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农家养娃种田日常_分节阅读_第53节
小说作者:桃花露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32 MB   上传时间:2025-08-15 11:20:39

  高里正:“他们卖给普通人五文一块砖,我有点关系是四文一块自己拉回来。他们青砖大、结实,虽然比土坯砖贵很多,可传个几辈人没问题的。”

  土坯砖十几年二十年的就不行了,修修补补的,青砖房那真是祖上数百年上千年传下来都好好的。

  裴长青和沈宁也认可这个,所以想用青石和青砖打地基,不够了用土坯砖,过些年宽裕了再用青砖替换掉土坯,用瓦片替换掉麦草。

  只要房子框架在,其实屋顶覆盖什么很容易换。

  可沈宁还是被青砖的价格吓到了。

  4文一块砖,盖一间标准屋子裴长青算着至少要两千块,还不一定够。

  二四得八,那就是八吊钱,三间纯砖就是二十四吊,还不包括木头呢!

  而盖泥草房的话,一间只要三吊钱左右。

  这个钱主要是买自己没攒够的房梁房檩等大木头,再就是攒粮食请客吃饭,至于土坯砖、麦草、夯土什么的,大部分都不算钱呢。

  麦草可以跟村里人换或者借,等自己家收了麦子再还也行。

  土坯砖就得天热的时候自家每天摔,晒干了攒着,攒够数千块为止,这个过程可能也得三年。

  夯土就是普通的泥土,要半干不湿的,不能是湿泥,这个就地取材即可。

  实际上沈宁和裴长青除了那二十吊钱,其他土坯砖、木头什么的全都没有。

  木头也很贵,尤其盖房子的大木头。

  家里也分了几棵树,但是不能现杀现用,因为木头要阴干几年去除水分,让其适应热胀冷缩等外界环境才能用作建材。

  即便可以和别人换也不够,还得买几根。

  高里正消息多,他家盖了这么多屋子也不是靠自己种树,全是买的。

  瞅瞅这高大敞亮的三间正房,比普通人家的泥草屋子高两倍不止,宽、进深更是不止。

  房子高不高大,敞不敞亮,古代就是看你有没有好木头。

  房子的进深、开间大小在不违制的情况下是受木头限制的。

  普通人家就是一个进深,一个开间,有钱人就可以大木头接木头,那进深就大了,房子也宽敞。

  裴长青不想住租房那种小屋子,更不想住原先西厢那种,他想给媳妇儿盖宽敞些的大屋子。

  大屋子、大窗户、大火炕。

  高里正笑道:“你还真问对人了,我前儿去县里还遇到一个老友,他刚买了一批木材,认识一个大木材商,他们打西边儿山里运来好些个又高又直的杉木和松木。”

  沈宁眼睛一亮。

  裴长青却想得更多,“他们送货下乡不?价钱多少?”

  这年头运费死贵的,而且拉木头可不容易。

  如果对方不运货下乡,那他们还真是只能听说买不到。

  待听高里正说一棵高大的杉木要10-15吊钱的时候夫妻俩都沉默了。

  即便这棵树可以截三段房梁木,那也贵啊。

  对不起,太穷了,买不起。

  怪不得家家户户见缝插针栽树呢,长个十来年,等小子大了正好砍了盖房子,回头再种上,等孙子长大又可以砍了盖房子。

  又聊了一会儿,夫妻俩见高里正虽然对豆腐感兴趣却没有买方子的意思便带着小鹤年告辞。

  这一次高里正亲自送他们出门,“盖房子不急在一时,材料不够可以攒攒,需要木头和青砖我这里有闲置的先借你们。”

  只要有本事就不怕还不上。

  等一家三口离开后,高里正回转。

  高大儿还是不相信,“爹,这豆腐真是她做的?我咋那么不信呢?”

  高里正真是醉了,他也没亏了大儿子吃喝,怎么心眼儿就像缺一块似的?你没尝出来这豆腐味道更细软,不那么硬?

  他赶大儿子去养猪场守着,自己和老婆子嘀咕这事儿。

  陶氏:“豆腐方子值十两银不?”

  高里正:“靠卖豆腐赚十两银,估摸得干两年。”

  他给陶氏分析,镇上豆腐一块一斤,要三文,三文半差不多买斤豆子了,不便宜。

  这个价钱在乡下指定没人买。

  他虽然不会做豆腐,但是知道一些做豆腐的信息,比如要泡发、磨浆子、点豆腐等等。

  即便普通庄户人不会做豆腐,但是他们焖豆饭都要泡发的,一斤能泡出两斤多呢。

  做豆腐还要加水吧?

  那不是一斤能出好几斤?

  一斤豆腐换半斤豆子,乡下人可能十天半个月的会换两次尝尝,自家也能有赚头。

  也说不好,丰年还行,粮食紧张的时候估计顶多六七两。

  这么个赚法儿的话,夫妻俩一天做二十斤豆腐,在自己村和附近村卖掉,能赚个15文?

  估计不到二十文。

  十两银子真得赚一年多。

  自家的话有驴和大石磨磨浆子,更省事儿更快,一天能做上百斤。

  但关键不是做多少,而是卖多少。

  乡下泥腿子没几个钱,即便是用豆子换他们也不可能天天吃。

  一天肯定卖不掉上百斤,自己村上门买,附近村推车去卖,一天顶多三十斤了。

  这么一算,赚头儿真的不大,真的就是蚊子腿儿。

  怪道柳家宁可不做村里的生意呢。

  当然如果不用花钱买方子,自己家每天做两锅,除了吃还能换些豆子,那就是额外的赚头儿,再少也是赚。

  可人家咋可能白给方子?

  要是用那两车青砖换,他又舍不得。

  那两车砖也得五吊多呢。

  高里正和陶氏在盘算这事儿,沈宁和裴长青离开高家以后也在路上小声交谈呢。

  沈宁:“要不咱们就先盖一间,进深和开间大点,这样可以盘一个大炕,一家人睡也够了。”

  裴长青看了她一眼,又瞥了一眼竖着耳朵听信儿的小崽子,把话咽下去,“太挤了。”

  虽然前世过去乡下也都是一家五六口睡一盘炕,城里很多人也是一家五六口住十几房的小屋子,都不耽误夫妻生孩子,可他……不可以。

  他和阿宁还年轻,又不是六七十。

  小鹤年竖着耳朵听呢,生怕爹说自己是累赘啥的,听见爹说太挤了他下意识缩了缩身体,想着自己挤在旮旯不会占地方吧。

  沈宁:“你说高里正会买咱豆腐方子吗?”

  裴长青摇头:“我感觉不会。就和咱算的一样,在村里卖豆腐赚不几个钱,利益不足以打动人。”

  沈宁:“咱自己卖豆腐赚钱太慢了。”

  他俩细算算和高里正的看法差不多。

  在乡下赚不到钱,村里人太穷了。

  你可以免费让他们出力帮忙干点活儿,甚至可以跟他们要把菜,但是你甭想赚他们一文钱!

  因为借粮食会还,帮忙干活儿也会还,你赚了他们的钱他们可赚不到你的。

  他们的钱用一文少一文,轻易不能花。

  即便是用豆子换豆腐,一斤换一斤是绝对不行的,他们虽然不会做豆腐,但是他们泡豆子焖豆饭都有数的,多少东西吃几分饱,能顶多少时间不饿。

  你豆腐虽然吃的时候饱腹感强,但是一斤豆腐肯定没有一斤豆子坚持的时间久。

  那他们就能算过账来,觉得亏了。

  别笑话他们,他们这个经济条件不接受你的好吃、更有营养、更好消化之类的理由,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吃饱。

  现代那些农民工,宁愿买三块钱一大碗的面,也不会去吃十块钱一碗的更好吃、料多、更干净的面。

  所以他们要靠豆腐赚钱,也只能是小钱钱,一天做一板,自己吃不完就卖掉,而且不能占用裴长青这样的劳动力,只能用裴母。

  这时候小鹤年仰头道:“爹、娘,我和珍珠可以去路边卖吃的。”

  今天那个萧先生给了28文,就算他不差钱多给了几文,那别人赶路累了会不会舍得花两文钱喝豆浆,三文钱吃豆腐花、饼子什么的?

  他听爹娘算过账,豆子一斤不到四文,自家的豆子更便宜,三文都不到。

  一碗豆浆卖两文真的很赚了。

  关键是来往人多不多,一天能卖几碗。

  今儿萧先生路过来买吃食,沈宁和裴长青当即也生出这样的想法,能不能在路边摆个小吃摊儿。

  能是能,但是问题也不少,赚头应该也不大。

  南边官道走的人多,有钱人,应该说会停下来吃路边东西的有钱人少,因为大部分有钱人骑马、坐马车直接去龙庙镇,根本不会停下来。

  那他们的目标客户就是那些步行、挑担子、推车甚至骑驴的小商贩、行路人,不包括附近干活儿的农人。

  如果不费劳力的话,那当然卖了就是赚了,再少也是赚头儿。

  小鹤年就是这个想法。

  反正他和珍珠没事儿,去路边坐着边玩边卖吃食也挺好。

  他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爹娘听。

  “不去卖,一文也赚不来,去卖了,哪怕卖一碗那也能赚点。”

  沈宁听得心软软的,牵起他的小手,笑道:“阿年真顾家,处处为家里着想。不过你们去路边卖东西爹娘不放心,万一碰到拍花子的呢?你和珍珠生得这么可爱,拍花子的可稀罕了。再者路边风大灰大,豆浆和豆花容易落灰,别人吃着埋汰。”

  小鹤年:“我们会用笸箩盖垫包袱什么的盖好的。”

  随即他不吭声了,因为意识到刮大风的时候盖好也没用,刚盛出来呼啦一蓬风沙过来,碗里盆里都是,那都糟践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85页  当前第5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3/48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农家养娃种田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