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女钳工[六零]_分节阅读_第231节
小说作者:渝跃鸢飞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83 KB   上传时间:2025-07-08 12:25:15

  对郑爱兰她们来说,确实整个学习生涯了解到的,都是对华技术封锁的相关信息和态度。

  其实,林巧枝的大半生涯也是。

  但她毕竟有过之前那么多接触引进项目的经验了,对目前的情况有所了解,她简单道:“一个是近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了,再一个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很多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赵振云和她交流时就表达过这个观点,如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导致很多企业倒闭,还有一些企业压力很大,再加上科技发展,设备要更新……

  确实是一系列客观因素,给中国提供了二次引进的契机。

  继苏联援助的第一次大规模引进之后。

  在七十年代,抓住了这个世界经济更迭起伏的时机,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成套技术设备引进。

  两次引进,在工业发展上的意义,绝对是巨大的,且具有深远影响的。

  简单收拾过后,吃了个饭。

  她们就到了钢铁设计院的会议室里。

  中间是一张棕红色实木桌,两侧分列着数个位置。

  袁立华招呼林巧枝等人坐下,简单两句,就进入了主题:“林工知道引进项目的一般程ῳ*Ɩ 序吗,我让人简单给你介绍一下。”

  “介绍一下吧,主要讲一讲我需要参与的步骤,也方便我后续工作。”林巧枝翻阅着引进资料,点头道。

  袁立华向下给了个眼神,当即有人道:“我们项目引进,一般的程序是技术交流、询价、外商报价、技术谈判、商务谈判、直至签订合同。”*

  “目前我们已经走到了技术谈判这一步,也是需要林工你着重参与的步骤。”

  “这个技术谈判,一是要和多家外商分开谈,反复切磋,相互交流,比如像是生产大纲、涉及生产规模、质量标准等具体数据,都要力求满足我方的需求,在询价书给出的基准上进行细节商定,达成一致。”

  “再者,我们要经过一轮轮的谈判,逐渐逼近我们的目标,并且全面审核外方提供的技术方案。这个技术方案,双方确认签字过后,是要拿来作为商务谈判的依据的,引进合同生效后,所有双方签字的技术附件,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也是日后项目执行的依据,是我们项目顺利落地的最大保障。”

  ……

  林巧枝点着头,看着手中的一份外方提供的方案,成套设备引进的技术附件极其复杂,涉及实施方案的工艺、技术,设备的先进性、经济性、可行性等等一系列细节问题。*

  复杂性极强,重要性又极高,不能出半点差错和疏漏。

  但凡遗漏了什么点,没有在签合同之前协商好,之后吃亏的就是自己。

  因为不具有法律效力,没有写进合同的东西,没有义务提供保障。

  技术谈判完了,最后就是商务谈判了,也不简单,但对林巧枝来说,就不需要那么仔细了,简单理解为相互砍价,当然了,是斗智版的。

  袁立华:“林工,你之前走过那么多项目,肯定也清楚,技术谈判其实是整个引进项目最关键的环节,谈得成不成功,占不占主动权,不仅影响商务谈判,更是整个引进项目能不能达到我方预期的最大成败因素。”

  最最失败的情况,就是钱也花了,但最后却没有实现引进之初想要的效果。

  不是没有发生过,解放前的旧中国就曾经吃过许多类似的亏,买过旧设备,钱也花了不少,结果还是上了当!

  曾有一次进口旧轧机,人家设备更新换下来的,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是难得的设备了,但拆下的地下电缆等配套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报废,根本无法二次投入使用,又要再想办法。

  旧中国不少爱国实业家,就吃过这样的闷亏。

  彼时中国势弱,更是申诉无门。

  这次引进,由武兴钢铁设计院和首都钢铁设计院牵头,袁立华身上扛的担子真不小:“我们这次想引进的成套设备涉及炼钢、轧管、管加工,还有直接还原铁设备技术……牵涉面很广,谈判进行得也很艰苦,后续可能还需要进行多轮,要麻烦林同志你多费点心了。”

  “如果遇到任何问题,随时都可以向我们的后勤保卫组提,我们全面保障技术专家的一切日常,让大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技术谈判。”袁立华再次鼓劲道。

  林巧枝翻了翻资料:“炼钢、轧管、管加工……这是引进的是咱们工业的血管啊。”

  研究了两天外方提供的技术资料。

  林巧枝大致摸清了情况。

  她初次作为中方谈判人员,进入谈判会议。

第152章 遇到林巧枝,纯属倒霉了

  林巧枝挑了个旁边不起眼的位置, 带着资料和笔记本,拉开椅子坐下,却是吸引了会议室内所有人的注意力。

  此次项目引进谈判, 德、日、法的三家公司通过询价书,进入到了技术谈判。依次是辛马克, 西日铁, 科莱西姆公司。

  这场谈判,是与法国科莱西姆的谈判。

  法国几名技术人员,见到林巧枝这个新面孔,年龄,性别……不管看哪个方面, 实在是有些诧异。

  相互交头接耳地说了几句。

  表情很快放松了下来。

  尤其是当会议开始之后,发现林巧枝不怎么发言的时候,对她的警惕性,就逐渐降低了, 注意力也渐渐移开。

  参会的中方技术人员,除了林巧枝外, 有三名主力钢铁方面的技术人员, 一名油田借调来的高级技术工人,坐在旁边的还有武兴钢厂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总工程师,再就是首都钢铁研究院派下来的专员。

  中方钢铁专家胡明德,很快切入会议主题,率先提出:“贵方CPE机组能否将废品率控制在5%以下?”

  这是在与上一场日本谈判的时候,日本为了展示LF炉外精炼技术, 而暴露出的问题——限动芯棒轧机高达12%的废品率。

  法方工程师则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优势绝对是最大的。如果贵方在意这个数据, 只需要使用精密管坯加热,将温度控制在±5℃,我们的CPE技术废品率仅3%”

  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皱眉头:“±5℃的温控,这个不容易做到吧?”

  “确实是,”法国人笑了一下,补充道:“需要配套进口咱们的感应炉,不贵,只需要额外再追加3000万即可。”

  ……

  会议双方你来我往,针对细节切磋商讨。

  林巧枝身处现场。

  看着现场教学,可算是看明白了。

  她这两天晚上,都和大家一起挑灯夜战,研究这次的引进方案,知道中方自己人的实际底子。

  再看眼下这个“演”出的样子。

  摆出的架势,中法双方看起来,真的像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切磋,她心中暗自称奇。

  但也是认真的听对方发言。

  一半是翻译,一半是直接听。

  大多的引进项目,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林巧枝每经历一个项目,基本能熟悉一个项目的工业英语。

  而工业来来回回,其实就那么多单词。

  慢慢水平也就起来了。

  听翻译的,和听对方技术人员的直接输出,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技术人员之间那种表述的习惯和共鸣,确实会被翻译转述削弱。

  林巧枝主要还是听技术,理逻辑。

  因为机械工业这个东西,一定是按照逻辑走的,和化学的千变万化不一样,和人这种善变的生物更不一样。

  其实站在德、日、法三国的角度。

  他们的做法也只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升级版本,高科技版。

  老王想把自家的西瓜卖出去,有客人来问“你家西瓜甜不甜”的时候,难道他会说“我家西瓜不保证甜,这一卡车还被撞过一下,但是肯定是最沙的”?

  他只会说:“我家西瓜包甜!而且绝对是这周围几家店里最沙的。”

  如果你傻乎乎的买回去了,那就是成功卖出一个。

  但如果你说:“老板,你家这瓜这块摸起来怎么瓤了,是不是摔过的?”

  他或许会一脸固执的否认,但大多数老板,就会惊讶的一摸:“哎呀呀~不好意思,这个估计是刚刚不知道哪里磕了一下,我给你再挑一个/送你半个……”

  说起来,卖设备和卖西瓜,也没有什么太大不同。

  只不过,大家买西瓜有经验了。

  但买这样先进的炼钢、轧管、无缝钢管技术成套设备,还是头一遭。

  而对法国科莱西姆公司来说,想要做局其实很难,也没有必要,损害名声和利益,中国又不是从前那个战火中什么也无法保障的弱小混乱国度了。

  他们的政府态度坚定,非常有智慧。

  而且,面对中国国营单位,想要编造点什么实在是太辛苦了,因为做得越多,痕迹越多,反而越有可能被这群人察觉到蛛丝马迹而拆穿。

  甚至因此暴露出更多信息。

  所以像是曾经那样,既收了钱,又出了没用的旧设备这种好事,几乎是不可能了。

  相比之下,不如在技术上稍微模糊一下,简单直接,运气好一点,说不定就是赚到。

  说起来简单,但其实也是一种傲慢了。

  因为他们是技术的掌握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采购需求,天然就站在了更为强势的一面,俯瞰着,俯瞰着并不懂技术的采购方。

  而遇到林巧枝,真的就是纯属倒霉了。

  林巧枝的技术眼界,可能比他们如今国内最先进的技术,都还要再高一截。

  就好像已经做过文思豆腐的人,再去看片猪腰花的技术,即使此前从未给猪腰片过花刀,但要是厨师想把这客人当老外糊弄,还是很容易就能看出是不是在刀工上偷工减料,敷衍了事,耍了花样的。

  法方说的话,表述的观点。

  林巧枝一笔笔在本子上记着。

  又在这些简单的字句之间,画上连接的箭头,梳理着逻辑和关系。

  换个人来,就没法这么顺利了,比如法方提出“自研润滑系统可降低工作温度20%”以此规避中方对轴承耐久性的质疑,林巧枝站在更先进的角度看,就能一下判断出可行性。

  但碍于现在的视角,就很难判断这话的真实性了,人本能的会怀疑——是不是我们做不到而已,法国万一真能做到呢?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可对林巧枝来说,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了。

  随着会议持续推进,中法两方慢慢开始打太极了,这也是谈判的正常现象,最先是最激烈的,因为提前准备过一晚上、甚至几晚上,双方都火力十足,但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完了,解决不了的问题,试着看能不能处理,实在无法达成一致的部分,都默契地留到下一次。

  中方谈判代表们,先后往林巧枝这边看了看。

  法方的工程师们注意到,不明所以地顺着他们的目光,就准备转头看。

  林巧枝这时也开口道:“单辊轧制量≥15万吨?这个数据造假了吧?”

  法方的工程师悚然一惊,怎么准确的瞄准了这个数据?谁告诉她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41页  当前第23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1/24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女钳工[六零]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