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农家养娃种田日常_分节阅读_第127节
小说作者:桃花露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32 MB   上传时间:2025-08-15 11:20:39

  但是人家家里来了贵客,她们不敢过去,就远远地喊一嗓子。

  反正隔得远,贵人也不知道她们是谁,嘿嘿。

  萧先生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一幕,“豆腐娘子?”

  沈宁笑道:“先生别介意,都是乡亲们起哄的。”

  她简单解释了一下。

  萧先生方才就猜了个七七八八,估计是兄弟分家,弟弟没钱,但是会做豆腐,所以就拿这个换房子。

  这样有想法的乡下人,很少见。

  “据我所知豆腐坊都藏着方子的,你如此教出去,不怕得罪人?”

  他第一次在这里喝豆腐花没多想,毕竟在城里也能在街边儿喝到豆腐花儿,以为这家也是去豆腐坊挑来卖的。

  现在看并不是。

  沈宁笑道:“怎么会呢?我们这里柳家豆腐坊人家可仁义大度了,根本不会那么小心眼。他们从来不做乡下生意,都不下乡卖豆腐的。我寻思乡亲们整天吃豆饭也腻烦,换换口味也挺好,正好我们也需要盖房子,就大家互相帮助啦。”

  萧先生听得连连颔首,这夫妻俩不但通透且有勇有谋,胆子大还有手段,怎么会只是俩普通乡野夫妇呢?

  越发好奇,忍不住一再试探。

  诸如为什么不自己靠这个赚钱,有了钱自然也好盖房子,怕人家嫉妒使坏,那为什么不靠这些本事投靠一大户,有了靠山也好发展等等。

  沈宁和裴长青也给了自己的答案。

  他们不要寄人篱下,他们要自己的家。

  裴长青笑道:“萧先生,别小看这些庄户人,若是拧成一股绳,除非朝廷之力不可抗衡,再霸道的乡绅也要忌惮三分的。”

  现代高利贷可怕吧?

  可高利贷不掌握武器的时候那也没用,他们只靠几个打手对手个别人,一个村一起借贷不还他们只能自认倒霉,还得靠法律给他们撑腰呢。

  这时候也一样,恶霸乡绅也只是打手多,能轻松对付一户几户人。

  如果上百户几百户,他们也是对付不了的,弄大了惊动官府就可能定性为民乱。

  朝廷需要劳动力,不会随意屠杀百姓,但是激起民乱的那个要枭首示众,甚至为了杀一儆百可能抄家呢。

  裴长青没说得那么直白,但是话里的意思很清楚,萧先生听懂了,他听懂裴长青懂这里面的道道了。

  于是萧先生越发惊异。

  这不该只是俩乡野村夫村妇!

  他们是不是哪家子弟在此隐居?

  他搜寻一下从前那些世家,有没有裴姓子弟,随即又觉得若是隐居避祸怕是会改姓,再一想这夫妻俩言笑晏晏,不像是避祸的样子。

  他不动声色地在谈话间试探,断定夫妻俩应该读过很多书,亦或者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大世面。

  这人见过世面和没见过世面,读过书和没读过书,是不一样的。

  没见过的装不了见过。

  见过的也装不了没见过。

  没出过家门的庄户人,在路上看到一个穿崭新布鞋的都要避让三分,若是看到穿长袍的更是避之不及。

  这夫妻俩给他一种即便见到官老爷也能坦然处之的感觉。

  那俩孩子是受夫妻俩影响么?

  裴长青说这里风大,想邀请萧先生进屋,他却说场院很好,就跟他们一起在露天风地里坐着小板凳聊天。

  萧先生听着西边路上靠近村子的地方不断传来欢呼声,不由得望过去,“这村子和我见过的大部分村子不一样。”

  应该说是现在不一样,可能过去也是一样的。

  至少他以前路过很多次,这村子和别的村子没有任何不同。

  只有上一次遇到了这家人,这对夫妇。

  沈宁解释道:“我们和乡亲们约定好的,打好地基就教他们点豆腐,今儿正好地基完工就让先学的教他们了,估计谁又学会了正在那里高兴呢。”

  第一天大家新鲜,也卯着劲儿,肯定是日常聪明伶俐的先去学,自觉笨拙的怕羞的怕丢丑的会往后稍稍,等大家不那么关注再学。

  瞅瞅她们那疯劲儿吧,那些主动往后稍的就知道自己选对了。

  黑壮嫂子点出豆腐来,端着砂锅跑出来满大街给人看,让人尝尝咋样。

  还有几个老婆子也是笑得露出掉牙的牙花子,“哈哈,不曾想我老婆子还有点豆腐天分呢?一下子就成了。个死老头子,整天骂我笨手笨脚,你不笨你点豆腐呀。”

  有那促狭的婆娘,本身就不怕男人的就撺掇妇女们,“晚上的,等他们回来,吃过晚饭拉着他们一起点豆腐,看看他们点多少次才能学会。”

  日常被尿戒子、灶台、饿肚子的娃娃、干活累心情烦躁的男人缠身的妇女们,鲜少能找到成就感。

  今儿,或者以后的某日,她们学会了点豆腐。

  这就意味着她们不笨,她们也很厉害。

  这,给了她们很大的成就感!

  豆腐娘子都说了,点豆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活儿,要考验人的耐性、眼力劲儿、手上的巧劲儿、记性等等。

  她们学会了,那岂不是很了不起?

  这以后家里顿顿都能吃上豆腐了。

  去镇上买就得一斤三文钱呢!

  有那胆大的就敢冲到村口对着沈宁家喊:“豆腐娘子,我们感谢你。”

  沈宁都有点冒汗了,大家都收着点吧,别太得意忘形了。

  就点个豆腐而已,只能节流又不能开源。

  要其他时候也没啥,今儿这不是萧先生在么,一看就不是普通人,万一是什么隐藏大佬体察民情……

  沈宁心下一动,不动声色地和裴长青对视了一眼,他也想到了。

  寻思可能是上头什么衙门的官员下来视察民生。

  两人也尽量注意自己言行又多展示一下庄户人的艰苦,希望官老爷们体察民情。

  比如税收有点多,有点重呀。

  正税不多,但是附加税多,还说不清楚,当然这不是里正的锅,里正不敢贪污自己加税,是各地方自己的事儿。

  他们并不怕官老爷找自己麻烦,毕竟敢下来体察民情的就不是小肚鸡肠的官儿。

  萧先生对历朝历代的税收都有研究,闻言微微颔首,心里却越发肯定这俩不是普通人。

  普通庄户人你就看吧,他想找个人说说话都不容易,一个照面他们就躲了。

  要想找他们说话都得让里正或者村老领着,哪像这夫妻俩,口齿伶俐、条理清楚、落落大方,这谈话架势就不是一般人。

  但他几经试探发现这俩人又的确是普通人,不是什么豪门大户、世家大族出来隐居的弟子,就是土生土长的裴庄人。

  这俩人不会写字!

  仅会的几个还是跟小儿子学的。

  瞅着他们拿小棍棍儿在地上给费劲划拉的样子,萧先生都不忍直视。

  他心里默默地把世外高人、大家子弟、隐居等形象抹掉,重新把原汁原味乡野夫妇、天生聪慧、乐观、勤奋等形象给扶起来。

  看来这娘子在书院里说的那句诗,也是提前做功课请人教的了。

  八成是那个叫阿年的孩子,那孩子安静中透着一股子大人才有的隐忍,会暗中观察人,又聪慧无比。

  想来娘之前受人轻视,他出个反击的主意再借本书查查也不难。

  可即便如此,这娘子能背诵得十分流畅也不简单。

  毕竟不是读书人。

  裴长青歉然一笑,“先生见笑,我们跟儿子学了几个字,会写的实在不多。”

  萧先生摆手,“无妨,知道名字我回头让人打听打听。”

  刚才不是说到税收么,沈宁和裴长青就趁机拐到了农作物上。

  沈宁说以前住在桃源县的时候经常去码头卖煮鸡蛋,听南来北往的客商说好些特别的庄稼他们这里没有。

  什么能驱寒的辣椒啊,像秫秫的玉米但是结个大棒槌啊,能榨好多油的花生啊,像小冬瓜但是更能管饱的南瓜啊,像山芋却能种在高寒之地也高产的土豆啊,一窝结七八个亩产三四千的地瓜等等。

  萧先生让她写下来。

  沈宁最近一直忙,学的繁体字基本是名字、三字经那些,像这些舶来品还真不知道怎么写。

  不知道就不敢随便下笔。

  她笑道:“人真是奇怪,小时候记性就是好,五岁上我娘第一次骂我的话我都记得清楚,现在学个字转身就忘了。”

  给自己打打补丁。

  萧先生闻言失笑,“确实如此。”

  他拿过地上的棍棍儿,把沈宁说的几个农作物名字试着写了一遍。

  古代文盲沈宁和裴长青惊讶地看着,合着她说的辣椒那一串农作物的繁体字和简体字一样啊。

  现在当然也没有这些称呼,是萧先生根据沈宁的发音和解释写的。

  什么南边的瓜啊,地里的瓜啊,长在土里的豆啊,葵花因为有个现成的葵菜,青青园中葵嘛,花生和玉米就是萧先生自己理解的。

  也可能本朝已经有了这些东西,不知道躲在哪个犄角旮旯里,可能是富贵人家的花园可能是某寺庙的墙角,也可能是南边某片野地里。

  人家不叫这个名字,她也不知道它们现在叫啥名字。

  萧先生听得也是心潮澎湃,却并不怀疑什么,毕竟他走遍大江南北也见过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

  像这个玉米,他就见过类似的,那是在某王爷的别庄里,和一片芍药种在一起,结一个小棒槌,上面的果粒如老太太的牙齿稀稀拉拉,叫什么名字不知。

  难道这个小棒槌可以变成大棒槌?

  若是如此,那产量可就高了。

  他用小棍棍儿在地上给两人画出来。

  沈宁:“哇,萧先生见过!原来真有呀,我还以为是他们吹牛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85页  当前第12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7/48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农家养娃种田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