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业良觉得赵荷花这番指控简直莫名其妙,“人家要教谁,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咋什么事都关心。”
赵荷花本就心里不痛快,自家男人还不跟她站在一条线上,她心里更是不高兴,“我这不都是为了这个家,你看杜家,上一趟山少说都能换到几百文,咱们辛辛苦苦种一年地,能攒几个钱。学个打猎怎么了,又不耽误种地。”
在她看来,种地之余完全可以腾出空来去山上打猎,闻骁不就是这么做的,不过她显然没有考虑到闻骁的体力非常人能及。
“家里的地都要伺候不过来,哪里就有功夫上山打猎。”袁业良实在不能理解赵荷花怎么就被打猎这事迷了心窍,非要他去学,“你以为打猎那么简单,人家的功夫也是花了很多年练出来的,说学就学啊。”
“他为什么收邵家那小子,因为年纪小没定型,我们这个年纪再从头开始练,得练到什么时候去。你也别眼红人家,咱家没缺过你吃,没缺过你喝,少想那些歪的邪的。”
被袁业良这么一说,赵荷花觉得自己委屈的不得了,她是不缺吃不缺喝,可是她缺钱!
袁家是个大家,所有钱全部都掌握在婆婆吕氏的手里,她们想要花点钱,难于上青天。
这也是当初赵荷花非要跟着魏桂芬去绣花的原因,可杜杏儿刻意忽略,根本不让她沾手刺绣的事,她只好另谋他路。
这个时候,她发现闻骁和杜笠打猎的收入相当诱人,所以她才动了心思让袁业良跟着闻骁学。
“杜笠也不小了,他不也跟在闻骁后面。”赵荷花不认可袁业良的说法。
“人家是一家人,咱们跟杜家有什么交情,弟妹跟着杜杏儿学刺绣挣到钱,咱们感激人家都来不及,你怎么净想着怎么麻烦人家。”袁业良道。
又是这一套,赵荷花气结,“杜杏儿教桂芬刺绣,她自己也挣到钱,咱们有什么好谢的。”
若是没有魏桂芬,她杜杏儿还要少赚一些钱呢。
袁业良觉得赵荷花这个脑子着实不怎么样,“村里那么多人,愿意跟在杜杏儿身后学刺绣的肯定不少,人家愿意教弟妹,那是她觉得桂芬人好。要说赚钱,她自己一个绣不是赚的更多。”
“她自己又不是不抽成。”赵荷花嘀咕道。
“你出去问问,在外面当学徒,没出师之前挣来的钱都是师父的,杜杏儿也就是不计较,否则桂芬一分钱都不会有。”袁业良道,反正他觉得杜杏儿是个好姑娘。
“你呀,”袁业良知道自己媳妇不是魏桂芬那种死心眼的善良人,但她自私点也是为了小家考虑,不是想要害谁,“不要想着那些有的没的,生几个孩子,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 人家赚多少钱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赵荷花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她不想过这样的日子吗。
她这么苦心经营,不就是为了手里有点钱,好去看看身子,可这话她没法跟袁业良讲,她怕袁业良嫌弃她,更不敢同吕氏说,怕吕氏会不舍得花这个钱。
身为袁家的长媳,弟妹的都有孩子了,她跟前还一个没有,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
她也着急,可她有什么办法。
赵荷花不是没有怀过,但就因为在田埂上滑了一跤,孩子没保住,流产的小月子也没坐好,身体明显不如以前。
这事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期间,赵荷花跟袁业良不是没有努力过,但肚子就是没动静。
半夜时候,赵荷花一个人在黑暗中睁着眼睛,茫然无措,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后来实在受不了,她偷偷跑回娘家一趟,她娘让她想办法攒些钱,然后去镇上找大夫看看,抓点药调理。
但最好不要让婆家人知道。
袁家的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袁业良人也不错,万一有别的不长眼的丫头也看上袁业良,趁虚而入,到时候赵荷花的处境可就麻烦了。
可是家里的钱都在吕氏手里,赵荷花没有办法,好不容易从杜杏儿这看到希望,结果又被冷待。
她是真的着急,所以才求到了闻骁那边。
可惜无论是哪一条路,都走不通。
第68章 女人为何就要认命
闻骁和杜笠从山上带回来的野兔,被养在了家里后院,余氏顺手照料。
说是照顾,也就是喂点吃的就好,不用麻烦。
之前杜杏儿说要带着大家认字,可不是说假的,她这段时间无事时, 已经把需要的东西准备的差不多了。
造纸是个麻烦的事情,杜杏儿觉得这阶段还用不着。
她决定让大家跟在地上学着写就成,家里的灶台每次烧火都会产生不少草木灰,杜杏儿把这些收集了起来。
然后找来木匠,做了几个托盘一样的东西,把草木灰洒在上面,就可以了,不过草木灰分量轻,里面还要掺点别的灰更好用。
唯独要注意的是,不能遇到风。
参与学习的包括杜家的老老少少,以及邵蓉蓉和大树。
其实姜氏对于要不要让邵蓉蓉认字是无所谓的,反正一个女孩子,家里的那点事做好比什么都强,可大树不一样,即便不参加科考,只要认字,就同这青山村的普通人家区分开来,将来也不会容易让人骗。
杜杏儿也大概了解这些妇人的心理,所以杜杏儿一开始就没提教邵蓉蓉的事,而是说愿意把大树带着,姜氏自然高兴又感激,随后杜杏儿又说,大树现在调皮,最好有个人督促着,一来二去人选就定了邵蓉蓉,这般便把邵蓉蓉带上了。
至于魏桂芬这边,她实在是有心无力,孩子小,家里事也多,袁家对于女人认字这事也觉得没必要,他们几个大老爷们都不认字呢,也不耽误下地。
开课的第一天,所有人端着自己的小黑板坐在板凳上,围着闻骁团团坐好。
原本杜杏儿是想让闻骁用树枝在地上写,可她后来觉得,如此没办法让大家复习。
最终还是拿出五百文,从镇上的书斋里买了些给小孩练字的最差劲的纸,这种纸质量很差,粗糙暗黄,不过用还是能用的。
至于毛笔,店里的毛笔太贵,杜杏儿想了想,弄了根棍子,前面绑上一点布头这么用,虽然写不出笔锋,但有什么关系,只要能认得就行了。
砚台和墨条又花去杜杏儿五百文钱。
总结下来,难怪三冬村里没一个认字的,念书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家里要供出一个读书人,无异于赌博,毕竟读书又不是一定能读出来。
杜杏儿把这些人聚集在这里,其实大家都不是很明白为何要学认字。
“杏儿,我去给你们烧茶,这学就不学了。”余氏坐在一群人中间老大不痛快,她实在不明白自己为何要学认字。
“娘,你就跟着学呗,反正闻骁教一个也是教,教十个也是教。”杜杏儿劝道。
“不是,我一个妇道人家,要认字干什么,我就不学了。”余氏直打退堂鼓,一点不想掺和进这些事情。
“娘,认字怎么会没用,那些读书人拼命念书,难不成都傻了。”杜杏儿道。
余氏笑了,“人家念书是为了科举,咱们乡下种地的,又走不了那路。”
“娘,”杜杏儿正色道,就是因为这样的封建落后观念,才导致女性总是处于弱势,大环境本就不利,自己还看不起自己,怎么可能在男权社会站得住脚,“女人怎么就不该学认字,识字就能看懂书,看懂书就能懂道理,不会轻易被人骗,还能教导自己的孩子,怎么会无用。”
其实杜杏儿还想说,女人有了知识才能更好发展自己的事业,只是这话说出来余氏恐怕更理解不了,所以暂时没说。
杜杏儿这番话,余氏活了这些年从未听过,邵蓉蓉也是震惊不已。
最终,杜老爷子发了话,“难得有机会,儿媳你就跟着听听,学多少算多少。”
既然杜老爷子都这么说了,余氏无法,只得老老实实在这坐着。
不远处的闻骁听到杜杏儿这番话,心中激起一阵波澜,她说的没错,女人为何不能认字,女人为何就不能读书,女人为何就要认命。
当然不该如此!
恍惚间,闻骁记起,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母亲也是如此教导过远房妹妹,那时母亲家里的远房亲戚,经济拮据,不乐意给女孩念书,被母亲说教了一番。
那时他年纪小,一边玩一边听。
时隔多年,再次听到这样的话,闻骁不免想起往事。
“字是书写的工具,就像种地用的锄头镰刀,要是没有,事就没法做。”闻骁顿了顿,又道,“认字不难,常用的不过几百字,认得了就能看懂大部分文书,官府的告示、卖货的契书、大夫的药方,认字绝不只为科举。”
“至少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闻骁最后道。
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在场的所有人,他们何尝没有幻想过,看看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是什么样子。
一辈子,别的字不认得就算了,总该认得自己的名字。
杜老爷子沉声,“三冬村里没有学堂,没有先生,我们也是运气好,能跟着闻骁学,你们学不学的,我管不了,反正我是要听的。”
身为一个里正,他连字都认,也难怪三冬村里没人服他。
杜老爷子吭声,大家自然不会有意见,安静下来听闻骁讲课。
授课的阶段,杜杏儿跟闻骁是商量过的,从最基础最常用的东西开始教,然后按照启蒙课本里的东西一点一点学。
为了照顾层次不齐的学生水平 ,闻骁特地把学习速度放慢了许多,从数字一开始慢慢往后教。
大家学的很认真,拿着小树枝,一笔一划的在草木灰上书写。
很快,杜家人在学认字的事情便在三冬村传开,众人的反应不是羡慕,而是觉得可笑,要说大树一个半大小子学一点说不定有用,杜家几个男人都多大年纪了,还学这些,连余氏都跟着。
女人认字干什么,没听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吗,人家有学问的人都这么讲,余氏和杜杏儿还跟着后面学,真是可笑。
但不管外人怎么看,杜杏儿坚持学习这一点是不会动摇的。
最开始,杜杏儿只是想用这个法子掩盖她本来就会认字的事实,可想着想着,她便觉得应该把家里人都拉进来。
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义务制教育长大的人,杜杏儿觉得不认字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别人家要如何,她管不了,反正杜家不能有文盲。
至于现在村里人的冷言冷语,以后他们就会知道,认字的好处远超他们想象。
第69章 你什么意思
认字的事就这么有条不紊地推进,每日大家都抽出一段时间来学习。
不过绣花的时间是另外算的,杜杏儿没打算为了认字,把赚钱大业给耽误了。
赵荷花虽然心里对杜杏儿很有意见,但终究没有发作,还是跟个没事人似的,日日同魏桂芬过来杜家。
不过每次来都绣这些最基础的东西,赵荷花忍不了,直接找到杜杏儿,“杏儿,我觉得我绣的已经挺好。”
杜杏儿也发现,赵荷花早就没有耐心练习这些基础针法,让她继续待在这里,反而会打搅到她们的正事。
“嫂子,你要不绣个帕子?”杜杏儿现在一心想要快点完成手头的事,根本没兴致跟赵荷花纠缠。
反正手头有现成的料子,先教她安分点再说。
杜杏儿拿了绣帕子的料子给赵荷花,赵荷花知道一个帕子大概能挣十文钱,虽然不多,可总比没有强。
她如杜杏儿所愿,开始绣帕子了。
杜杏儿见她暂且消停了会,抓紧时间绣衣服。
连续赶工这么多天,距离完成已经所剩无几,想到很快就能把货交出去,三人心中都激动不已,不由得加快手上的动作。
一旁的赵荷花手里绣着帕子,可眼神还是不停地往三人身上飘。
她可是听说了,这次的衣服,玲珑阁给了四百文的报酬,一个人可以分到一百多文。
自己要绣十几条帕子,才能抵得上一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