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伟心想:“难怪她都快统一金三角了,都没有被人抓住,就算追兵追上来,谁会怀疑她啊,伪装得太好了!”
心里这么想,嘴上还是很客气:“余小姐,您好,我们是阿惠介绍来的,我是刘传伟。”
“欢迎,请进。”王雪娇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这套房子十分精细,连玄关的墙上都有繁复而华丽的大理石浮雕,张英山已经把给专家们住的房子都安排妥当。
放完行李,专家们就出来了,问有没有雷达的资料,他们可以先看看,明天做到心里有数。
专家乘坐的飞机是昨天晚上从北京起飞的,活生生的飞了十三个小时。
现在的飞机没有可以平躺的高贵商务舱,管你是多少岁,什么级别,都要坐着,不过他们的精神状态都挺亢奋,完全看不出一夜未睡的疲惫。
王雪娇问道:“你们远道而来,不多休息休息?我约的时间是明天上午,不着急。”
王雪娇建议他们要是睡不着的话,可以出去逛逛,这里以前是疗养圣地,各项配套设施都很齐全,海边的风景也不错。
各位专家们确实很想马上投入工作,不过既然人和资料都不在,着急也没用。
他们之所以不困,是心里悬着事,总觉得一落地就要跟恐怖毒枭打交道,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结果不仅毒枭一点都不恐怖,她身边的男人大方、热情、特别有礼貌,就算去国宾馆当接待都能当领班。
专家们决定留在房间里休息,硬坐了一夜,对腰和脖子确实非常不友好。
刘传伟睡不着,他对这里颇有感情,造船厂在距离这里不远的尼古拉耶夫市,他来这里待了两年。
有一年单位组织他所在部门的全体职工来克里米亚疗养院。
他是来学习的中国人,疗养院显然跟他没什么关系。
他也不在乎去不去,心想他们去疗养,我正好去其他部门学习。
但是其他部门并没有接纳他的意思,这让他的处境十分尴尬。
是当时的总设计师借口说疗养的时候,时常会产生新的灵感,到时候就需要开会讨论可行性,于是,就把他给捎带上了。
就在这里,刘传伟看见他们在讨论核动力航空母舰,说着计划要建多少艘,需要多少个部门配合,需要如何调度……
当时他们所有人的眼睛都是亮的,心里烧着一把火,年轻的刘传伟都跟着激动起来,总设计师看见他兴奋的样子,对他说:“你要是再待得久一点,就能看到它开工了。”
刘传伟看着设计图,忍不住问起航母能停多少飞机,与美国的企业号、大黄蜂号比怎么样,以及一些更加详细的数据。
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问的这些问题,太没有边界感了,有一些甚至可以算是在打听人家的军事机密。
不过总设计师没有呵斥他,只是慈爱地看着他天真的模样,告诉他:“航空母舰不是建出来就能让国力强盛,而是要国力强盛才能拥有航空母舰,否则巨额的维护费用,会让本就不富裕的国家雪上加霜。”
刘传伟的笑容从脸上消失,他知道自己的国家还很穷,他不知道他,以及他战友们的航母梦,是不是真的会把国家经济拖入深渊。
在中文里,这种武将不管经济死活的事情,会被称做“穷兵黩武”,不是好名声。
刘传伟不敢再说话,总设计师还安慰他:“别灰心,以后会有机会的,但不是现在,也许将来你就是中国第一艘航母的总设计师。”
刘传伟从二十多岁,等到了六十多岁,已经完全放弃了这个念想。
如今旧地重游,他信步走到当年的疗养院。
当年在他眼中简直堪称人间仙境的疗养院,如今外墙涂料已经成片剥落,没有人照顾的房子,也如同暮年老人,满是沧桑。
四十年前的那番对话,记忆犹新,他没有成为航母设计师,中国也没有航母,甚至就连当初他们在疗养院讨论的核动力航母,都已经在美国人的诱骗之下,化做了一地的废铁,甚至都没有卖出废铁应有的价格……
刘传伟鼻子发酸,伸手用力搓了搓自己的脸,想要将那痛苦的感觉压下去,免得回去红着眼圈,被同事们问东问西。
他离开海边往城市里走,忽然听见了乱七八糟的声音。
一个苍老的声音用俄语说:“太多了,我不能拿。”
另一个年轻活泼的女声在说中文:“拿着拿着,马上就是儿童节了,这是给孩子的!”
刘传伟困惑地看着在肉食店门口推来推去的三个人。
年轻的男女,是刚刚分开的余梦雪和杨杰。
那个老人,则是斯拉夫人的面容……越看越眼熟……
一向不爱看马路上吵吵的刘传伟忍不住走了过去。
第264章
刘传伟过来的时候,看见老人右手拉住张英山,左手握着一卷美元要往他手里塞。
张英山也不敢太用力地甩开手,生怕用劲太大,没轻没重地会伤了他,只能半推半就,左支右绌。
王雪娇多次营救均告失败。
“发生什么事了?”刘传伟忍不住出声询问。
王雪娇看见他,十分高兴:“来得正好,帮我们按住他。”
刘传伟看着老人,确实眼熟,他在这里的熟人都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了,一个人从年轻到变老,差距还是很大的,要是一直保养得特别好,那还能剩个70%的相似度。
但是就苏联前几年发生的事,都有人受不了心理上的打击自杀了,留下来的人再怎么心大,也会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终究会体现在容貌上。
他还在犹豫,老人却一口叫出了他的名字:“刘!”
刘传伟怔了一下:“是我,您是……萨维乔夫同志?”
“是的,是我!”老人非常高兴,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开了笑容。
王雪娇见刘传伟跟老人似乎认识,决定让刘传伟留下断后:“你们认识啊~那你们先聊,我们走了……他要给你钱,千万别收啊!”
老人一眼就看穿了王雪娇的计谋,根本就不放手,还拉着张英山的胳膊。
这么多人在大马路上拉拉扯扯,实在不像样,刘传伟建议大家找个小咖啡馆坐下,说说到底是什么情况。
这会儿再跑,就没什么意义了,还不如跟老人把话说清楚。
王雪娇便同意了。
便宜的小咖啡馆就如同中国国内的小吃店,咖啡就是他们的豆浆,配着他们的“大饼”和浓稠大米奶粥。
整个店里满当当的都是人,吵吵闹闹,说话都听不清楚。
能找到的最安静的咖啡馆就是价格相对较高的列娜妈妈餐馆。
列娜妈妈餐馆有下午茶提供,不过鉴于他们家的价格比外面要贵一些,价格敏感型的本地人根本就不来。
餐厅里没有一个客人,只有上次那个企图卖小摆设的姑娘坐在柜台后面看报纸。
王雪娇点了四杯咖啡和小蛋糕,大家坐在外面的大厅里边吃边聊。
老人见着刘传伟特别激动,连珠炮似的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么多年过去,又见到你了,你还好吗?听说你们国家也对去过国外的人审查得很严?你有受到影响吗?”
“你现在在做什么?还在做船舶设计吗?”
“还在军队吗?”
一堆问题甩过来,把刘传伟给问得心脏呯呯跳,现在,他的身份是被一个厨子介绍来的翻译。
什么军队,什么船舶设计……
他下意识地扫了王雪娇和张英山一眼,想看看他们的反应。
王雪娇和张英山两个聋哑文盲,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王雪娇在忙着琢磨咖啡杯上的花纹是哪朝哪代留下的,张英山在帮她切三明治。
见刘传伟瞟了自己一眼,王雪娇问道:“你跟他是怎么认识的?”
“他来过中国,我跟他见过。”刘传伟掩盖了自己曾经来过苏联的经历。
何况老人也确实来过中国,老人来中国的时候,两人也确实见过,这是测谎仪都测不出来的真话。
刘传伟怕自己说太多露馅,便把话题转到王雪娇身上:“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我们遇到他在这附近卖勋章……”王雪娇把事情说了一遍,特别强调了,“他居然有金星勋章诶!!!全苏联一共就发出去了两万多枚!他怎么会有的?!”
刘传伟心里难过,卖勋章,还是金星勋章,这得是日子多么过不下去才做出的选择。
涉及到老人的往事,与他这次的秘密任务无关,何况还是王雪娇先招惹上老人的,刘传伟便说了。
“他是莫斯科级航母的总设计师。”
按照苏联人的传统,老人的名字巨巨巨长,落在纸上,他自己都不爱写全名,一般都写成A·C·萨维乔夫。
王雪娇对苏联航母的印象就是归了中国的“瓦良格”,以及被拆成废铁的“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以及美国人用了经典诈骗手段诱拆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莫斯科”号是什么?
“莫斯科”号,是苏联的第一艘航母。
都说苏联是中国的大体老师,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确实总是与中国有着惊人的相似。
苏联自1917年萌生的航母梦,直到1965年,“莫斯科号”下水,中间过了48年。
新中国自1970年萌生的航母梦,直到2012年“辽宁号”下水,中间过了42年。
连间隔的时间都差不多,中间经过的种种来回折腾,也惊人相似。
苏联海军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时,就想搞航母了。
失败原因:穷!
1935年,苏联的工业链已经相当齐备,海军再次提出计划,想一口气建六艘,剑指日本联合舰队。
失败原因:上级已读不回。
1937年再提,这次似乎有希望了,成立了一个海军人民委员会,并在1939年真的在规划。
失败原因:德国人发动了偷袭——巴巴罗萨计划启动,卫国战争开始。
当时德国虽然有U型潜艇,不过那是跟西欧各国对着干的东西,特别是英国人。
苏联需要的是足够与古德里安抗衡的坦克,钢铁洪流!
于是,上级把海军的经费拨给陆军和空军了……
玉米大帝不喜欢航母,说那是海上漂浮的铁棺材,他喜欢大导弹,大火箭。
他兴冲冲地刷了一记大火箭,把美国人给吓着了。
美国人认为苏联人会从太空中对美国进行核威胁。
于是,白宫和五角大楼连夜啃披萨加班,修改了“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计划,目标——苏联。
导弹的载体是“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