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赵赛华的经历真的让人心疼!
可她的性格还好。
天大的事情也笑嘻嘻的。
比如她现在刚离婚不久,就有心情在山上看帅哥了!
而大白天不在村里干苦力,在山上闲逛的男人,大多都是不务正业的街溜子。
他们比一般的村民好看。
一是因为每天不干多少苦,混吃等死,自然老的没那么快。
还有小混混嘛,自然会接触很多新鲜事物。
比如他们的发型,他们的穿着,都比普通人好看!
曾经。
赵二叔家的赵调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不过。
人家现在有了赵浅浅的帮衬,已经成了村里最炙手可热的优秀青年。
今年过年的时候,还有人上门说亲呢!
这便是有工作的好处。
哪怕只是替班的,很多人都眼红。
赵氏这一生,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帅哥。
而山上就成了她看帅哥的常驻场所。
甚至偶尔还能和那些人搭上话。
毕竟大家都在山上混,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正式因为能和年轻小帅哥们交谈。
她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
赵氏本来就长的好看。
如今不再像以前在钱家村那么操劳,再加上女儿送来的蛤蜊油保养着,她都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了!
至于吃食方面。
她吃的比在老钱家好多了。
因为女儿隔三差五的就送一些好吃的过来,可能是肉,也可能是鸡鸭鱼之类的,一个月还给十斤细粮。
虽然她不上工。
但老大有工作,每个月都会发一些福利。
比如糖票和肉票之类的。
她可以用这些东西和村里的人换一些粗粮。
还有就是大儿子,有时候休班回家,经常会带回来一些大城市里的东西。
比如在沪市那边很普通的丝巾,发带什么的。
到了这赵家村,那就是最流行的!
赵家村消化不了,她还可以拿到黑市去换一些需要的东西。
当然。
去黑市买东西卖东西,还是赵氏跟着山里的那些街溜子学的。
他们这些小混混,对于黑市上一切东西都很熟悉。
赵氏属实跟着他们学了不少。
甚至。
沪市那边的发带和好看的衣服。
赵氏还可以模仿着做出来。
本来她是想做这方面的生意。
但赵浅浅第一个不支持。
这个时候做生意,属于投机倒把。
家里又不缺吃少喝,赵母至于非得把自己整的那么累吗?
要想做生意。
那也得等几年放开了再说。
于是赵浅浅就整天的给赵母洗脑:“妈,你还年轻,怎么能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赚钱方面。你应该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一点,然后找一个男人养你。”
自己养自己,多累啊!
找个男人,养着,多好啊!
你看她现在每个月什么都不干,就有曾诚父亲给邮寄的50块钱,外加一些糖票和肉票什么的。
多么轻松自在的生活!
赵母想想女儿说的对,也就不再折腾了。
加上新盖的房子有很大的院子,种些蔬菜什么的也很方便,不缺吃穿。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
哪怕赵氏住的地方,已经是村里很是偏僻的地方,甚至平常也不常和村里人接触。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规避掉那些纷纷扰扰的是是非非。
尽管此处环境清幽宁静,远离了村落中心的喧嚣嘈杂!
第45章 钱老头一家过得水深火热!
但你敢信。
从她这里传出的是非,竟然一点都不比村里的最热闹的地方少。
这些是非。
有的就是赵赛华本人的。
有的则是那些人故意跑着她这个偏僻的地方说的。
其实这也怪赵氏。
因为十几年不曾回来。
所以凡是有村里人来看她。
她都会热情的招待。
不管他们是真的来看她,还是只是来看笑话的。
赵氏都会献上自己最真诚的热情!
比如给他们泡上一壶茶水,又比如拿点糖块和花生之类的东西招待。
原本是想着和他们好好相处。
没想到却成了他们闲暇无事,过来这聊天八卦的场所。
加上。
赵浅浅在盖这个房子的时候。
就特意在他们的院子里外边修建了一个凉亭,就是专供别人聊天闲坐的。
原本。
赵浅浅建这么个亭子,是为了更好的看到牛棚那边的动静。
谁知。
却成了这赵家村老少爷们,长舌妇们的八卦之地。
反正才短短几天的工夫。
赵赛华这边的住处,就人来人往了!
大家上工的时间还好。
这下工的时候,甚至中午吃饭的时候,都有人过来聊天。
别看赵赛华住的地方人烟少,是非可一点都不少。
有一句话怎么说:“人在家中坐,祸从家中来。”
也许正是因为赵氏平日里的生活过得太过安逸舒适了,以至于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或者不满。
又或者是什么别的原因……
村子里那些喜欢搬弄是非、嚼舌根的长舌妇们,总是会有事没事地跑到她家里来串门儿。
这些个长舌妇们啊!
要么就是来找点话题聊聊别人家的家长里短,要么就是想探听一下赵氏家最近有没有什么新鲜事儿可以让她们拿去四处宣扬?
有时候甚至只是单纯地想来蹭口茶喝、讨点便宜,但不管怎样,她们的到来总会给赵氏原本平静的生活带来或多或少的困扰和烦恼。
其实女人们还好。
有时候男人们也来她家。
正所谓寡妇门前是非多!
哪怕赵赛华和那些个男人都是清清白白的,但免不了被说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