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主家没有余粮啦_分节阅读_第419节
小说作者:芒鞋女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22 MB   上传时间:2025-09-03 11:11:49

  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哀叹道,“老天爷不开眼啊。”

  赵大壮安慰他,“人活着就好,我阿耶出去网鱼了,等他回来看到你,非跟你喝两杯不可,黄叔,你先休息,等会去我家坐...”

  他还有要事,黄老村长不好耽搁他,摆手道,“你忙,忙完了咱再好好叙叙旧。”

  赵大壮颔首,这才走向摆放整齐的木桶,揭开盖子看里面的盐。

  山里温度低,盐凝结成了块,赵大壮使劲也才抠了芝麻粒大小下来,一放嘴里就化了,他舔舔唇,和梨花商量,“每个村两桶盐,云岭村来的也有份,如何?”

  “成。”梨花棺材里还囤着两坛子盐,因此不为盐发愁,说道,“还在盐泉镇摘了些鸡头米,路上吃得没剩多少了,一道分出去让其他村的人尝尝鲜吧。”

  除此就没多的东西了。

  赵大壮应下,“这儿交给我,你家去吧。”

  这儿暖和还宽敞,分竹筏时,每家人都分到了一艘,梨花是族长,他爹单独给梨花造了艘带篷的小船,赵大壮提醒,“走到头,刷了桐油的船就是你的。”

  “好吶。”梨花歪了歪脑袋,兜帽上的乌鸦死有所感,伸展翅膀往里去了。

  赵大壮稀奇,“你养的?”

  “江先生养的,在新益村碰到,一并随我进山了,大堂伯,我阿奶还等着,我先回了啊。”

  赵大壮转身吩咐人打开木桶,听到这话,笑着扭过身来,“你阿奶出去网鱼了,天黑才回来,家里莹娘和宁儿守着的。”

  “我阿奶会网鱼?”

  “有你阿耶陪着呢。”

  梨花微微放了心,唤桶边的李解,“李解,随我回去看看莹娘她们吧。”

  “我看看新益州村的人怎么样了...”李解道,“三娘子先回吧。”

  “十九娘,我们呢?”鲁小五急道。

  他们是云岭村的人,留下等着分竹筏就行,但鲁小五撸着嘴,明显不想待在这儿,梨花稍作犹豫,道,“上河恐没有竹筏了,你想过去的话,得自己想法子安置。”

  鲁小五眼前一亮,“我不挑地,去外面山里睡也行的。”

  这儿没有他的亲戚,他想跟在梨花身边,问慢悠悠回来的罗四等人,罗四道,“村里事多,我留下帮二东家打下手。”

  他喜欢待在说家乡话的人堆里,哪怕不认识,但很亲切。

  他说,“十九娘,有事让乌鸦来寻我,我看到乌鸦就来找你了。”

  “好。”

  梨花想回去看看自己的船,踩着竹筏往灯火阑珊处走去,到新益村的竹帘前,爬上石壁,仔细看着路往前走。

  走到下个火把处,忽然有嘎嘎嘎的鸭叫声。

  看家的孩童钻出竹帘,喜滋滋同她道,“这是村里养的鸭,汤九叔说过年吃,十九娘,你回来是不是表明快过年了啊?”

  山里不知年岁,别说小孩,好多大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年。

  她笑道,“对啊,算日子,再有两天就过年咯,李先生回来了,让他安排日子杀鸭子。”

  “好耶,有鸭子吃了...”

  新益村养的鸡鸭在半路冻死了许多,领路的赵家人做主将其炖了,鲜白浓郁的汤汁吃下肚浑身都暖融融的,到现在都记得额头冒汗的感觉。

  “十九娘,我阿娘挖了树根,叶大夫说炖汤喝暖身,到时我给你盛一碗。”

  “好啊,那我在家等着了哦。”

  新益村只有孩童守家,东高村也是如此,梨花一问,都说出去网鱼了,望乡村的人更是空荡,别说连孩童,连只鸡鸭都没有。

  隐山村的窦二娘子告诉梨花,“益州探子不是来了吗?还没闯进望乡村地界就被毒死了,自那以后,望乡村的人就沉迷制毒了...”

  两村离得近,窦二娘子想学,又怕家里的孩子沾到后中毒,只能歇了心思。

  此刻遇到梨花,心思又活络起来,“十九娘,我们村都是些老弱妇孺,不适合制毒,能否让望乡村换我们些毒汁,我们用干菜换!”

  夏秋时,村里晒了数亩干菜,寒冬吃正好。

  梨花说,“我问问吧。”

  “劳烦了,望乡村如果吃不惯干菜,我们还有新鲜的菘菜,拿菘菜换也行。”

  “好,来这儿可习惯?”

  “除了如厕不便,其他都还算适应。”窦二娘子指着滴水的石壁,“里头潮湿,茅厕建在那儿臭味经久不散...”

  一路走来,梨花看到好几个茅厕,和竹筏上的中药味一混,能把人熏死过去,梨花道,“总这样臭不是法子,要不把茅厕挪个位置?”

  “我嫂子也是这么说的,但前后都有人住着,没地方挪。”

  赵家的茅厕建在外面的,天气暖和也就算了,这么冷的天,谁想跑老远拉屎啊?尤其晚上黑灯瞎火的,出去遇到危险怎么办?

  梨花道,“实在不行就多撒些柴灰,柴灰能冲淡臭味。”

  族里养的鸡鸭多,鸡鸭在院里拉屎后,族里人便铲了柴灰铺上面,然后扫起来丢到地里肥土。

  窦二娘子叹气,“赵村长也是这么说的,但哪儿有那么多柴灰啊?”

  感觉自己的抱怨有点多了,窦二娘子聊起开心的事,“我看到赵村长去前头了,是不是弄到盐了?”

  “嗯,每个村两桶盐,吃到开春应该没问题了。”

  这趟弄了近两百桶盐回来,够吃几个月了,吃完了再去盐泉镇弄,梨花说,“窦大娘子的腌菜一绝,到时我过来学两招。”

  “没问题,保证让十九娘两天出师。”窦二娘子扬唇道,“我嫂子没别的本事,就会腌菜,对了...”

  想到有别的本事的人,窦二娘子倾身凑到梨花跟前,“十九娘,峡谷村的人会织布,能不能让她们教教我啊,我用粮食换。”

  在村里时,她认真在地里刨食就极为满足,到这儿后,才觉自己如井底之蛙,太浅薄了。

  制毒,织布,养蛇,制药丸等她什么都不会。

  和益州开战在即,她想多学几样本事,不给其他人添麻烦!

  既然这样,她索性把心底的想法全说了。

  梨花面露沉思,每个村都有自己擅长的事,互相学习是好事。

  于是,她道,“待会我和堂伯说。”

  

第281章

  赵大壮回来梨花就和他说了这事。

  赵大壮边指挥人放置盐桶边道,“大雪封山,打猎和挖野菜越来越难,大家如果能学两门本事只好不坏,待会我就跟几个村长说说...”

  梨花喜欢上河全因江面两岸的石壁缝隙大,盐桶堆好还有位置。

  她担心,“盐都结成了块了,怎么分?”

  村里还有外姓人家,两桶盐还要往外分的。

  “我叫人拿锄头来凿,每家先分一块。”

  村里的盐桶单独放在竹筏上,等村里人回来就能当面凿,赵大壮唤人拿铁链子把盐桶拴紧落锁,侧目和梨花说,“云岭村和新益村人数最多,我分了四桶给他们。”

  不患寡而患不均,赵大壮不希望好事变成坏事,“我估摸着往后运回来的盐按照户头分。”

  每户人家分的东西一样多,就没什么好埋怨的了。

  “大堂伯你做主就行。”梨花站在小船上,翘首以盼的望着外面,“我阿奶何时能回来啊?这么冷的天,能网到鱼吗?”

  上河的光线好,但风刮来的雪结成了冰锥,比下河冷多了。

  阿奶年纪大了,最怕摔跤和风寒了。

  桑树村的老村长走不了路就是去年冬大病了一场的缘故,她害怕老太太也那样。

  “天色尚早,她们要天黑才回来,她知道自己忘性大才去外头的,说想好好看看山里的景致,将来到底下才能好好庇佑这片山头。”

  老太太的歪理多,赵大壮拿她没辙,只能让赵广安跟着。

  他宽慰梨花,“我瞧着你阿奶比以前豁达许多,她爱出去就让她出去吧。”

  都在地下河挤着,不是东家长就是西家短的,时间长了肯定会起矛盾,找点事做更好。

  这也是他支持几个村互相学习的原因。

  竹筏上围了竹帘后光线不好,谨防着火,家家户户都不准烧炭燃灯,李莹和宁儿便搬了板凳坐去火把底下做活计。

  赵家的竹帘就是她们编的,竹筏上铺的草席也是她们编的。

  这两日没事,跟老太太要了针线缝衣服。

  不止她们,村里好多姑娘都在,看梨花和赵大壮说完话回来,李莹利索的打结咬线。

  完了抖着衣服向梨

  花展示,“三娘子看我的针线活怎么样?”

  衣服颜色深浅不一,似乎用不同的布料裁剪而成的,梨花称赞,“针脚整齐密集,比我的好呢。”

  “那我阿兄会喜欢吗?”

  “会的。”

  李解这两年长高了很多,以前的衣服早不能穿了,族里人给她做新衣时也会给他做,但他的衣服更多是死人身上扒下来的。

  要是看到李莹的绣工,李解不定怎么高兴。

  “莹娘,你的绣工跟谁学的?”

  “吴婶子,秋收后她病了,在家里修养了好几日,我和宁儿厚着脸皮上门请教的。”谈及学绣工的过程,李莹笑靥如花,“吴婶子家里也有针线,她给赵村长做的衣服可好看了。”

  梨花不知小吴氏病了,朝赵大壮的背影望去,“她好了吗?”

  “好了,三东家请了大夫给她把脉,两副药就好了。”

  管厨房是很累的事,既要准备族里人出行的干粮,还要亲自下山秋收,小吴氏累倒时,好多人都哭了,李莹问,“三娘子,吴婶子她们何时能不忙啊?”

  梨花默然不语。

  何时不忙?她也不知道。

  族里的田地多数在山下,只要有人下山,小吴氏就得马不停蹄地准备口粮,哪怕农闲,也得操持族里人的伙食,从早到晚就没休息的时候。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32页  当前第41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9/43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地主家没有余粮啦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