍卖会不过是好玩的一个顺理成章的小型活动,最开始只是想要处理向家村工匠们的一些作品,线上搞搞就行了。
但是,看到几个工坊何大师傅们交上来的一些东西后,她对这个拍卖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只不过,清河古镇的拍卖会毕竟是名不见经传,原本也没想着能邀请来多少客人,尤其是有实力的客人。却没想到从拍卖会前几天开始,枕梦辋川酒店特意为了拍卖会而预留出来的房间就开始以超出预料的速度被预订。
而根据酒店经理的反馈,似乎真的来了不少有实力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