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才这才注意到这个看起来薄薄的耳片,他夹起来果真按照崔玉说的蘸了一点辣椒面。
香辣入味,果然好吃,而且这辣椒并非那种特别辣的,吃完也不觉得辣,只有芝麻和辣椒的香,似乎里面还有花生碎,嚼起来更是香得不行。
接下来钱才又尝了卤藕和卤豆皮,他最爱卤豆皮,豆皮吸满了汤汁,一口下去嘴里全是卤汁,特别满足。
吃到最后,钱才脑子都有些恍惚,原来崔兄一直以为竟然吃得这么好吗?
那他这些日子在饭堂里遭的罪是为什么?
想起今天在饭堂里吃的蟑螂,钱才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是的,今天钱才之所以愿意吃崔玉的饭食都是因为他在饭堂里吃到了一只蟑螂,害得他胃口全无,只能回学舍,崔玉出现的时候正是他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时候,不然他是怎么也不肯尝崔玉的东西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此,他才知道原来崔玉并非夸大,那小娘子的饭食真的挺好吃的。
钱才吃得欢乐,然而崔玉却一脸欲言又止,他想说他那是想留着晚上吃的,别吃那么多啊喂…
不过最终他还是没说出来,只能赶紧加入吃了起来,就怕对方真全部吃完了。
苏梨这边,送别崔玉,小食摊又来了好几个熟悉的县学的学子,几乎都是来买卤菜的,连带着带来的饭食也卖出去了好多份。
等所有饭食都卖光了,苏梨和陈氏也准备收拾东西回去了,今日一共卖了563文,陈氏和苏梨将银子清点好装在匣子里只觉得满满的幸福,还是银子好啊,有银子心不慌。
不过这银子也没呆多久,因为很快就花出去了。
苏家最近卖吃食,米面消耗特别多,尤其是家中的米不多了,再加上挖了地窖,就想着买些米回去囤着。
这次买米买得多,要买300斤左右的米,所以陈氏便想着去镇上四姐夫家的米铺去买,也算是照顾生意了,毕竟大家都是亲戚,若是去别人家买说出去总是不好的。
陈氏四姐嫁的这家人姓孙,原先是做皮草买卖的,后来做皮草亏了,又转做米铺的生意,倒是做了起来。说起来,当初孙家娶陈氏的四姐,也是因为去算命,那算命的说陈氏的四姐命格旺他们家米铺,所以孙家才让儿子娶的陈氏四姐。
也因此,当时十里八乡都兴起了算命潮,都盼着家里的姑娘能算出来好命,嫁个有钱人,当年陈氏作为未出嫁的小妹也去算过,别说,她的命格也是极好的,说她日后是富贵命,享儿孙福,能做官太太呢。
直到后来陈氏对苏父一见钟情,非君不嫁,才没人再说这事。
不过当时所有人,包括陈三娘和陈四娘都觉得以陈氏的容貌和命格定是能嫁得比她们姐妹好,谁知她竟是嫁了个军户,这也是陈三娘为何一直觉得小妹脑袋被驴踢了的缘故。
当然,陈年往事,不提也罢,言归正传,苏梨和陈氏一同到米铺时,孙老三正在门口筛米,见陈氏和苏梨几人来,起初他还不敢认,因为在他记忆中,苏家人还是从前那副面黄肌瘦穿得没比叫花子好太多的妻子那边的穷亲戚。
第88章
“四姐夫,筛米呢。”陈氏下了骡车下来招呼道。
然后头一扭,四处看了下,疑惑道,“怎么没看见四姐呢。”
孙老三停下手中动作,将米递给旁边的下人。
“小妹,还真是你啊,这是大丫三丫和四丫?变化挺大嘛,都快认不出来了。”
“咦,亲家公也来了?”
“快进来坐。”
“你四姐啊在家里呢,这几日太热了,不叫她出来受苦。”孙老三笑着招呼陈氏进门,心中却猜疑道几人此番前来的目的。
看样子应当不是打秋风的,但是不确定,孙老三堆起笑,暗戳戳试探道,“小妹这次来是有什么事吗?”
陈氏闻言,直接开门见山,这么多年的相处,她太了解她这个姐夫了,又自私又抠门,唯一的优点就是对她四姐还好,“我们这次来是想买三四百斤米。”
买米?400斤?孙老三瞬间笑容就真实起来,“买这么多米啊?是自己吃还是?”
不喜欢跟他弯弯绕绕,陈氏将自己家在县里和码头上摆摊的事说了出来,
同时不忘谈价,“四姐夫,咱们买这么多,你可要给我便宜些。”
孙老三闻言,“小妹你放心,那肯定的,都是自家亲戚。这样吧,米价近来是150文一斗,也不说别的,你们给140文就成。”让利一文,说得好像天花乱坠似的,这就是孙老三的厚脸皮之处了,指不定外边米价就是140文一斗,或者还更少呢。
陈氏可太了解他了,也不惯着他,“四姐夫,外边可是130文一斗,你莫不是记错了吧?”
果然,那孙老三脸一僵,尴尬笑了两声,“是吗?可能是我记错了。”
半天后心如刀绞,“那你们便给120文吧。”
陈氏没想到竟真被她猜中了,见对方脸色不好,也没想再压价,而是感谢道,“那可真是多谢四姐夫了。”
孙老三心在滴血,摆摆手,“都是亲戚嘛。”
说完便亲自去称米,陈氏在旁边,孙老三也不好意思以次充好,称的都是顶好的精米,三百斤也就是3石,装了整整满鼓鼓三麻袋,装好,他又让店里的下人帮着装到骡车上。
别说,这骡子真不错,这时,孙老三心里的痛苦已经消散得差不多了,见状,笑道,
“小妹,这是你们买的骡子啊?真不错,养得挺壮实的。”他家里也有一头骡子,可不知为何,养得却没有苏家的好,也不知道为何。
“对,前不久刚买的。”陈氏说道,又道,“这不是路太远了吗,东西多,也背不动,就买了。”
孙老三笑道,“确实该买。”
心中却想着,这苏家看来是挣了不少银子呢,要知道普通人家,若非必要,是不会买牲口的,毕竟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养牲口还需要花时间精力喂养,可苏家却买了,还养得这样好。
“不错,不错,对了小妹,今天和亲家公今天就留在家里吃晚食吧?我这就让下人去跟你四姐说一声。”
世人多是嫌人穷爱人富的,孙老三更是如此,若今天苏家还是跟从前一样,那他定是不会这么热情,
“不了四姐夫,我们今日回去还有事,就不去了,下次再去,你和四姐有空来家里玩。”
孙老三看着骡车上的家伙什知道陈氏说的是真的,也没强留,“行,那我就不留你们了。”
接着又寒暄几句几人才互相告别。
这边,孙老三目送苏家人走远才回
米铺,回米铺后他又去打了会儿算盘,直到天渐渐黑起来,肚子也饿了,他才回家。
孙家,孙老三回家的时候,孙老二和孙老汉也刚从镇上另一家米铺回来,他们回来,家里等了许久的女人们这才准备开饭,如往常一样,父子三人讨论米铺的生意,女人们则是在一旁先照顾家里的孩子吃饭,等孩子们吃完自己才吃。
陈四娘也是如此,等小儿子耀祖吃完她才捡了剩饭剩菜吃起来。
不过让她没想到的是她刚准备吃,丈夫就提到了她的名字,还有她娘家妹子的名字,她听到丈夫说小妹来铺子里买了几石米,听到丈夫说小妹家里如今做起了吃食生意,听到丈夫夸赞小妹能干,家中又买了骡子什么的。
接着她更是听到公爹难得开口说道,“老三媳妇儿是不是这次中秋没回娘家?”
孙老三道,“爹,你忘了,中秋咱们回去祭祖了。”
孙老汉道,“这样啊。”
而陈四娘不知对方为何这么问,则是乖乖回道,“是的爹。”
孙老汉点头,半晌才道,“这倒是咱们家的不是了,这样吧,反正最近家里也没啥大事了,老三媳妇若是想回去就回去,带着耀祖再去买些东西回去住几天。”
这话的意思便是让陈四娘回娘家玩几日的意思,在孙家,孙老汉的话就是圣旨,他说的没人敢说其它,包括齐婆子也不例外。
所以在听他说这话的时候,孙家上下众人除了惊讶之外,再没有其他反应。
惊讶自然是惊讶孙老汉会主动提出让陈四娘回娘家,毕竟这还是孙老汉破天荒头一次。
而陈四娘更是惊讶之余还有些惊喜,要知道自从她前年回了一趟娘家,这两年就再也没回去过了,她早就想回娘家看看了,只是苦于嫁作他人媳妇,公婆若是没有开口她也不敢主动提,不然便是不孝,再加上她出身低,虽说嫁到孙家这么多好了,也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但是依旧时刻都担惊受怕着,就怕自己一做得不好便被休弃。
没曾想,今天公爹竟然主动提出让她回去,她心里一时又高兴又激动,“好的,爹。”
当晚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明天回去。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说回苏家,
因为买了米,骡车上坐不下这么多人,所以这天,几人都是走着路回去的。
等快到村口的时候,驾着骡车的苏老汉突然停下,让陈氏和苏梨几人在这里等着,他则去旁边摘了好多芭蕉叶来盖在米袋上,还将板车上的箩筐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放在上边,陈氏几人见状,自然懂了为何,也跟着一起帮忙。
村里人多眼杂,难免会有那等子喜欢偷鸡摸狗的,小心起见,就算挣了银子还是别让其他人知道为好。
之前苏家盖房子就惹了不少人红眼,最后还是苏家人对外声称借了不少银子才免去许多事端,可尽管如此,还是有多了许多人来往打探,最后发现苏家确实家中什么都没有,到处都空空如也,吃得也是寻常菜,这才停歇了下来。
没办法,这个世道就是这样,财不露白是对的。
苏梨看着爷苏老头的动作,心里不由得升起佩服,想起之前刚盖屋子也是她爷主动邀那些人进屋子看,她当时还很奇怪她爷也不是那种喜欢炫耀和多话的人,为什么那几日出奇的热情,后来一想才明白爷的用意,果然还得是她爷,都是年长者的生存智慧啊!
这边,把麻袋藏好,苏梨几人才往村子里去。
午后,小溪村的人都聚集在村口聊天,秋日是一年丰收的季节,大家商量着一起进山打猎,捡果子,见苏老头几人回来,注意力一下就被几人吸引。
如今苏家不比从前,大家都知道他们在县里摆摊挣了银子,大家见面打招呼都变得热情许多,其中就有上次去苏家帮忙盖屋子的人家,
“苏老伯,回来了啊?”
“是啊,你们吃饭了吗?”
“刚吃了,我们在聊去山里打猎呢?你们家去吗?”
这算是每年的全村活动,因为山里野兽实在太多,普通人除了打猎为生的,平时都不敢进去,只有秋收过了,大家都闲下来,才有时间进去,每年这时候都能大获丰收,多则打到野猪全村一起分,少则一些野鸡野兔也是有的,不过这种事往年都跟苏家人没什么关系,应该说跟村子里所有的军户家的人没什么关系,村里人是不会邀请他们的,倒也不是瞧不起军户什么的,而是因为进山是需要每家出至少两个壮丁,而军户家里常年就只剩些妇孺老幼,谁家也不想给自己添麻烦,自然而然就把他们排除了。
不过今年,情形又不一样了,
“是啊,到时候一起去呗。”这时有人接话道。
其他人闻言也跟着附和,“是啊,到时候大家一起去也有个伴。”
那些村里人一开始说这些还有些尴尬,后面越说越自然,更有妇人说要带苏梨和苏红姐妹一起去捡榛子。
而苏老头自然也没犹豫就同意了,笑道,“那感情好,你们别嫌老汉拖累你们就行。”
“什么拖累不拖累的,咱们都是一个村的人,就应该互相帮助才对。”
“是啊,都是一个村的。”
“对啊。”
大家七嘴八舌的,很快就其乐融融了。
一旁的胖婶子见状也对苏梨几姐妹笑着说道,
“你们可听到了,到时候婶子我让你们大丫妹妹来叫你们。”
这人也不是别人,正是村长的妻子张氏。
苏红几人自然地答应道,“好的,婶子。”
这时苏梨突然对大姐道,“大姐咱们家不是还要买鸡蛋什么的吗,不如跟婶子商量下,日后村子里谁家有鸡蛋都可以拿给咱们家。”
苏红闻言,有些懵,确实家里做菜挺需要鸡蛋的,不过之前小妹不是说去别的地方买吗?怎么又决定在村子里买了?
这边,还没等苏红说话,张氏就听到了,她赶紧问道,
“你们家要买鸡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