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棠一直在忙自己的事情,根本没有搭理他,看他的眼神和看路边的一条狗也没什么区别。
不对,准确的说,看路边的狗都要比他和善一点。
廷尉右监百思不得其解,难不成她根本不记得我了?或者准备放过我?
想到东武侯家丞的死,他很快打消了这个想法。
他内心忐忑,备受折磨,闻棠却准时下班。
离开廷尉府前,张汤将一枚印钮交给闻棠,告诉她可以拿这枚印钮去石渠阁查阅书籍。
石t渠阁因阁下有石为渠导水,故名石渠阁,相当于汉朝的图书馆,这里藏有许多图书典籍和汉朝档案。
脑内的图书馆看书需要积分,长安的图书馆却不需要。
正好她也想看看汉朝的图书馆究竟是何模样,于是离开廷尉府后,便前往石渠阁了。
这时,有小仆来报:“县君,府中收到了一张拜帖。”
闻棠:“谁的?”
小仆答道:“是……卫将军。”
第26章 赌约
“卫将军说等您休沐时,他会来府中拜访。”
西汉公务员做五休一,每上五天班就会有一天假期用来回家洗头洗澡,拜访亲友什么的,也就是说,她四天之后才会见到卫青。
闻棠知道这是她落在将军府中的丝帛起了作用,这三件器物中,光是马蹄铁就能有很大作用。
每次和匈奴作战,大汉都会损耗大量战马,就比如元狩四年出击匈奴规模最大的那场战争,十四万匹战马出塞,却只回来了不到三万匹,除去因病或战争中死掉的战马,也有很多是因为马掌磨损才无法继续骑行的。
汉军作战时那种高强度的奔袭,即使马掌上的角质层再厚再多,也经不起这样的磨损啊,久而久之,角质磨光,遇到石子等障碍物多的硬质道路,或者长时间在污水中行走,马掌发炎,行走不便,耽误军队赶路进程度,只能杀掉战马充当军粮。
如果有了马蹄铁,就会大大减少这种情况。
除了卫霍,估计这玩意儿连白起王翦廉颇,甚至可能秦始皇都能钓来。
毕竟没有谁会和能提高战斗力的好东西过不去。
收过拜帖,闻棠前往石渠阁,也是巧了,她不在府中这段时间,又收到了另一人的拜帖。
马车摇晃间,便到了目的地,石渠阁在未央宫以北,邻近少府、天禄阁等中央官署,为汉初开国功臣酂候萧何所造。
因为太学的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而这里又藏书丰富,所以许多太学学者闲暇时间都会云集此处,相互研究争辩,浓烈的文学气氛使这里成为了长安的文化中心,相当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
石渠阁整体非常雄伟高大,檐头前覆有“石渠千秋”文字的瓦当,文字极精,给人一种壮丽厚重的感觉,闻棠到达时,已邻近闭馆时间,所以能看到一些学者模样的人从阁中出来,不过张汤给她的印绥能让她在阁中待到很晚。
闻棠踏上台阶,进入阁门,一股陈旧的书简味道钻入鼻尖,还氤氲着淡淡的墨味,阁内布局更是别有洞天,各类书籍保存的很好,全都分门别类,整齐码放在几架上。
里面的人,有皓首苍颜的花甲老人,有尚未束发的总角少年,除此之外,闻棠还注意到人群中有两位女子,她记得其中那位直裾深衣的中年女人,这人名叫义姁,医术精湛,朝野共知,从前是王太后的贴身医侍,三年前王太后崩逝,她便任职太医属,为其他贵人们治病。
至于她身旁另一人,闻棠倒是没有印象。
义姁也注意到了这边的闻棠,冲她微笑颔首,然后和身旁那名女子一同出了石渠阁,闻棠看见她刚才出来的藏室门口写了个“医”字,猜测她应该是来这里查找医书资料的吧。
阁中管事对每个人都检查得很严格,看她衣裳手掌是否脏污,身上有没有味道,就算是熏香味也不允许,这样会污染了阁中那些珍贵藏书。
通过查验,闻棠向阁里走去,她本想在各个藏室内转上一圈,看看有没有什么有用的资料书能帮上自己,或者卡一下系统的bug,薅点统毛。
可行至一角,还未见其人,倒是先能听到那里传出的阵阵争吵声,走的近了,见到全貌,是几名贤良文学正在吵架,一旁围观者并未劝阻,反而还听得津津有味,看那跃跃欲试的样子,恨不得自己也加入进去一起吵架。
啊,不对,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叫吵架呢,那叫辩论。
石渠阁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会议,有谈论正经国事的,也有突发奇想的。
例如,父亲去世,母亲在服丧期间改嫁,那么做子女的是要穿喜服还是丧服?
这次只算是石渠阁中一次随机发起的小辩,不太重要。
但也辩得那叫一个激烈,那叫一个沉浸,若不是还顾及着阁中这些珍贵古籍,可能就直接上手打起来了,毕竟现在的儒生可不是后代那种弱不禁风的读书人,在君子六艺的教育下,虽无法手搏猛汉,自保却是绝对没问题的。
上手打起来都是说轻了,这要是汉朝刚开国那时候,在未央宫大殿喝多了之后,群臣一言不合直接拔剑就是干。
他们今日辩驳的内容是孔子为政篇的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闻棠在书里看过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用德行来施行仁政,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只需要安然待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就都自然而然来环绕它了。
字面意思很直白了,闻棠不明白这有什么好辩论的。
即使这些人同属儒家,同样一本经典中的一句话,儒家不同流派给出的结论大相径庭,就比现在这场辩论,有人认为这话重点在前面那个“德”字,要先施政足够仁德,周边四夷自会臣服。
另一方则认为这句话重点在于后面那个“共”字,为了周边四夷臣服,要实行仁政。
闻棠听了一会儿,发现这些人一旦说不过对面,就会举出一句新的古文来论证自己的想法,然后对面再同样引用出另一条古文来辩驳,像是一个个装有足够知识的书袋子那样,引经据典,唇枪舌战。
闻棠:……
文化工作者就是不一样哈,可真是有文化。
辩到一半,有人注意到闻棠,呼道:“你是何人,实在无礼,站在此处做什么?”
闻棠:?
她望向周围,也有一些不是儒生打扮的官吏在听他们辩论,按理来说,偷听别人吵架是有些不礼貌,可这种随机发起的辩论却除外,甚至辩到深处,还会随机抽取一位幸运观众来询问他有什么看法,支持哪一方。
这样看来,闻棠也没什么无理的地方。
再说了,阁中有专门应对这种情况的藏室,他们大庭广众之下当中喧哗就是什么很有礼貌的事情吗?
闻棠尚未回答,人群中就有人出来为她打圆场。
“您可是广牧君?”
是位年老的长者,约五十来岁,长髯飘飘,头上戴有文官通用的进贤冠,发髻间簪有一根毛笔,手中捧着一卷书简,闻棠虽未和他有过交集,却感觉此人有些脸熟。
闻棠:“正是本君。”
随后又问:“您是?”
他自我介绍道:“在下宫中太史司马谈,您曾对犬子有恩,当初他在野外遭难,若非县君出手相助,荒野无人,他需经过许多波折才能回到长安,那些书简也肯定会破损一些。”
哦,原来是司马迁的父亲啊。
“您初到长安,诸事繁忙,犬子担心可能会打扰到您,今日刚向您府中下了拜帖,上门感谢,没想到老夫居然提前在石渠阁中与您相遇了。”
随后告知身旁这些贤良文学们她的身份。
闻棠:“原来是太史公。”
知道闻棠的真实身份后,这些儒生只是按照礼节敷衍地叫了句“广牧君”,态度依旧冷淡。
一人曰:“时间不早了,广牧君还是快快回府吧。”
这些人就属于那种典型的没考上之前:孔子保佑让我被选上吧,我一定好好为官,劝谏君王,守时力民。
考上之后:喷!喷的就是朝中这些官员。
另一儒生老者补充道:“再晚一些,可就阴阳颠倒了。”
闻棠:……
好家伙,这人的嘴真是有够毒的,就算她是个傻子,都能听出来这是在讽刺她呢。
估计是顾及了司马谈的面子,要不然按照他们那么丰富的词汇量,可能连《尚书牧誓》里最经典的那句“牝鸡无晨”都能说出,然后再举一个商王的例子来强调论点。
“恕本君冒昧,敢问先生高寿?”
他抚摸自己的长髯,没好气道:“老夫今年六十有三。”
“你问这个做什么?”
“您刚刚那句话是在讽刺我吗?”闻棠反问道,“我年纪还小,听不懂您的意思,不过对于诸位刚刚的探讨的《为政》篇,我倒是有个疑惑。”
未等众人询问,她率先开口:“今上重视儒学,诸生皆诵法孔子,子曾经曰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六十而耳顺t,耳顺之年,能虚心倾听周围人的意见,也能辩明其事非曲直了。关于这句六十而耳顺……”
最后六个字加重读音,闻棠视线缓缓扫过刚才那位阴阳怪气自己的老者,询问道:“您以为如何?”
关于这句,闻棠觉得李隆基也不例外,至于他后期那样一堆骚操作,是因为他活到了七十岁。
七十而随心所欲了。
不就是阴阳吗?谁不会啊,闻棠注意到自己问完这个问题,那人脸色瞬间发生变化,差点一口气没上来,真正将“脸红脖子粗”这几个字具象化了、
司马谈看他的眼神极其无语。
似乎在说:你说,你惹她干吗?
“本君告辞。”
闻棠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深藏功与名,只留下几位老登和小登留在原地气鼓鼓。
刚走几步,便又听到身后有人唤自己:“广牧君。”
闻棠:我真忙啊……
转身看到他的长相,很陌生,闻棠并不认识。
兴许是注意到闻棠的疑惑,他主动开口介绍自己。
“在下名为桑弘羊,在未央宫中任职侍中,久闻县君事迹,特别钦佩,愿与君相交。”
与我相交?
也是出息了,自从穿越至今,向来都是闻棠费尽心机与别人相交,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来同她相交呢。
不错,有眼光。
闻棠想了片刻,想明白了,汉廷中都有自己的小圈子,例如刚刚那些贤良文学,卫青手下的将士们,李广一派,以及后面霍去病发达之后好多人弃卫投霍,谁不想在朝多几个好友,多几条人脉?
士农工商,桑弘羊是最低级的商贾出身,而且还不是临邛卓氏那种巨富之家,若非是先帝临终之前不拘一格为今上招揽人才,而他心算能力又很强,可能这辈子都无缘官场了。
放眼朝中,奴仆出身的卫青被封为大将军,养猪的公孙弘也官至丞相,现在再去与他们相交相当于锦上添花,得不到太多重视。
所以从闻棠刚来长安时他心中就有这个想法了。
父母双亡,没什么背景,还能让陛下如此看重,和其他人不同,他商人出身最重利益,甭管是因为奇异方术还是治国策问才得到陛下看中,反正能得到陛下看中的就是有能力的人。
对于桑弘羊来讲,闻棠就是他的天选结盟对象。
闻棠:“桑君过奖,闻棠受之有愧,您能力出众又精通算学,倒是闻棠应该主动与您相交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