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幸好黄帝成功飞到天上成仙了,百姓们只好抱着黄帝的弓和龙须哭泣,以此表达他们的思念之情。”
刘彻放下心来,这有什么可哭的,他认为百姓不应该不舍,而为黄帝感到高兴啊。
毕竟他挺为黄帝感到开心的。
其实他已经有一点点心动了,但之前那些栾大之流的骗局还历历在目,于是质问道:“你说这些,莫非是想要效仿少翁、栾大之流?”
“臣只是从齐地之人口中听闻的这些。”公孙卿连忙撇清关系,并继续劝道,“神仙之事,听起来怪诞迂腐,很难办成,但也并非不能办到,远的不说,咱们朝中的博昌侯便见过仙人。兴许将所有方法都试验一遍,持之以恒,积以年岁,便就能办到呢。”
被忽悠前:仙人行踪莫测,哪里这么容易出现?
被忽悠后:但也有出现的可能。
刘彻问他:“你可会什么神仙术法?”
公孙卿摇了摇头,果断道:“不会。”
很诚实,刘彻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不光是公孙卿,两越之地最是迷信鬼神。一个名为勇之的越人同样劝道“越人的风俗就是信鬼,从前东瓯王信鬼,足足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后世子孙不敬鬼神,因此全都很快就去世了。”
刘彻再次检查到关键词“长寿”
勇之继续给刘彻推荐他们越地的巫祝庙和一种名为“鸡卜”的卜卦方法,像极了后世的卖保险语录。
后面又有十八般巫祝各显神通,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份保险卖出去。
卫青:……
坏了,防住了中原的方术士,没防住两越西南夷的巫祝。
开疆拓土的好处就是版图更大,坏处是忽悠刘彻的神棍从中原神棍变成了东西南北一大圈的神棍。
霍去病对此倒是没什么反应——自有闻君解决。
刘彻这趟祭祀行程排的很紧凑,先是在雍地祭祀五畤,然后越过陇山,西行登上崆峒山,出萧关,中间还率领几万骑兵到新秦中打猎,据他所言,这并非是单纯的游玩射猎,而是整顿边防部队!
你看,果然发现出问题了吧,刘彻发现新秦中有的地方千里范围内竟然都没有设置亭障,虽然匈奴已灭,但是边境不设亭障,这不是找死吗?
刘彻:既然你们找死,那朕就成全你。
于是下令把负责这些的官员全斩了,带着不好的心情回到雍地,正好此时太一庙建造完毕,他专门在拂晓之时祭祀了个太一神,这才心满意足返回长安。
长安,大行官署。
终军:“博昌侯,您说句话啊!”
闻棠:……
“话。”
这次轮到终军无语了。
闻棠:“不要这么激动嘛。”
终军从雍地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官署,给闻棠讲陛下有被骗的可能。
看着她这幅平淡的表情,终军突然意识到可能是自己小题大做了。
对,一定是这样的,终军心想,虽然我将它看做是天大的事情,可在博昌侯眼中,这都是小事。
“不光如此,那些人还撺掇陛下建立高楼,迎接仙人。”
“哦?”提起这个,闻棠突然感兴趣了,“建立怎样的高楼?”
她记得之前少翁也撺掇过刘彻建造直入云霄的承露仙人掌,不过因为刘彻知道露水产生的原理,很快否决了这个项目,现在怎么又来?
终军解释道:“他们说,黄帝曾在昆仑山上建有城邑五座,高楼十二所,将此处命名为迎年,以便迎接神仙。”
闻棠:……诶,好熟悉的话。
“一位名叫公孙卿的人说陛下行程急促,来往匆忙,仙人可能会见不到陛下,所以建议陛下建造一座很高的楼观,上面摆上贡品,这样会有机会请到神仙。”
他认为闻棠有必要去劝一劝陛下,没想到闻棠却点了点头,平淡道:“这是事实啊,确实有十二楼五城,不过不是黄帝建造的,而是仙境中原本就有的场景。”
终军:t……?
这居然是真的?!
那高楼到底是建还是不建啊?
闻棠:建那玩意干什么,怪费钱的。
不过她并没有像终军建议的那样,主动去劝说刘彻。
秦始皇见到李斯车架的事情就是一个例子,上次给刘彻送科举制计划是因为求贤令要经过她所在的官署。而现在,她又没有去雍城,若主动去劝说刘彻,岂不是明晃晃地告诉刘彻,博昌侯在陛下身边有人(虽然这件事已经被传得满天飞了)为了谨慎起见,闻棠还是打算让刘彻主动来问自己。
刘彻诱捕计划,开始!
闻棠设置了0个诱饵,0个计划,0时间限制,只需要坐等刘彻愿者上钩即可。
果然,一天、两天、两天半之后的一个傍晚,闻棠被召到刘彻殿中,询问她仙人高楼之事。
刘彻并非是完全盲目地相信那些方士,之前闻棠献给刘彻炼钢法时,她曾吟过一首诗,“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而那灌钢法更是很有可能出自白玉京中的琅嬛阁。
这诗和公孙卿的话对上了,虽然只对一半,但他们已经是刘彻见过的最有水准的方士了。
依照闻棠的性格,不可能随便将这话传扬出去,桑弘羊更是嘴严。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
这次八成真有机会,否则他们怎会知道?
虽然刘彻的手没颤抖,但他的心很激动。
“啊,天上白玉京这句诗不是臣写的啊。”
刘彻:……
刘彻起先无奈,然后是惊喜,既然不是闻棠所写,那就证明这世上还有别人去过白玉京?
“那是何人所写?”
“李白。”
李白?对于刘彻来讲,这个名字很陌生。
“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唐国一个想当大官,且很会写诗的浪漫有钱剑客。”
刘彻:好多前缀啊。
不是,等等!
……是哪的剑客?
唐国→唐王,李世民!!!怎么又是你?!
“你上次怎么不和朕说?”
闻棠内心:你也没问啊。
闻棠表面:“陛下恕罪。”
“好了,朕没有怪你的意思。”刘彻迫不及待道,“你给朕讲讲李白此人。”
“我曾在黄泉中见到一执剑饮酒,做剑客打扮的人,因为他气质不凡,便停下脚步观察了他一会儿,他当时便在吟诵这首诗,李白此人,真是太有文采,太才华横溢了,”
闻棠越夸,刘彻就越失落。
这么有文采的人为什么不是朕的臣子?!
在闻棠口中,李白年少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相卿。年纪渐长之后,有笔参造化,学究天人,最终醍醐灌顶,看破世间一切恩怨,于一荒无人烟之地以诗悟道。
“据李白所言,他死之后,凡间那些人都称他为——诗仙。”
银河也是河,诗仙也是仙。
这可打开了刘彻新世界的大门,他以前只知道可以求仙问道,今日方知还能以诗悟道,于是让闻棠仔细讲解以诗证道的具体方法。
闻棠按照“只知大概,不知其中具体细节”的惯例讲,最后又加上一句:“请陛下恕罪,也不知怎的,臣之前脑子里关于这事的想法就好像是被什么东西盖住了似的,是您今日问起,脑中才突然涌出这些记忆。”
刘彻听得很迷糊,但他会自己给闻棠找理由。
既然是成仙的法子,那肯定不能随便让外人知道,为什么今日突然记起,定是朕身上龙气的作用!
闻棠:仙使当久了,自有皇帝为我辩经,
“李白悟道之后,得了仙法,是与剑和笔有关的仙法,”
刘彻心里琢磨,李白是个文采很好的剑客,或者说是剑术很好的诗人,既是以诗悟道,那法术和剑、笔有关就再正常不过了。
“是何仙法?”
“他给黄泉中许多鬼怪都表演过,因此臣有幸一观。一技能名为将进酒,此招式可……,二技能名为神来之笔……,三技能叫做青莲剑歌,这一招式最为厉害,能斩击他指定方向范围内的全部敌人,而且敌人还无法选中他!”
虽然不知道这些和诗有什么关系,不过这样看来,李白一定是位很厉害的剑客。
然后闻棠给刘彻背了几首李白的诗。
捡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诗背。
品鉴能力很强的文艺青年刘彻彻底信了。
虽然唐诗的韵律和汉赋的韵律不同,但好东西无论在哪个朝代都会被人赞叹。
刘彻:朕为什么没有李白……
如果李白生在大汉,刘彻可以让李白和司马相如一样当他的郎官。
他感叹道:“以诗悟道,此真奇才啊!”
闻棠附和道:“这一生能将一方面做到极致,是很难得。”
刘彻自言自语道:“李白之例,是否证明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便能悟道成仙?”
闻棠:这可不是我撺掇的昂,是陛下自己悟出来的。
“臣也不知。”闻棠暗戳戳火上浇油,“只知李白身边一些人,或者是仙?臣也不确定,他们被别人称作笔仙,酒仙,叫门仙人之类的。”
这个笔仙,应该以“字”悟道的,但字仙听起来又不怎么好听,故曰笔仙。
刘彻猜测。
他现在确定了,只要能将一件事做到极致,那就有成仙的可能。
至于这高台,还是先暂时不建吧,万一天宫上的仙人看到之后,认为朕和他用同款高台,生气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