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高级知识分子不够用,顶尖技术工人也稀缺,偏偏技术困难又太多,光是靠传帮带的学徒体系,很难教出顶级技工,因为缺乏了学识积累,很多人只能是在工作中不断磨炼成长。
也只有集聪明、自律、勤奋、好学为一体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稀缺自然就珍贵,尤其是林巧枝这种稀缺程度的,赵局护着点不是很正常?
林巧枝见赵振云这么给她撑腰,也就专心看起了资料。
超大型塔式起重机,虽然和天车同为起重设备,但实际上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类似于私家小汽车和坦克,都是几个轱辘在地上跑,但能说是一个东西吗?
当然了,硬要闭着眼睛说差不多,也真的能挑出一些相似的点。
塔机由金属结构、工作机构、电气系统三部分组成,金属结构就是塔身、动臂、底座,工作机构包含起升、变幅、回转和行走四部分,电气系统大体就是控制、线路这些。[1]
这款WOLFF的塔机,有效工作幅度70米,作业面积覆盖两个足球场,最大起重重量120吨,内爬高度55米。
优点也非常明显,结构紧凑,安装调试便捷,甚至可以做到五车运输。
林巧枝逐渐翻阅手中这一册资料,对这款塔机心里大致有数了。
王柏强也不吭声,就做个陪同。
倒不是他不想做什么,而是跨越行业去探索前沿技术,这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不可能做到,甚至匪夷所思的。
另一方面,林巧枝在此前很多地方,就已经展现出了她远超于普通人的天赋和头脑,王柏强觉得没必要去干涉她。
会议室里,逐渐的安静下来。
只有林巧枝一页页翻动纸张的声音。
这会儿,林巧枝在出问题的大臂上,已经停留好一会儿了,才开口:“我有一点思路,这个问题还有点特别。”
“怎么说?”谢书记背脊像安了根弹簧一样,立马坐直起来。
林巧枝却道:“您能再详细描述一下塔机的这个‘点头’现象吗?”
谢书记一愣,但还是说:“其实就是大臂在往下趴的过程中,会一颤一颤的抖动。”
他指了指宣传册上的具体部位,又捏起一张纸,用手臂作为操作臂,简单抖动着模拟了一下:“就是这样晃着抖,悬吊的重物就会跟着一上一下的跳动,太危险了!”
但是吧,也不至于坏到不能用。
如果不是真的太危险,按照国人朴素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省思维,肯定是将就着继续用的。
换一个模块就要十多万呢,还是美元。
就是处于一个“肯定要修”但又“太贵了、也不是不能先将就着用”的抠搜状态。
这不磨磨蹭蹭,就磨蹭到林巧枝这里了。
林巧枝思索着:“我记得目前全世界塔机方面,都存在卷扬溜钩、吊臂旁弯、变幅抖动这些问题,对吧?”
“你是说,这个可能是多发性问题?”
“很像。”
“其实说来也有道理,我们反馈了这个问题之后,对方人都没来,只是做了远程沟通,就给出了更换零件模块的维修建议。”谢书记对林巧枝这个想法,倒是接受得很良好,不管对不对,起码这个逻辑是走得通的。
更让谢书记注意的,还是林巧枝的情绪和语气。
他是想观察一下,林巧枝对这个问题,到底是个什么看法。
是觉得茫然,还是觉得有思路有希望,或是觉得困难,亦或者忐忑不敢下手?
人面临困难时的想法,其实相当一部分会体现在表情上。
他正暗暗观察着。
却听林巧枝直接道:“我应该能修好。”
“咳咳咳咳……”旁边王柏强猛地重重咳嗽几声,好像是被茶叶沫呛到的样子,又连忙抬手,“等等,你不是才看宣传资料册子吗?”
是不是过于简单草率了?
林巧枝顿了顿,觉得好像听起来是有点太狂妄轻率了,于是委婉了一些,道:“我对这个塔机的想法,实际是比步进梁式加热炉更为深入一些的。”
都同型号了。
而且连出问题的部位,具体需要修的模块,都已经明确指出来了。
就算到时候她真找不到原因,还不能直接拆开,一比一对着每个机械零件还原吗?
以她现在的水平,可以拆卸,还能随意实践,想在梦中理解一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她还是有信心的。
在场除了红旗厂本家人,基本都仔细了解过步进梁式加热炉的事,还大都听过陆良的推崇式赞美,听到林巧枝说比那个还有把握,谢书记不禁有些振奋,不由再往前坐了坐:“真的比当初步进梁式加热炉还有信心?”
“目前自我感觉是这样没错。”林巧枝回了一句。
谢书记眼睛都瞬间瞪大了,还是有点不敢相信:“真能修好?确定吗?”
“咳咳。”赵振云咳嗽了两声。
“有信心吧,只能这么说,毕竟现在没看到设备。”林巧枝发现人还是得谦虚一点,毕竟说实话可能有些太刺激人了,反倒是让人不相信。
果然,谢书记的表情都松下来,又浮现出高兴雀跃来。
他“嗯嗯”两声称好,连忙压制住有点激动的心情。
能在重点工程中担任三把手,他其实是稳定情绪的好手,实在是这个问题有点磨人了。
别看就是轻微点头,但是要看它吊了多重的东西啊!作为负责领导之一,天天看这么个糟心玩意在眼前抖抖抖,真的是心惊肉跳啊。
随着时间的积累,那种胆战心惊在心里是成倍积累的。
林巧枝又陆续看了几份资料。
“这几份我也有些想法。”她将会议进度推进得简单直接。
“你说。”
林巧枝依次道:
“这个水下设备,或许可以考虑一下超精密加工设备,提升螺旋桨和发动机的加工精度,应该能有效降低噪声。”
“这个修复应该很难了,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考虑重新构建一个液压系统,代替原来电动模块损坏的部分。”
……
“这个我个人也有一点想法,不过因为还有细节不确定,所以暂时不好说……”林巧枝有的能简单说两句,有的皱眉看完放到一边。
有想法的,她都尽量给出一个自己的思考方向。
最后她把放到一边的资料拢了拢,道:“这些我还要再仔细看看,最快明天,最晚一周给你们答复。”
众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松了口气,又面面相觑,只觉得眼前这一幕有点虚幻。
“林工……我记得之前你好像也没有这么……”赵振云看着林巧枝,她是看过林巧枝的档案的,也见过她面对拖拉机时的自信,但好像不是这样高步阔视、举重若轻的样子?
事实上,林巧枝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只是旁人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她,冷不丁一看,就显得有点突出了。
她亲手“复刻”了一台跨越时代技术的拖拉机,学习先进思维,又用先进思维成功做出自己的东西,这其中的技术成长,思维进步是巨大的。
而技术这种东西,一旦迈入了某个门槛,就截然不同了。
像是林巧枝,在梦里接触过的很多工业品,都不像是从前一样梦醒就会逐渐淡忘了,她对很多技术,都有自己的理解,思考过后,或多或少都能内化一部分成为自己的东西。
像是一块海绵被扔到大海里。
从前只有巴掌大一块,再卖力也只能吸那么多水。
而现在这块海绵越来越大,让人为之侧目。
“赶紧把资料送去林工办公室,呆着看什么?”某个项目的带队领导招呼,“怎么一点不机灵呢?”
立马有人表情无奈地跑来抱资料了。
能被带出来,他们能是不机灵的人吗?真的就是今天冲击有点大了。
林工这是长了一双技术鹰眼吧。
赵振云忍不住坐到林巧枝旁边,温声问:“最近就听说你在拖拉机一路上高歌猛进了,没想到你在技术上还有这么大的精进,你这都是怎么学通的?”
这会议室里甭管是不是搞技术的,耳朵瞬间竖起来,都屏气在听,谁都想知道,林巧枝怎么能在这么年轻的年龄,把技术思维提高到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
林巧枝一下倒是被问住了。
她不想贪功,把梦境带来的助力算成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道:“一部分是自己的努力吧,但今天这些的话,更多还是老天厚爱。”
老天厚爱?
赵振云琢磨起来:“天赋吗?”
林巧枝缓缓摇摇头:“也不能说完全算是。我在这方面学得快,确实是比别人更占优势的,其实说起来也有点天上掉馅饼的感觉。”
赵振云思索片刻,恍然道:“底层框架理解得透彻,所以一通百通?”
“嗯……那倒是也没有。”林巧枝有点词穷了,是有点解释不清楚的感觉了,她也不想越抹越黑,只能迟疑着道:“就是我的方法,还是和别人不太一样,不太具有复刻性。”
“我明白。”赵振云理解地点点头,又略有遗憾,“很多数学天才的学习方法,普通人也都是学不来的,能理解。”
周围竖起耳朵的人,也都心领神会的点点头,表情有些遗憾,又有些释然。
第93章 在《人民日报》最醒目的头版上
明白、理解……?
这是明白了什么?林巧枝看看这一桌人的表情。
她叹了口气, 只能转而道:“我再抽时间仔细看看,再给各位答复。”
“今天下午还有测试任务。”她看了看会议室里的座钟,“时间也快到了, 我就先去忙了。”
她从椅子上起身。
一屋子人也纷纷起身,随着她的动作一起往外移动:
“那麻烦林工多费费心。”
“我马上联系家里边, 拍摄几张林工你提出的细节照片送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