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的测试,我一个做仪器仪表的有什么好说的?”霍丰脸皮绷着。
“那您亲自前来看这场测试,肯定也是觉得有些看点的吧?您对这场实地测试有什么想法吗?以您的专业水平,点评一下?”记者可不会轻易打退堂鼓,他可是来造新闻的,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纯看一头雾水算怎么回事。
记者声音也不低,顿时惹来周围一圈目光。
除了采访的记者,大家当然也不会一直盯着霍厂长看,那就显得有点没礼貌了,但是不断飞快扫过的好奇和关注目光,依旧让霍丰如坐针毡。
“林工的这辆全丘陵地形拖拉机,水平肯定是超一流的。”霍丰脸绷着,尽力不显露出太多的情绪,真的很想说一句我不接受采访。但他气度还是有的,绝不会刻意贬低自己多年对手,当然了,也不会更多了,难不成还要他吹捧一下?
他十分熟练地错开话题,转而道:“其实现在还只是开始,接下来西边4号测试点,才是这辆全丘陵地形拖拉机真正要面临的难点,可以看到那边准备了高高低低的斜坡,目测从5°到30°不等,我们这里离得远,你们可能觉得只是个小坡……”
只听到这里,记者们眼睛纷纷亮了,拿出速记本飞快记录,这是要设坎啊!
其实不懂行的记者们对“世界一流”,也只有一个尚且懵懂的概念。即便这时候记者大多还是很敬业的,很多人在采访和报道前会去搜集专业资料,或者选擅长相关知识的记者前来采访。
但临时抱佛脚,显然还是有点不够的,光是看行业内的年轻技术工人都看得有点懵逼,就知道那些转而去当记者的擅长机械相关人士,也是达不到理解标准线的。
那到底为什么这款拖拉机可以被称作“世界一流”呢?它到底厉害在哪里呢?如果说去仔细深究什么电传系统、四轮等大、折腰转向等等的高难度技术,那是不可能的。稍微学一学呢?记者们仍旧有点抓脑壳。
因为真的不懂技术啊!
就好像有数学家,对着一个数学定理和公式,激动得侃侃而谈,多么难,多么伟大,多么激动人心啊……普通人横看、竖看、左看、右看,抱着试卷瞪大眼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仍然会双眼清澈无比:啊?这公式居然这么牛的吗?可以做这么厉害的事吗?
看不懂……怎么办?会影响我数学考试吗?
这还不是稍微学一学,而是学了好些年数学的人。
这个时候,霍丰这种能看懂具体牛在哪里,又能站在外行(仪器仪表)视角来表述的人,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霍丰仍绷着脸,坚持着对头的原则,带点坦荡荡的挖坑性质道:“远看是小山坡,近看30°其实是非常陡的,其实我对拖拉机不侧翻,稳稳爬上去不是特别有信心。我给你们举个例子,我们日常爬的楼梯,坡度就在30°到45°之间。”
他顿了顿,提出一个要求:“你们就想一想自己平时爬楼梯的时候。”
很多人脑子里,就出现学校、工作单位的楼道来。
“是不是要抬高腿才能上?那再试着想一想,即使是再稍平缓一点,让你们骑自行车上楼梯,不翘头、不往后溜车,不翻车,一口气骑车上楼梯斜坡……”
众人带入那个画面,顿时脸都有点发绿了。
有的带入自己骑车上这种坡的,呼吸都下意识屏住在用力。
霍丰道:“其实绝大多数人骑车上30度坡需要下车推着走,强行骑几乎不可能。只有小部分特别擅长骑车,且体力好的人,可以通过站立骑行,用一些左右摇车的技巧,骑上这种坡。”
“而且以我的专业经验,这其中,链条要承受极大的张力,最大齿比也不太容易驱动车轮。”
所以设计不好的话,整个动力系统的负担是极其大的。
记者们都被说得动摇了,忍不住怀疑起来。
“所以您并不看好这次测试吗?”有记者抓住机会,插问道。
“我可没有这么说。”霍丰摇摇头,客观道:“我只是从专业角度,阐述这项技术的难度。为什么丘陵山地的农业机械化难以铺开?我个人研究仪器仪表的,就不对小地块作业相关的技术发表看法了,就针对这个地形说吧,丘陵山地,就是有坡的!有丘陵、有山、整个地势坡度导致了农耕效率不高。”
简单一点,平原走着种地都劳累辛苦、困难重重,更何况爬山种地呢?
“没错啊!”
一声感慨从人群中传出来,定眼望去,是个风尘仆仆、面色略黑,拎着一个黑包的人。
他身边还围着几个人,有男人有妇女,都是类似的打扮,有的腋下还夹着黑色公文包。
看行头倒像是政府领导,但细看又觉得不太像,气质有点朴素过头了。
拎着黑包那人继续道:“这位同志说得好啊,咱们丘陵山地机械化覆盖率低,就是因为那一座座山,一道道坡,坡一陡,拖拉机都开不上去。”
自然就带不动那些需要牵引的农机,别人用铁牛,他们还在用耕牛。
别人一天就能犁完的地,他们要干上十天半个月。
别人收玉米,一台拖拉机只用一天延半宿,就能把全村的活干了,干得又快又好,他们人工干又累又不出活。
他们国家造了车、造了火电站、造了跨江大桥……时代在往前,技术在飞跃,为什么要抛下他们山里的农民啊!
他看向霍丰问道:“真就这么难吗?”
霍丰咳咳两声,他这边单论技术,真的是非常困难的,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空载,进西4测试段。”林巧枝命令指挥的声音再次通过铁皮喇叭传来,极大缓解了夹生的尴尬气氛。
霍厂长发自内心的吁了一口气,不由转头看向场地,把答案交给事实道:“咱们直接看吧。”
他攥住围线,一时心如擂鼓,不觉攥出一层手心汗。
“开始了吗?”
“好像是没看到掉头返回来了诶!”
“西4段说的就是后面那段高高低低的斜坡吧?”
记者们后知后觉,负责摄像的连忙举起照相机,或赶紧收回神,紧张地扶好三脚架支起的摄像设备。
闻言,几个坐了几夜火车远道而来的基层干部也都纷纷往前挤到围线前,忐忑不安地朝着场地内拖拉机投以目光。
“小巧玲珑”的全丘陵地形拖拉机样机,载着许多沉甸甸的期待,义无反顾地驶向了斜坡。
头也不回地,往上开。
第91章 林巧枝,中国丘陵农机第一人
林巧枝做了很多。
但真的等到这一刻, 脑子里反而没有太多考虑了,她只感觉心跳有些快,目送拖拉机驶向一个个陡坡。
5度坡。
10度坡。
15度坡。
拖拉机像是海浪一样有规律的起伏, 起来、落下、起来、落下……
然后又朝着更为陡峭的斜坡驶去。
测试场地里,一群手持测量仪器和记录册的测试人员, 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场外, 观众们看到小拖拉机越爬越陡,窸窸窣窣的动静也都消失了。
一口气暗自提起来。
会不会爬不上去?
会不会往下溜坡?
出了意外的话,能在坡上停住吗?
如果冲不上去,前轮会失重扬起,导致翻车吗?
这种紧张的感觉, 就好像要过桥,如果是正常的石桥,走过去不会有任何感觉,但是, 如果是摇摇晃晃的山间独木桥,呼吸都会不由放轻、腿也会发软。
好在拖拉机的速度不慢, 林巧枝也没有在第一次通过时就喊停, 拖拉机似乎驾轻就熟地爬上了坡。
轻描淡写的,就将众人从紧张情绪中解救了出来。
众人:?
这么简单吗?
怎么感觉好像和霍厂长说的不一样?
可能是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以至于慎重以待的众人,有种一脚踏空的失落感,一时间都还没醒悟过来发生了什么?
不等记者们再找霍厂长。
林巧枝就给拖拉机后面挂上了负重,负重不轻,看起来体型比拖拉机本身都大。
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拖拉机又一次, 在轰隆隆的声响中,拖着比自己身体还大的挂载, 奔向了坡顶。
远一点看去,简直像是卖力拉雪橇的小狗。
却依旧稳稳地驶向高坡,通过一条条逐渐加长加陡的测试路段。
对懂行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场华丽地炫技。
动力系统要做得多么牛,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跨越时代的技术,本身就是一场震撼地炫技。
跨过的那几十年空白,就是震撼本身。
从零到一突破,所有的一切都是全新的,甚至前沿视野都没有太多提及的东西,忽然出现在眼前,就足以打碎固有技术认知和思维,重锤敲得脑袋一片空白发懵。
炫技啊。
而对不懂行的人来说,即便是只是眼前的画面,就足够说明很多东西了,尤其是有前面霍厂长的讲解和铺垫。
大量的欣喜和赞叹,随着逐渐激昂的情绪涌出来。
“好厉害!”
“好厉害!!”
“真太牛了!!”
“这是不是成功一大半了?霍厂长不是说丘陵山地主要就是坡度问题吗?”
“我觉得多半是了。”
“拖拉机能稳稳当当开上去,还能拖拽这么重的东西,这不就是把霍厂长说的难度解决了?”
记者们已经展开了各种大胆猜想。
也不用负技术责任的那种。
霍厂长:“……”
这只是难点之一,之一!
丘陵小地块作业,怎么转弯,怎么转弯还不侧翻,怎么灵活移动,怎么保证在农耕作业走走停停中依旧不滑坡不溜坡……哪一个不是问题?
感受到人群中逐渐开始有激动中零星扫过来的目光,他正襟危站,有如针毡,无声无息地……挪动到人群外温东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