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如果有心的话,你们应该也能注意到她们出现的时间,就在前两天。”贺红星接到了消息,自然给了个准话。
安斯艾挑了挑眉。
布德:“怎么了?”
“你看看,她做了几次操作调整,”安斯艾把操作日志递给他,“目标明确、调整方向很果断。”
布德接过,给大家一起看。
团队中,日方的前川亮太看过操作日志,不太理解:“这好像也不能说明什么?”
法国方面炉管的技术代表,就纯粹是凑热闹了,扫了一眼,看到和炉管没有太大关系,也就耸耸肩。
安斯艾见他们不开窍,干脆直白地提醒了一句:“温黏关系方程。”
温黏关系方程?
这个很久不用的知识点,忽然被从记忆深处提起来。
在这里的都不是技术平庸之辈,看着这些操作,回忆着自己这些天的排查数据,很快都意识到什么。
整个团队很快安静下来。
目光再投向操作日志的时候,眼神中的思索和迟疑就明显多了,还偶尔转头向翻译低声问两句。
再看这份操作日志,就能感觉到操作者果断的调整方向,还有每一步精准踏到点子上的用意了。
布德也道:“这操作很干脆。”
又看向安斯艾,见他冲自己点头,布德转身通过翻译对贺红星要求,客气几分:“我们能看看这位林专家得出的数据吗?”
“那要稍等片刻,我们去请。”贺红星矜持了一下,这感觉,还怪好的!总算不是只能被牵着走了,也有他们走在前面的一天。
甚至有点不习惯。
林巧枝和卢当山被请过来。
卢当山把手中资料递出去,并说出那句“这是我方目前的结论”时,心里也是说不出的滋味,感觉腰杆都能挺直一些。
又介绍:“这是我们的技术专家,林巧枝。”
林巧枝点头示意。
安斯艾等来自世界工业强国的技术专家,目光落到林巧枝年轻的面容上,一时有些凌乱起来。
第123章 这些“民间智慧”这些“土方子”
卢当山真的有这么一瞬间, 想给三方技术团队,好好说一说,说一说我方的技术。
不过, 其实不用他说什么,安斯艾和前川亮太几人就感觉很是不可思议了。
真的没有弄错人吗?
如果说安斯艾第一次听到林专家这个名字的时候, 还是无所谓的态度, 但在发现自己等人的结论真的被推翻之后,对林专家这个称呼,就没法无动于衷了。
他在心里也是大概勾勒了一个形象,很模糊,但大致是专家学者, 年龄不小,固执严谨的小老头,或者是戴着眼镜穿中山装那种中国人形象?
但不管怎么模糊,和眼前的林巧枝, 真的没有一丝重合之处。
年轻的简直像个学生。
这要是在他们国家,可能是还在读书的年龄, 哦, 亚洲人显小,那最多也就是刚刚进公司实习的实习生吧?!
但想到公司里那些女工程师,虽然少,但个顶个都是不好惹的技术大牛,一时莫名结舌。
林巧枝见他们没动静,主动提醒道:“不是要看数据吗?”
赶紧看了具体数据,才好进行下一步!
卢当山对这套设备的内部运行原理, 理解的还是差了一截,想破了脑袋也没有想出来, 这个水到底是从哪里混入急冷油的。
细到这个程度的细节,想靠她一己之力解决,就太慢了,也是有点不太现实。
她不确定她在梦里找到过根源没有,总之梦醒之后是没有什么印象了,可能是没找到,也可能是理解不了随着背景板淡忘了。
安斯艾等人如梦初醒,不太确信地低头看起了这份针对性的数据,还有一目了然的函数图,看着看着,神情逐渐郑重起来,还时不时返回去看操作日志,相互对照,低声讨论些什么,或是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计算些什么。
前川亮太看着,忽然道:“温黏关系方程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吧?实际操作起来,其实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急冷油的品牌,含有杂质的多少,甚至实际车间操作影响的可能也非常多,有一些不符合函数的波动很正常。”
林巧枝就听他叽里呱啦说了什么。
其实也没怎么听懂。
等翻译再复述的时候,林巧枝特意看了他一眼,觉得这日本人有点奇怪。
这不扯淡吗?
公式定理为什么被总结出来?因为就是规律!要是实际工作中就不能用了,就要被抛开了,那一群科学家辛辛苦苦总结出一本又一本的科研规律和定理是为什么?做出来好玩吗?
美国人史考特闻言,也附和了一句:“其实考虑的也有道理,毕竟裂缝痕迹全都符合热应力失衡模式,温度的影响还是不能就此被排除的。”
林巧枝眉心挑了挑。
不知道是不是这两天听多了那些弯弯绕绕的想法,竟然真的觉得这两人有点怪怪的。
她伸手指了指资料:“你们再往后看看。”
又转头,低声问卢当山:“当初说是由于操作问题导致温度影响黏度的是哪一方?”
“是美方在讨论的会议中提出来的,然后得到了日方的大力支持,最后法方的炉管公司也觉得十分合理。”卢当山有点费力的回忆了一下。
“大力支持?”
“其实也不好界定,这么说可能也有点唯心。”
也对,这种事怎么好说呢?即使是学生时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厉害的学生抛出来一个看起来就能成功解题的公式,热情兴奋一点,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林巧枝回头,就看到翻到资料最后部分,日方代表前川亮太表情有一丝……嗯,说不出是什么表情,又很快消失。
林巧枝:?
她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不会真的被那群贼精贼精的领导猜中了吧?日本人其实知道问题在哪里?
不过也说不定,可能日本人惊讶的时候就是这个面相?
前川亮太看到资料,急冷油内检测出超标的水分,惊讶的表情十分真切:“所以急冷油黏度变化,真的不是因为温度问题?”
“是的,是因为掺入了水分,油水乳化,所以使得黏度变大。”林巧枝先给出肯定结论,又进一步地问:“所以贵方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急冷油为什么会掺入水份?”
旁边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中方代表,接了一句:“是设计的问题?还是制造的问题?”
他把矛盾抛出去。
“no!no!no!”安斯艾连忙否决,并且斩钉截铁地说:“这绝对不可能是设计的问题,我们技术包设计中,急冷油是绝对不可能和水混合的,这是一套相当成熟的技术。”
“那水从何而来?”林巧枝寸步不让,追问,“总要有个说法,总不能是天上掉下来的!难道整个器械和管路中,没有一点水分子吗?”
安斯艾被问得满头大包,一时哑口,不是说他的水平低,反而是他的水平太高了,以至于一时间能想到很多种可能,但从技术角度分析,又觉得不可能发生。
设计是闭环的,中间却突兀的多出了别的东西,他转头看向日方团队,怀疑道:“不如我们一起开个会,讨论一下整套设备哪里有可能出现泄漏,或者哪个化学反应有可能在意料之外的条件下生成水?”
为什么满头大包,因为制作乙烯裂解的化学反应,尤其是工业实际裂解操作中,包含了数百个复杂的化学反应网,其机理复杂,甚至还会伴随大量副反应。
他做好了下狠力气排查的准备,但基于对国家工业实力的信心,他还是更倾向于是日方实施过程中出了问题。
前川亮太自然是答应,他还很礼貌的hei了一声,做出向前辈鞠躬的尊敬样子,不过他们一行人往车间旁的会议室走时,他依旧语气很礼貌的,“作为全面考虑,我们还是不能忽略操作不当的问题,水的出现实在是让人意外。”
贺红星正色:“我们的操作是经过严格培训的,标准也是按照顶格来执行的。”
“管路中出现水的话……”
“其实也不一定是反应副产物,管路中含有水分子的气体也是存在的。”
在团队的讨论声中,史考特不太明显的也搭腔了一句,举了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例子,简单支持了一下日方观点,说明了操作细微偏差,也是有可能导致副反应有水分子形成。
但只说了这一句,再不肯多说了。
藏在讨论中,并不是很起眼。
这样随便聊着走进了会议室。
会议中。
美方提出了一些排查的思路,裂解原料带水,蒸汽系统泄漏,比如膨胀节焊缝、疏水阀旁通……
美方对这一套技术真的是大成了,信手拈来道:“原料预处理单元是不是失效了,比如脱硫、干燥塔这些,如果这部分没有到位,也可能导致含水量超标……”
这次讨论得有点久。
林巧枝听着做了一些记录,她顺手还标注了一下,这些点分别都是哪些人提的。
刚刚淡下去的怀疑又起来了,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日本人先是大力赞同美方在会议上提出的温度意见,然后美日双方都说进水不可能是自己的问题。
但在实际技术讨论环节,美方给出了一系列针对日方设备的检查方案,但日方给出的建议……林巧枝看了看笔记本,表面看着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都是含糊其辞,几乎没有几条建设性意见,尤其是没有率先提出的。
林巧枝:“……”
看向对面日方团队,看着一副积极讨论的样子,hei!hei!的,说几句话还偶尔点头那样鞠个躬,搞得好像很有礼貌一样。
翻译十句里要带三句:“阁下所言极是。”
你倒是倒一点干货啊!
回头看着笔记本上记录的可能,林巧枝就不像内行人分得那么细了,她简单粗暴的划分为外部泄露、内部产生。
“做同位素标记实验吧。”林巧枝干脆道,她们想要超过美方和日方,从排查设计上动巧思,肯定是太被动了,还有日本这边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不留神就被带到沟里了。
她提出:“不管是原料带水,还是裂解保护蒸汽系统,这些水的来源,我们分别注入D2O标记水。”顿了顿,“完成反应之后,直接在急冷油分离出的水相里,看能不能检测出氘同位素。”
她看向卢当山,求证道:“除了内部有可能发生的复杂化学反应可能遇到麻烦,这个思路应该没有问题吧?”
“这……倒是没有问题。”卢当山犹豫着说,唯一的缺点就是费时费力且费原材料,而且运气不好的话,几乎要做穷尽测试。
会议室里看向林巧枝的目光有些稀奇。
这就好像高中生看到题目,明明列出三元二次方程组可以大概一页算式解决的问题,却有人提出我们不设未知数,不列方程组,就用小学纯算的办法一笔笔算。
但林巧枝这个提议,却是得到了国内极大的认可和支持。
笨办法就笨办法。
我们既然暂时跑不快,那就走慢一点,走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