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这边,自从在边境接到刘彻文书后,不敢半分怠慢,星夜疾驰,一路行军赶回长安。
眼见军队进城,黔首百姓们自发迎接,都想要瞧一瞧这位大胜匈奴,让他们汉人使劲儿扬眉吐气一回的卫将军,街上场景一时间比上巳重阳等佳节还要热闹。
更有天子亲自相迎,将卫青的食邑加封了六千户,就连他的三个儿子也都全部封侯,不知道多少人看得眼热。
要知道,当年汉高祖在白马盟约中可是和众人约好“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而卫青最小的儿子卫登才刚出生,尚在襁褓之中,连路都不会走的年纪能立什么功劳?但刘彻就是这样一个任性的皇帝,他喜爱哪个臣子,就给这个臣子最好的。
至于大臣们会不会有意见?很简单,只需要把提出意见的人解决掉,就不会有人再提出和刘彻相反的意见的。
而其他大臣:那是你们老刘家的祖训,就算以后高祖托梦,训斥的也是你们老刘家自己人,我们掺和个什么劲儿?又不升官又不抬俸的,陛下您开心就好。
第一个提出反对,准确地说是推辞这件决策的就是当事人卫青,对于这么丰厚的奖赏,他没有骄傲得意,反而冷静推辞,并说出原因。
卫青回禀刘彻自己侥幸在军中当官,仰赖陛下的神圣威灵才使军队大捷,陛下之前的封赏已经很多了,卫伉三人年纪还太小,不敢接受这样的封赏,而且军中还有许多战士们也在奋力打仗,他们也有征战的劳苦和功绩。
如果闻棠在这里,她一定会惊呼卫青简直是个天才!居然能在一句话之内说出让皇帝听了开心,让将士们听了感动,让其他人听了也开心的内容。
但我们天子下的命令怎么能收回呢?!
刘彻早就预判到了卫青的反应,紧接着下令御史将这次跟随卫青出战的大小将领挨个封赏了一遍,封侯的封候,加食邑的加邑,达就了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其实刘彻还是觉得自己这些封赏给收敛了,带入一下他的视角,自己继位之初,大汉不仅要送公主和亲,还要每年苦哈哈赠给他们粮食丝帛,自己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屡战屡胜的大将军,将匈奴打得连连败退,多封赏一点怎么了?
先不说卫将军改革的骑兵战术和全胜战绩,就说现如今大汉的其他将军们,有话说得很好,仗打的很烂的韩安国,总是迷路的李广、李息,重在参与的公叔敖……等,这么一看,刘彻看中卫青那是非常人之常情的选择!
如今他们大汉最缺少的是什么,是人才啊!
刘彻目光鬼使神差看向人群中一位英姿勃发的少年,这是卫皇后的外甥霍去病,刘彻常叫他一同来和自己去上林苑打猎,这孩子今年才十六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好年纪,又善骑射、有勇气、敢担当。
于是刘彻当即决定过几天给霍去病封个侍中当当,熟悉个一年半载,等下次攻打时,让他和卫青一同出征,给他一些精兵,好好历练历练。
他早已在未央宫摆好卫青的庆功宴,这场筵席很盛大,除了此次和卫青一起出征的武将们,还有许多文臣官吏,就连坚决反战派的儒家博士们和前几日病了一场身体刚好的司马相如都被邀请到了。
刘彻丝毫没有善待快要退休的病弱老年人的自觉,但司马相如有自知之明,自己当郎官的唯一任务就是写文章,巴蜀发生bao乱了;司马相如写文章安抚他们,陛下大肆挥霍了,司马相如写文章劝谏他,至于这次……
在刚收到这次筵席的邀请时他就已经开始想如何写赋赞美这次汉匈之争的胜利。
至于那些儒家博士们,完全是刘彻的恶趣味,你们一直劝说朕不要打架,继续和亲以修汉匈之好,朕不听,朕打了,朕胜了。
筵席上跳舞的优伶自然是极好的,容貌美丽,身姿曼妙,若是以往,他们肯定会专心欣赏这样优美的舞蹈,不过现在……
卫青身边一位裨将却总觉得差些什么,倒不是说这些优伶跳得不好,只是还有更好的选择。
于是他斗胆向刘彻提出了闻棠的建议。
刘彻听完之后,若非席上人多,加上那个总是喜欢管他的汲黯也在,他都想要拍手叫好,称赞想出这个想法的人真是个天才。
两刻钟后,诸位大臣看着被押送过来,送到舞台中央的右贤王,像研究珍稀保护动物一样观察他。
其实右贤王一开始是拒绝跳舞的,毕竟他堂堂右贤王,匈奴中第三把手,大庭广众之下像个舞姬一样给这些汉人跳舞,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奇耻大辱!!!
但他是大丈夫,能屈又能伸,紧急情况下他屈一点又怎么了?
于是右贤王就跳了。
诶,你别说,这右贤王虽然块头大,但跳起舞来还真是灵活,就算和乐府中的优伶比起来也毫不逊色。
刘彻夸赞这位裨将出了个好主意,这位裨将并没有将这个想法据为己用的意思,再者说了当时闻棠说这些的时候周围还有许多人都听到了,于是解释道:“禀陛下,这个主意并非下臣所想,而是一位叫做闻棠的女郎所想。”
随后又将那日闻棠的话一一告知刘彻。
真是给刘彻听开心了。
尤其是那句“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如今不是有了吗?”
这是刘彻第一次听到闻棠的名字,但却对她产生了t极其深刻的印象。
闻棠这个人,真的很懂朕啊!
裨将看出刘彻对闻棠很感兴趣,但说实话自己对闻女郎了解不深,而且相比自己,陛下大概率更想听卫将军为他讲述闻棠此人,于是话里话外很识趣地将自家将军引了出来。
刘彻原本是想等明日朝会过后单独和卫青详谈这次打匈奴的经过,他虽然不像他老祖宗一样总是御驾亲征,可对军中和沙场上的事情却很上心。
卫青:“闻棠是位很有胆魄与智慧的女郎,此次能活捉右贤王,多亏她献上右贤王庭地图。”
刘彻闻言,大为好奇:“仲卿,你来说那位名叫闻棠的女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第17章 好奇
“陛下,这事要从臣带领军队即将抵达右贤王庭说起,当时夜色深沉,军队在距离右贤王庭数十公里外的地方停军修整,并派出斥候打探消息,我们的斥候为避免被匈奴人察觉,只敢在右贤王庭远处探查,并未深入其中,若无闻棠在荒漠中疾行数个时辰冒死献图,恐怕抓捕右贤王的几率微乎其微,更别说那位行踪神秘的中行说了。”
说到这里,还不忘也为闻棠讨一份封赏:“这次战争中,她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当时臣正同军中诸位将士们商讨进攻战术时,忽听手下来报,他们在前方荒漠中带回一个从右贤王庭中偷跑出来的逃奴……”
卫青说的一板一眼,没有额外添加任何夸大话术,可仅从内容来看,这场经历依旧稀奇,就算被小说家写到诡怪故事里也不突兀。
刘彻的好奇心在卫青讲到闻棠仙人入梦,魂灵归体的经历时达到最大,也听得最认真。
卫青命人将闻棠献给自己的地图拿来呈给刘彻,刘彻展开后仔细观看上面的内容,笔触之间随意草率,但又和普通的行军地图不同,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印象,他也觉得这张地图颇为不凡。
想到闻棠的奇遇经历,刘彻先是询问了黄泉之中是何模样,随后又问仙宫之上有何景象,那仙人长相如何,问来问去,最后问得卫青实在是无言以对。
他之前有猜到回长安后陛下肯定对此感兴趣,曾将闻棠叫入自己帐中仔细询问过她的那些经历,但没想到陛下会问得这么细致。
卫青:“关于此事,臣也并不知晓。”
能看得出来刘彻现在心情很好,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也没生气,反而朗声笑道:“无妨,无妨,只需朕下一道文书将闻棠召入宫中盘问即可。”
刘彻兴致盎然道:“闻棠此刻身在何处?”
卫青如实回道:“朔方。”
朔方郡啊,距离长安是有些远,但最慢半月也能到长安了。
刘彻的计划非常完美,但卫青接下来又道:“不过那是个孝顺的孩子,她曾说报完仇后,要为父母在墓前守孝,因此可能短时间内……来不了长安。”
刘彻瞬间心情两级反转,但基于这个原因,他还真没有办法将闻棠立刻传到长安来,汉朝最重孝道,即使他是皇帝,也不能不让人家守孝吧?
他想到自己那些大臣们,自孝文皇帝时,为了朝中事物能稳定运行,大臣们无法长时间离开自己职位,所以便将丁忧时间定为三十六日,这些年来诸位大臣为了自己官职不被他人替换,也大都实行丁忧三十六日的制度,像闻棠这样能依旧遵循旧例的人已经不多。
刘彻赞同卫青道:“的确是个身怀赤子之心的孝顺孩子。”
卫青:“闻棠白露时分就能除服脱孝,届时陛下可以下文书将她传到长安,唤她入宫亲自盘问。”
刘彻点头,觉得此建议可行。
除此之外,闻棠献图这件事虽然是仙人授意,可的确对大汉有功,自高祖时期到如今,这么多年来,只有一位前几年因夺位失败主动投汉的于单王,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抓获过任何匈奴四角王。所以这次俘虏右贤王后使得汉军更加军心大振,士气大增。
而且她献图途中所受苦难也不小,所以需要单独给她一份封赏。
刘彻思考片刻,开口道:“仲卿,你说朕封她一个县君可好?”
县君是指以县名为封号的君,大多都是皇室妇女所有,例如刘彻同母异父的姐姐金俗的封号就是修成君,修成为县名。
卫青仍保持自己一贯的风格,不发表任何意见:“全凭陛下做主。”
经过这次详谈,刘彻虽然好奇闻棠的经历,但却远没达到系统所言“心心念念”的地步。
因为闻棠的奇幻经历是“起死回生”,而刘彻下半辈子毕生追求的目标是“长生不老”,直接不死,而不是像闻棠那样噶了之后在梦里遇到个仙风道骨的老神仙。
老神仙再问驾崩的是这个金刘彻,还是那个银刘彻?
都不是,是大汉皇帝刘彻。
真是个诚实的人啊,看在我们这么有缘的份上就帮你还阳于世,继续当皇帝吧!
这对于刘彻来讲,这种剧情真的很荒诞!
听卫青讲完闻棠之事后,刘彻又将话题转到霍去病身上,言说自己要将霍去病调进宫中当侍中。
“去病精通骑射,又懂兵法策略,加以培养历练几年,也能成为一个独挡一面的将领。”
卫青是个谦虚谨慎的人,听到这样的赞美第一反应是推辞,说些诸如陛下过奖了之类的话。
但很显然刘彻已经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自顾自朗声笑道:“届时你们舅甥就是我大汉双壁。”
那场谈话后才过两天,在太医丞的宣扬下,刘彻就对闻棠愈发好奇起来,并试图满长安寻找和闻棠一样有见识的人。
事情是这样的,在右贤王庭之战后第二天,闻棠被军医误当做帮手叫过去给伤员们包扎,她包扎完就离开医帐了,可她的包扎手法却令人大为惊奇。
这个军医有点背景,但不多。他是太医令的弟子之一,不过不怎么受师父重视,在一众弟子中显得可有可无,于是就被分配到军中当了个随行军医。
毕竟是现代社会全力普及的急救包扎法,肯定要比汉代的医学先进,因此军医看了后觉得新奇,认为这法子比之前的包扎法有用,就学了过来。
军中受到的伤各种各样都有,军医忙得分身乏术,根本没时间去找闻棠道歉,也没有精力和闻棠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别的包扎法,等他闲暇下来有时间思考这事的时候,人已经随着大军回到长安了,想去见闻棠也没机会。
心态很好的军医心想:那算了,以后有时间再说。
然后他就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如果闻棠知道他的想法,一定会想:这大概就是你为什么不受师父重视的原因吧。
但众所周知,纸是包不住火的,某次军医用这种方法包扎病人时恰好被自己师父看到了,太医令也觉得这个包扎法子新奇好用,就详细盘问军医了几个关于此法的问题。
军医也没瞒着,直接将这法子的由来告诉了太医令。
当太医令知道自己徒弟整个行军途中都做出了什么奇葩事时,差点一股气直冲天灵盖被气出个好歹来直通生命终点。
太医令只知道闻棠留在了朔方郡,至于她掌握多少医学知识,日后有何打算,是否会来长安,这些他都不了解。
哦,他还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这位有着不凡经历的女郎和卫大将军有过交谈,据自己那位不成器的徒弟所言,似乎二人关系……还不错?
太医令原本计划等自己哪日休沐,带上厚礼亲自登门拜访卫将军,甭管能否探到闻棠的下落,至少能以此为由和卫将军有个交集,套个近乎。
至于他一个治病的太医为什么要和大将军有交集?
现在卫青是全长安最炙手可热的权贵,所有人都想和他有交集,太医令只是做了大家都想做的事情而已。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刘彻这日心血来潮巡游上林苑,春日的上林苑不是打猎的好时节,奇花异草也未盛放,但好歹是皇家园林,里面有许多各国各地进贡的珍奇异兽可供观赏,吉光、天鹿、赤罴等,尤其是去岁南海郡新进献的赤色丹螺,据说这玩意的壳可以制成酒器,刘彻也想知道这香螺卮究竟是何模样,便下令尚方令制作此物。
皇帝巡游,太医令自然随侍左右,整个过程中一来二去便和卫将军有了接触,也就没有等自己休沐日,而是直接以此为由趁机同卫青攀谈。
恰好此时刘彻过来,询问他们在闲聊何事,太医令不敢隐瞒,把刚才的谈话和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全都一一告诉刘彻。
这时候军医突然灵机一动,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也许是想要戴罪立功吧,于是壮着胆子凑到太医令前小声嘀咕,告诉他那日医帐中有一位士兵现下正在上林苑中服役,可以将他t叫来询问。
太医令还未开口,刘彻倒是来了兴致,这位皇帝陛下生平特点之一就是执行力很强,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库库去做,他果真将那位小士兵叫来御前问话了。
小兵名为赵广汉,听名字是个想要开疆拓土,武德充沛的人,但刚好相反,赵广汉性格拘谨,他那日只受了轻伤,自己呆在医帐角落默默处理伤口,存在感很低,不过他对闻棠谈话间的那些事情都很感兴趣,于是就默默把这些都记在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