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在西汉庖厨养娃_分节阅读_第11节
小说作者:万重泉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65 KB   上传时间:2025-10-26 13:09:32

  妹小女凤年八,无残疾。

  妹小女珠年五,略有口吃。

  往下是她们的家赀信息:

  奴婢无。

  车辆无。

  牲畜无。

  房屋一间。

  田地无。

  ……

  乡啬夫梁兆对季家二房有些印象,家里也没个长辈了,大女被贼人略卖为奴,才回来不久。

  瞧瞧,住的这间瓮窗草舍,在旁边季家大房铺着瓦,围着小院的衬托下,寒酸到像是谁家茅厕,属实是乡里垫底的穷苦。

  但他给过尺籍,也只能例行通知:

  “九月二十,也就是五日后,牛脾乡的编户,统一在盛昌里的谷场缴纳田税和口算钱。

  你家无田,无需交田税;口算钱的话,一大口,两小口,其中一个小口未满七岁,共是一百四十三钱。”

  季胥听了,记下这串关于钱的数字。

  如今的田税收亩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她们二房如今连田也未佃,自然是不用交的。

  所谓口算钱,就是人口税,每年按人头收取,不论男女,满七岁起缴,七至十四岁缴纳口钱,每人二十三钱;十五至六十岁缴纳算钱,每人一百二十钱。

  她们家,季胥和季凤需要缴,加起来正是乡啬夫所说的数目。

  一百四十三钱。

  八、九月份是乡吏为户、收赋税日子,每年最忙的时日。

  如今乡啬夫和其随行的佐吏通知完就紧往别家去了,手里还有一堆尺籍。

  季凤听完愁得不行,连能吃甘柘的喜悦也被冲散。

  她去到屋子,溜进床底,把西墙根一小块土砖拿开来,伸手进去掏了掏。

  再退出来时,手里多出个碎布头缝的钱袋子。

  将铜子倒在床上,并自己今日挣的那枚钱,数了两遍,十二个。

  不禁敲了敲自己的脑门头,她怎的把秋天要纳口算钱这一大笔支出给忘了。

  应该提醒阿姊的,这两天挣的钱得留着,先别置办东西。

  作者有话说:

  ----------------------

  乡啬夫,一乡之长。

  《后汉书百官五》:“乡置有秩、三老、游徼。本注曰:有秩,郡所置,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

  “啬夫”这个官吏名,后文应该还会出现,比如监守公田的田啬夫,负责厨事的厨啬夫,等等。

  如果有在看的宝子,记得点点五角星收藏标,看文不迷路~

第11章

  她垂愁着眉头去灶屋,季胥已经在熬柘汁了,只见滤过后的柘汁冲入陶釜内,灶膛子里刚架起火。

  见她这模样,便知是被乡啬夫说的给难住了,季凤年纪虽只有八岁,可穷人孩子早当家,她却是带着小妹独自过活过半年的,一时都愁成什么样了,便劝慰她,

  “没事,凤妹不是说明日冯家女儿要买四个蒸饼吗?这里就是四钱。

  乡市的李屠夫也预定了二十个,这就是二十钱,这五日卖了东西再攒攒,定能凑足一百四十三钱。”

  “今日蒸饼卖的紧俏,待这红糖熬好了,我准备再做些红糖蒸饼,明日生意肯定差不了。”

  红糖蒸饼?

  季凤看向釜里那逐渐浓稠,现着一股赭红的柘汁,

  “这是柘汁做出来的?”

  季胥点头,她把熬好的柘汁倒在陶盆里,倒了有一节指头高,因陶盆只有一个,倒厚了不好,余的便倒在了陶釜的大圆盖子里,这内壁也平整,又有些沿。

  如此由其凝固了,才用刀尖横竖各划上一道道的印子,沿着这痕迹,方便掰成方块小状。

  后又拿来竹筒,将小块红糖拣进去,足足拣有两竹筒,上头还扣上刚好大点的竹盖,也能起到些密封的效果,不过她这红糖用的快,倒不用担心放坏了。

  这竹筒,还是前些日子砍回来的竹子,编完竹甑留下的二十来节竹篼节,梆硬,在墙根下晒黄了,用处极大,像家里的盘子,便是那竹篼节竖着从中一破,得来的,就是底部是弧状,容易晃荡,得左右垫两粒石子,以防翻倒了菜。

  还有,家里头有一只碗拿来盛猪油了,就剩了两只碗,她吃饭便使的竹碗,是拿柴刀当中横着削了半截竹,细细的削平整圈沿,便成两只圆口竖壁的竹碗,别说,因这竹碗底部是平的,倒还挺趁手。

  还有她卖蒸饼拴在腰间的钱筒子、装饼酵的、现下装红糖的,俱是那竹筒做的,比量好削出竹盖,便能存物了。虽是简陋些,但一个钱也不费,幸而家里有这些竹篼节,不然没个器皿,做什么都别手别脚的。

  釜底残留的糖液,半点不浪费,添了碗水进去,烧开后给两个妹妹各倒出一碗做甜嘴。

  “阿姊也喝。”

  季珠听说有甜水儿,开心极了,才喝一口,捧碗踮脚,舔着嘴唇,便让季胥喝。

  季胥因着不馋甜水才没给自己倒,上辈子她连三分糖的奶茶都觉得齁甜,况且,实在不习惯跟人对嘴喝东西。

  可季珠扑扇扑扇眼,满眼的亮,极其期待要把这甜滋滋的好东西分享给她。

  她迟疑一瞬,便弯腰啜了小口,“谢谢小珠。”

  “她惯会卖乖。”季凤扑哧有了笑意。

  季珠喝一小口,亲香黏糊的,又捧了要分与她喝。

  季胥揉揉她脑袋,让她自己喝,她才捧碗出去,向着外面,在屋檐下蹲了,咂着嘴儿,小口小口啜饮,珍惜的模样就如这是琼浆玉液。

  “凤妹也把这甜水喝了,空了碗,过会子好吃晡食了。”

  季胥道,只见她正在切瘦肉,是李屠夫给她做搭头的那小块,被切成细小的

  碎丝,那釜里头,舂好的米添足了水,渐渐沸了,翻腾着米花儿。

  这时,瘦肉丝加进沸腾的白粥里,撒些盐调好味,便能吃上简单的瘦肉粥了。

  季凤这舌头都多久没尝过甜了,哪能不馋甜水儿,被阿姊劝慰一番,暂抛了那口算钱的愁,也捧了碗,同季珠一道,在檐下咂着喝。

  时而还学那吃席的大人,碰个碗,一仰脖子,做干杯状,一时总算有些孩子的活泼,季胥见了也宽心。

  最后那碗甜水见了底,各自又添了小半碗水涮涮,喝进肚里才算完。

  等她们珍馐般喝完,季胥这里的瘦肉粥也好了,三人围坐着,就着陶灶吃起来。

  咸淡适中,清淡兼宜,吃的舒服,又填饱了肚。

  趁着天色未暗,季胥想去摘些柳条来编篮子,她盘算了,明日多做些蒸饼去卖,眼下这两个柳篮并不够,得再编出两个来备着。

  要说远的,五里外的灵水河畔有一溜的柳树,并许多芦苇;要近处,就说她们吃水的井边,便有一棵丝绦垂垂的老柳树,不知哪一辈子种下的,只知是公家的,孩子们喜欢摘了编项圈戴着顽,就一里远,凤、珠二个也说要去,便一道来相帮了。

  只见这会子,还有向井打水去浇菜的妇人,问她们三姊妹饭否,又问:

  “摘些破柳条子做什么?胥女这么大了也像他们孩子似的编些顽物?”

  季胥笑道:“编篮子使的,家里连装东西的家伙什儿都没有,只好打这柳条的主意了。”

  “你手艺倒巧,也教教婶儿,婶儿家也缺篮子使。”那妇人笑道。

  季胥笑道:“婶儿来,我这会子摘了回家,正要编呢。”

  妇人道挑了水,笑说这就来。

  过了会子,三人各捧着一束柳条回到家,借着未暗的天色,季胥伶俐的都将两个篮子编完了,妇人也没来,可见是玩笑话,到底不是缺东少西的人家。

  翌日鸡鸣时分,季胥亮着火把起来做蒸饼。

  昨儿个她买的面粉多,有半斛,这面粉按后世的度量衡,她掂了掂重,能有十斤出头,粗算能做一百个蒸饼,白玉蒸饼五十个,红糖蒸饼五十个。

  她想好了,红糖的贵上一个钱,卖两钱。

  季凤也起来了,能干极了,帮她烧火、向井边打水,不知替了季胥多少工夫,季胥心眼里暖慰不已,直夸她好,倒把她夸的不好意思,捅了灶火,映的两腮微红道:

  “家里的活计哪能都指望阿姊,倒教累坏了,我自是要帮着的,只恨我身板还小,不然一气能提回满当当一桶水来,一刀能劈开那粗柴,那才好呢。”

  说的季胥笑了,道:“哪有这样的蛮力,凤妹现在就好的不得了了,替了我多少。”

  两人忙得热火朝天,却也说说笑笑着,把柳篮渐渐装的满满当当。

  大房的金氏起夜,望着二房灶屋亮着昏暗火光的窗子。

  心道,又在做蒸饼?这什么蒸饼竟有这么好卖,用得着起这一大早来做?

  她悄摸摸的,趴上自家院墙,隔着些距离,朝那圈坛口圆窗子望去。

  只见季胥撸着袖子,在陶盆里揉面。

  胳膊柴杆子似的,看着细瘦,力道却足,那面团在她手里似乎十分听话,被揉得雪白光滑。

  季凤提着半桶水回来,借着月光就见那院墙模模糊糊挂着半个人影,她当即竖起眉,一声尖喝:

  “谁在那!”

  作者有话说:

  ----------------------

  注:

  西汉容量单位:1斛=10斗=100升=1000合,

  另外,西汉的一升是现代的200毫升。

第12章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29页  当前第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22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在西汉庖厨养娃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