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麦钐的推广,今年秋收要比以往结束的早。
新农具这样省力高效,所以好多人都在计划着明年春天开垦荒地,再多种几亩田地,多收的粮食,无论是去市上卖钱或者存起来自己吃,对大汉许多个五口之家来讲,各方各面都有保障。
汉朝官府是鼓励开荒的,毕竟现在人少地多,漫山遍野的山头平原等着大家去开垦,多一些土地,官府还能多收一些赋税。
对于此事,许多官员都有上书,刘彻也察觉到了百姓们的意愿,朝会上和诸位大臣们商量该如何给他们一些优惠便利的新政策,以此来促使百姓开垦田地。
大汉的官员,平时吵归吵闹归闹,但一遇到真章时,腹中还是要有想出合宜国策的墨水,因此朝会之上,又是一翻争辩,只不过和上次讨论打匈奴的时时相比要平和一些。
写词做赋,需要一些时间,趁着这个空隙,闻棠断断续续准备了将近半年的织室终于完成,在机械大师丁缓的巧手下,做出了根据珍妮机和黄道婆纺纱机等机器改造,集百家之所长的综合式织布机和纺纱机。
闻棠在长安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关于带团队这件事也琢磨出一点门道来,无非就是八个大字。
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闻棠脑子再好使,也不可能是门门精通的十二边形战士,她只需要对任何事都略通一点就行了,至于其它……
有关化学方面的发明丢给那些方士们,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时间上林苑中总会有各种无家可归的心碎方术士来府门口寻她收留,但谁也不会嫌自己手下多,来了就收着呗,一块送到酒坊去干活,酒精酿出来了,还可以继续研究别的香型的白酒啊。
农学方面找氾许二人,机械工具找丁缓。
至于闻棠……
她负责验收项目。
刘彻负责给闻棠批经费。
他知道闻棠近些日子搞了一个织室,织室里有新型织机,刘彻公式为:闻卿的新发明=各方面的增产。
所以这新型织机也肯定能提高织女们的织布效率。
“闻卿,你这新织机效率如何?”
闻棠并未明言:“陛下,您猜猜看?”
汉朝一匹布宽度二尺二寸,长为四丈,换算过来就是宽五十厘米,长九米,而一名女子一日能织布五丈左右,也就是一匹布多一点点。
所以《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三日断五匹”算是很勤快很高效率的了。
有了之前的教训,这次刘彻决定不再保守。
刘彻:“一日织六匹?”
闻棠:?
她觉得刘彻今天的想法实在是太狂野了。
第47章 白麟
狂野吗?刘彻并不这样觉得,因为他接下来还会说出更狂野的话。
刘彻:“此物是否也能以水驱动,节省力气,提高效率?”
恭喜刘彻,都学会抢答了。
闻棠眼睛瞪得大大的,语气中充满不可思议,脱口而出:“您是如何知道的?”
和之前的新农具不同,他并未上书给刘彻解释过关于新织机的功能和便捷之处。如果不是刘彻语气里还带着点疑问,她都要怀疑刘彻看过自己手稿了。
这就是帝王的修养与才智吗,简直恐怖如斯。
刘彻笑而不语,做出一副意味深长的模样,这一年来,他还是第一次在广牧君身上看到这样震惊的表情。
至于自己是如何推出新型织机可以用水流纺织的?
闻棠之前研究出来的筒车和水碓就是用水流提供力量,有一有二就能有三,他能猜到这些很正常。
闻卿啊,还是需要历练。
闻棠只好如实回答,汉朝桑蚕业发达,但大都集中在关中地区,因为养蚕需要专门的蚕室、工具等,还要控制蚕宝宝居住的环境温度,并不是每家每户都能养得起蚕。
普通人织的都是麻布葛布等,曾经韩非子为了表现出古时候的生活简朴,就在自己文章中写过尧作为一名统治者却还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由此可见,葛t布是这个时代最低档的布料,甚至那些高高在上的肉食者还专门为穿葛布麻衣的庶民起了个专有名词,叫做“褐夫”。
即使麻布低贱,还是有很多人连衣服都穿不上,电视剧里那些身穿光鲜亮丽衣裳的田间农人皆为虚构,真实情况是他们的衣服上都打满补丁,家贫之人更是短褐穿结,能把隐私部位遮住就行。
这一切还不都是因为织布麻烦?
是,一位成年女郎一日就能织出来一匹多布,可是地里长着的麻不会平白无故自己变成麻线,需要经过前面一系列繁琐复杂的步骤才能放到织布机上纺织。
传统纺车一次只能纺出一根麻线,但闻棠改造出来的新型纺织机却可以一个纺车带动八个垂直的锭子,这样一下子就将效率提高了八倍。
至于织布,传统手动织布的速度很慢,就算手上的速度都快忙冒烟了,那也肯定比不上滑槽两端安有弹簧,能让梭子极快穿行的飞梭织布机快。
刘彻口中的水力纺纱机也的确存在,而且纺出来的布又粗又结实,只是这机器作用条件苛刻,一旦遇到天气干旱,或者冬日河流结冰,就无法使用了。
所以粗略一算,从纺线到织布,效率大约能比之前提高六到八倍。
对于织布这方面,刘彻还真不太具体了解,他之前了解闻棠的那些新农具是因为汉朝每年都会有皇帝扶犁耕种的亲耕礼,不过总归这新机器是对大汉有利的,他本来想将这件事交给丞相去办的,但看闻棠那副跃跃欲试的表情,想着锻炼锻炼她,便将新型织机这件事交给了她。
闻棠本来就没想着只偷偷让织室内的女郎们用新机器,但是这机器的传播还需要一段时间,在传播的这段时间里,她的织室会第一批使用这些新型织机。
领到新项目的闻棠斗志昂扬,她猜出了刘彻的想法,因此下决心竭尽全力完成这个任务,毕竟她之前大都是在为刘彻出谋划策或者研究新发明,这次算是第一次出来闯荡,一定要交上一份完美答卷。
……
一辆纺车同时纺出八根麻线,织布的飞梭速度快到令人眼花缭乱反应不过来。
赵元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新型织机给她带来了巨大震撼,甚至怀疑眼前的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场梦。
那这场梦一定要慢点醒来,因为她实在是太舍不得这满屋的新织机,想要和它们相处的更久一些。
当然也很珍惜旁边的广牧君。
闻棠的织室只收贫苦人家的女孩子,赵元能来到这里……还真不是因为她走了关系。
而是因为她是在这里教导那些女郎们织布的老师。
而且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经过竞争才上岗的。
赵元能精雕细琢用心织出有精巧花纹的丝绸,也能以最快速度三日断五匹麻布,她对自己的织布技术极为自信,认为自己能织出各种各样的布。
但现在看来,她觉得自己应该谦虚一些。
因为广牧君让她学习的用羊毛织布。
在西域或者匈奴那边倒是有许多人用羊毛保暖御寒,中原人却很少这样。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汉人认为羊毛衣是蛮夷胡人所穿之衣,看不上这些,就连乳类的食物和饮料都很少吃。
二来现在的羊毛脱脂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不经过脱脂的羊毛外面会附着一层油脂膜,用这样的羊毛去纺纱织布不仅质地干硬,还会带着一股很难闻的膻腥味道,所以一直没有成为中原衣裳的主要原料。
刚开始听到要用羊毛织布,赵元的内心是拒绝的,甚至一想到要将那样腥膻的东西穿到身上她就会忍不住皱眉。
但身体却很诚实地按照闻棠的教导将羊毛放到沸水中加入草木灰搓洗。
她惊讶地发现这样做之后的羊毛不仅没有了那股怪味,甚至还变得更加蓬松柔软,一点也不干硬。
最重要的是羊毛衣裳要比绵或絮衣更加保暖。
和羊皮裘不同,羊毛可以无限再生,每年要铰两次羊毛,大汉有许多养羊的牧民,产生的羊毛就更多了,这样多的羊毛,如果织成衣裳,能温暖不少人。
尤其是燕赵等边境之地,那里的气候要比长安冷上许多,每年冬天都会有很多人冻死在家中。
意思到这些,赵元织布都织得的更有劲儿了。
看到织室中那些孩子们尚且笨拙的动作和小心翼翼的眼神,闻棠有一种做了好事的欣慰感,于是她一激动,还想再开一间医室和工匠室。
……
闻侍中又双叒叕被参了。
但是闻侍中还挺淡定。
因为吵赢了呗。
今晨朝会上郑鲤突然发疯,上书了两件事,一是觉得羊毛纺线是戎狄之法,不应大力推广,他天天穿高档丝绸,冻不着饿不着的,当然有闲心批判别人了。
二是觉得闻棠一个女郎,天天在官署中和一群大男人论策,实在不妥,当然,有了狄山的前车之鉴,他也不敢太冒昧,只是上书刘彻单独给闻棠划出一件屋室处理事务。
那闻棠高低不能同意啊,单独划出一件屋室,看似是优待,实际还是区别对待,她只接受自己是因为升官才有的单独办公室。
郑鲤就是曾经在石渠阁中被闻棠阴阳怪气的那名博士,据说他的名字还出自孔子之子孔鲤,但闻棠觉得用“在朝堂上吱哇乱叫的大鲤子鱼”来形容他更贴切。
“我觉得他们有病,有病,都有病!”闻棠如是总结道。
觉得某些同事脑子有大病这件事简直再正常不过了,她心中下定决心,日后一定要找个机会将这一圈儒生们都送到燕地去守长城。
一旁的卓扶摇默默地听她吐槽。
这期间她都想化身太史公从发髻上拿下来一支笔将闻棠的话都记下来,然后逐字逐句学习。
这和他阿父的斐然文采并不是同一类型,但也很厉害了,卓扶摇内心感叹,人的词汇量怎么能丰富到这个地步,居然骂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重复词。
谈话间,她对闻棠手中的棕红色小方块很感兴趣,这东西散发出某种药材的味道,但却并不难闻,淡淡的,比较清新,盥沃间能在手上产生很多白色泡沫,应该是和皂角的用处差不多,挺新奇的。
“这个啊?”闻棠举起手上的香皂,解释道,“这是我新研究出用来清洁的香皂,要比皂角更加好用。”
“我手中这块是无患子首乌皂,能保养头发,防止脱发,还有一些桂花皂,你离开前我送你几块。”
卓扶摇并未推辞,临走前,接过闻棠送给自己的香皂,郑重道谢后才上了马车。
当然,扶摇并没有自己独享香皂,她是个孝顺的孩子,刚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往自己父亲的院子跑去。
“父亲!”她惊喜道,“女儿今日从广牧君府中得到了一些礼物,特意献给您。”
孩子长大了,知道孝顺自己,司马相如很是欣慰,差点就原谅她偷偷和闻棠约定好去西域这件事了。
他问:“是什么礼物?”
卓扶摇:“这个叫香皂,是用来清洁盥沃的。”
小礼物,却很有用处,广牧君也是位有心的官吏。
扶摇:“这个无患子的送给您,广牧君说它可以防止脱发,女儿认为您现在正是需要这个的时候。”
噗嗤,似乎有什么东西狠狠地插在了司马相如的心里。
“还有桂花的,这个送给母亲。”
为什么不给母亲无患子,是因为她发髻茂盛吗?
怎么能用这么平淡的语气说出这样扎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