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是感觉整张嘴都被花椒的麻和辣椒的辣味入侵了,就好像火烤一样,连带着呼出来的空气都有一股热烫的气息,姜爆鸭却是有仔姜的辛辣在里面,就好像三九寒冬一口热水下肚子,长时间工作之后疲惫不堪的四肢百骸都受到了滋润一样。
二选一,根本选不出来,这两个菜她都喜欢!
黄燕燕甚至发现这仔姜的妙处,它可以跟任何东西搭配,单吃一口不会咸,配合着鸭子吃又能中和掉肉上的油脂,如果拿来下饭那更是一绝,既不会盖过竹子甑饭的米香,又能增添一抹恰到好处的风味。
这么好吃的菜,她竟然没吃过!
不对,现在她吃过了,荣芳却没吃过。
黄燕燕暗自得意,今天发小于荣芳不在,这道菜是她先吃上,回头在荣芳面前终于是轮到她炫耀了,看荣芳这回不馋死,哼!
想着想着,黄燕燕又转头去看灯泡厂那一桌的情况——这两位大哥点的回锅肉,也不知道味道怎么样?
董辉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他微微眯着眼,感受着肉片在口中翻滚咀嚼的口感,这道菜是南城本地最出名的菜之一,几乎一提到南城,别人就会想到这道回锅肉。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道菜也是最难做的——珠玉在前,很难超越!
董辉对宋明瑜做的麻婆豆腐心服口服,可这道回锅肉,他没有报太大希望,想着能有那些老厨子五分手艺,对这么年轻的宋明瑜而言就已经算是优秀。
可谁知道,菜端上来,完全惊艳!
回锅肉,最重要的就是讲究一个色、香、味、形,四大俱全,色泽要红亮通透,香气要醇厚绵长,味道要肥肉不腻,形状要像是灯盏窝,蜷伏其中。
这就要求做菜的厨子,必须得从第一步选料开始,就胸有成竹。
用的肉必须得是坐墩肉,一层肥一层瘦,切得薄如蝉翼,入油锅后不能油太多,反而是要靠反复煸炒翻匀,才能把肥肉里头的油逼出来,后续豆瓣酱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
有许多老道的厨子会增添不同的配菜来丰富这道菜的口味,像是糟辣椒,又或是青椒、韭菜,也有人用蒜苗、豆腐干,宋明瑜选的配菜却出乎他的意料,竟然是切得方块大小的苕皮!
董辉情不自禁开口:“小同志,你这个苕皮是自己做的吧,这绝对不是外头买的,这口感,又软又糯,外头不可能买得到这个质量的!”
宋明瑜却笑着摇摇头:“是手工做的,不过不是我做的,是去乡下赶集的时候买的。”
这说来还是意外之喜,有一家人原本是当时在办公室的临时供销大会上向她推荐自家的红薯和红薯叶,宋明瑜却用不上这两样,反而拍板在他家订购了红薯粉和苕皮,如今都在店里派上了很大用场。
这不就来了个感兴趣的,董辉一听赶集,眼神就黯淡下去一大半,“那太远了。”
他平时还要上班,能赶集的地方都离南城还有一大段距离,他是不可能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专门跑这么一趟的,干脆把这个念头丢开,专心享受起面前这一盘苕皮回锅肉来,还顺便敞开了话匣子。
“小同志,我也吃过很多种回锅肉了,该说不说你这个做法是真的正宗。有些人做的那回锅肉,连肉都选不对,用的还是肥多瘦少的五花,一口吃进去全是肥油,肉都快泡在油汤里了,稀稀拉拉的!”
“还有这刀工,那些信誓旦旦说自己炒了几十年回锅肉的老厨子,肉还切不成你这样薄,厚得能拿去当砖头起房子,怎么可能炒得出灯盏窝,一吃进去,外头裹着的什么豆瓣酱甜面酱,全糊到上牙膛了!”
显然,这些话在董辉心里头不知道憋了多久了,他自诩“美食家”,不仅爱做饭,也爱点评,可往常吃的那些都根本让人提不起点评的兴趣。
潦潦草草吃一顿吧,同行的人还笑他不知道珍惜:“这年头哪有几家馆子舍得给你肥肉,给你你就偷着乐吧,还真要吃瘦肉不成!”
董辉那个憋屈呀,这年头的确是无肉不欢,猪肉供应不充裕,大家肚子里头没油水,都信奉“肉香在肥”那一套,可一码归一码,这回锅肉用大肥肉做,它就是不好吃,不地道啊!
总算吃上了一顿董辉心里的“地道回锅肉”,他这心里头舒坦劲儿就别提了,洋洋洒洒地演讲一大通还没完,他还“点”对面的大刘:“大刘,你说这回锅肉怎么样?”
要跟以前那些人一样,说什么不好吃,不正宗,看他不拿出肚子里头多年来积攒的油墨水,好好跟大刘说道说道。
大刘吃得正香呢,被董老师点名起来,一脸懵:“什么怎么样,就……好吃呗?”
“哪儿好吃,你吃那么欢,你倒是说说看嘛!”
大刘更蒙了,这好吃,还能细说个一二三四?可董辉眼神灼灼地盯着他,大刘那筷子上的肉是往嘴里塞也不是,不塞也不是,想了大半天,憋出一句:“炒得好吃!”
这说了不跟没说一样吗?董辉傻了眼,想再问,大刘已经低下头,吭吭哧哧地刨饭了,等会……刨饭?
董辉赶紧往盘子里一看,“大刘,你这人降不讲义气!你倒是给我留几筷子啊你!”
董大厨顾不上再发表美食感言了,他再不下筷子,这一碟子菜都成大刘的“肚中之物”了,他还一个人在这儿说单口相声呢!
两桌子人争先恐后地“抢菜”吃饭,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满是幸福,一屋子的香味儿,配合上食客们真心流露的“现场吃播”,顿时过路的也走不动步了。
门口“免费送汤”的牌子还挂着,还踌躇会不会太贵的人,心思也浮动了,要不,今天就在这儿吃一顿……下个馆子?
正巧轮班的时间也到了,小饭馆顿时迎来了一波营业高潮。
基本都是针织厂和附近这些厂子的工人,有些是原本就在小饭馆吃过,跟黄燕燕她们一样,好不容易等到小饭馆开门,赶紧过来排队吃饭的,也有头一回进店,想看看这家店到底有什么魔力,怎么一天天都有人在这儿吃饭的。
等这些桌上也陆陆续续上了菜,最开始来的两桌人也吃得差不多了,付过钱结了账,夏娟去收拾桌子。
黄燕燕忍不住就问:“小宋老板,你这店怎么连个招牌也没有啊?”
宋明瑜瞅了个空当,正在门口坐着休息呢,听她发问,她就笑着回答: “刚开店那会不是觉得太贵了吗,就没做。后来就忘了,反正大家来吃饭,知道我在胡同口这儿,也不会走错。”
“小同志,这个想法可要不得。”董辉擦干净嘴,插话进来,“你听说过没有,人靠衣装马靠鞍,咱们要是有个什么正经场合,那都得穿得利利索索的,更别说你这还是个饭馆,正经是个门面铺子。”
他见宋明瑜还是那副笑容,担心她没听进去:“我跟你说,你可别小看这个,观音街那边你最近去了没?听说那边打办的现在都不怎么管了,街上一下子涌出了好多做生意的小摊贩,这没人管了,大家心思都活泛,说不准什么时候你们针织厂这边就开起了其他的小饭馆,像咱们这些老顾客当然不会认错,但新来的会不会把李逵认成李鬼,可就不好说了!”
“这位大哥说得对,小宋老板,这个你真得考虑一下。”黄燕燕附和道,“我每次在厂里给人家推荐你的店,人家问我叫什么名字,我都说不出来,只能说是针织胡同那家,以后要是不止你一家,她们搞不好还真会认错,我可不要帮别人做宣传呢!”
大家都这么说,宋明瑜也意识到好像确实是这样。
她是习惯了自己就在这儿开饭馆,反正又不会挪窝,可是对来这里吃饭的人来说,这年头没有某某点评,也没有什么地图导航,大家基本上都是靠口口相传来宣传推广。
要是真有哪家店跟她位置差不多,还做类似的菜色,那还真容易搞混淆。
而且别的不说,挂在门头上似乎也看起来更正经像个吃饭的地方。
宋明瑜有点心动。
不过这门头不像是其他东西,像价目表,只要稍微看上去规整一点就行,大不了后面重新做,一个好的招牌不仅名字要好记,牌子也得好好做,好多百年老店不就是那一块招牌嘴值钱吗?
说不准,她的招牌也一样,以后会一直用下去。
“谢谢,我知道了。”宋明瑜先谢过他们的建议,毕竟这些老食客也是真为了小饭馆的未来着想,“我好好想一想,看看这个门头的招牌怎么做。”
她听得进去建议,黄燕燕几人就更高兴了。
几人兴致都很好,董辉干脆又折返回店里,打包了一份麻婆豆腐回去,说是晚饭多添一个菜,哄老婆儿子开心。
临走时,他还给宋明瑜提了个建议:“这招牌名字不一定非得大,我觉得是得有特色,你看街上有什么解放饭馆,工人饭店,劳动饭店,但大家可真不一定能分清它们谁是谁,我头一次听说解放饭店的时候,还以为是解放工厂他家食堂对外营业了呢,你这饭馆味道这么好,招牌一定得做得有特色!”
等这两桌人离开,杜清的价目表也写完了:“宋老板,你看看。”
她动作细致,但效率可一点都不低,横平竖直落笔稳得不行,宋明瑜乍一看,还真像是印刷出来的一样,板板正正,特别方便看。
杜清还仔细地调整了字距,保证它们中间有一定空隙,不会挤挤挨挨地粘在一起妨碍阅读,但又节省了许多空间。
“后面你要是加别的菜式,可以直接从下面的空白开始加,看上去就很规整不杂乱,类别我也留了空位,在右边这一栏,主食下面的位置,我想着如果以后你要做其他的小吃、凉菜之类的,可能会需要用到。”
这些要求都是宋明瑜没提的,但杜清都提前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把这些可能的场景都预演了一遍,这样一来,哪怕之后的内容是宋明瑜自己写,她也能循着杜清规划的空间做上去,也不会破坏价目表的简洁美观。
和原本宋明瑜自己做的简易菜单相比,杜清这份简直是超出预期的好,更打动宋明瑜的是杜清这份尽善尽美,甚至是有点完美主义的态度,于是在原本三块钱的基础上,宋明瑜又额外多发了一块钱的红包:“辛苦了!”
杜清却没马上离开,而是主动向宋明瑜提起了另一个话题:“我刚刚听到你们在讨论招牌的事情……不知道你是打算做活字印刷,还是想找人手写,如果是手写,我想向你推荐一下我自己。”
第27章 八千爆更~收藏3000……
宋明瑜沉吟了一下, 印刷太一板一眼了,手写如果也是印刷体,那和印刷出来的效果差不多,“我还得考虑考虑, 可能想要一点和价目表那种类型不同的。”
“印刷体只是其中一种, 我还会其他的!”杜清急急忙忙地解释, “如果你需要的话,什么都行, 楷书, 行书,隶书,篆书, 颜柳欧赵, 苏东坡,米大家……我都能写。”
“都能写?”宋明瑜听呆了, 会一种书法,她还觉得正常,这杜清报书法名字跟报菜名儿似的, 她这是不小心用精灵球抓了只民间书法大家回来?!
杜清见她看着自己不说话, 觉得宋明瑜是不信, 她语气强烈了一些:“我家有笔墨纸砚,如果你不信,我明天带来现场写给你看。”
“不用, 不用。”宋明瑜倒也没有真的怀疑她, 毕竟杜清写出来的价目表已经足够漂亮,两人已经有过一次合作,杜清没必要在这种事情上跟她撒谎。
但她需要时间, 慢慢考虑这个重要的“招牌”,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样,等我考虑一下,如果找你的话,到时候咱们再联系。”
“行。”杜清也没真的想今天就能把事情敲定,她收起自己的书写工具,起身告辞,“我住在大十字旁边,如果要找我,可以去旧货市场。”
“好。”
送走杜清,夏娟和宋明瑜两人合力把新的价目表给挂在了墙上,旧的那块黑板则是拆了下来,暂时没想到有什么用,干脆就放在东厢房,回头拿给宋言川他们写写画画玩儿。
字迹清晰规整,整个菜单比之前放大了一倍不止,每个客人几乎进来第一眼就注意到了这个新菜单,盖浇饭什么价格,单点什么价格,单点需要另外购买米饭,这些东西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尽管上了两个新菜,但反而流程比以前更顺畅了,像以前那样时不时拉着夏娟问问题的客人一下少了许多。
这边夏娟能腾出更多时间帮宋明瑜打下手,那边,宋明瑜也感觉更轻松了一点,甚至还能忙里偷闲,和客人闲聊几句。
这年头,工人的工资相对是比较高的,来这儿吃饭的绝大部分都是工厂职工。
也因此,大家聊的内容,除了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就是厂里那一亩三分地的事儿。
尤其是这两年出了新规定,许多工厂也搞起了承包责任制,有些员工抱怨责任制之后,厂里压力变大了不少,“以前还知道关爱职工,现在是一视同仁地当驴使,你说不努力吧,也行,到了月底,人家拿十块钱的奖金,你就拿死工资,谁心里能舒服?”
“说是铁饭碗,铁还是铁,但这大锅饭比前些年吃着塞牙多了,那会厂子哪管多少效益呀,咱们一年多少的指标,就造多少的东西,闷着头干活儿就完了。”
还有人抱怨领导的想法变得太快,“新官上任三把火,今天要动这个,明天就要动那个,一开口就是新技术就是进修,还要拉流水线,要跟风搞什么出海挣外汇——也不想想咱们那厂子能有这个能耐吗?果不其然,交上去的审批就没能下来,现在厂长据说愁得头发都掉了,我看啊,我们织染厂说不定又要换个厂长了。”
时代变化太快,所有人都身处其中,被浪潮打得一脚深一脚浅,但最终还是落回了眼前的三瓜两枣上,“咱们还有铁饭碗能端就偷着乐吧,现在找不着工作的那么多,个体户那么累工商局想搞那什么营业执照的听说都得排队了,我看再过两年,连给个体户打工都能成香饽饽。”
这小饭馆不就是个体户吗,顿时就有人冲说话这人使眼色,让他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宋明瑜抿着唇笑了笑:“叔叔也没说错,干个体户确实累,你看我天天都在店里头忙活,晚上客人什么时候吃完,我什么时候才能关门,就是挣口辛苦钱。”
她给人递了台阶,那人顿时表情和缓多了:“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干个体户辛苦——那个小同志,再帮我打包一份麻婆豆腐!”
宋明瑜应了一声,等这一批客人吃完走人,她伸了个懒腰,拉着夏娟在门口坐着晒太阳,这年头的房子虽然比前世的大,可这平房的实心墙把采光挡了个结结实实,她要是不趁着空闲出来跟太阳待上一会儿,感觉自己浑身的骨头都要松掉了。
要是这店面能大一些就好了,宋明瑜托着下巴,现在小饭馆容量有限,四套桌椅板凳齐上阵,也扛不住客人们对新菜的热情,这姜爆鸭和回锅肉登场好几天,点的人就没停过,往往一桌人进来还没想好吃什么,瞅见隔壁桌的吃上了什么菜,就跟着点什么菜。
哪怕加上以前的菜色,一共也才六种菜,小饭馆后面肯定还会上新,尤其是夏天快来了,饭前饭后吃的喝的,到时候估计都不会少,就靠她跟夏娟两个人,到时候不知道忙不忙得过来。
要再找一个帮工来帮忙吧,一方面,她没有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小饭馆根本挤不下那么多人,到时候帮工没帮成,反而帮倒忙,宋明瑜更有得头疼了。
除非把店面再扩大。
不是没有客人在抱怨她这儿地方太小,施展不开:“小同志,你这饭菜是真的好吃,但多来几个人吃饭,得拆出来两三桌,聊天也不方便,还得来来回回地走几趟才能把所有菜都吃到,都吃成流水席了!”
夏娟还问宋明瑜,要不要再找之前的路子,去买几套桌椅板凳,可宋明瑜觉得不太合适——倒不是木器厂那个赵工不肯,而是她门前就这么点位置,再往外摆,那外头过路都要受影响了。
现在就四张桌子,有时候骑二八大杠的路过,还要先响铃提醒一下这些客人往边儿上躲一躲,不要撞到自行车了呢。
不过,这些事儿就不是一时半会能一口气做成的了,宋明瑜不心急,不但不急,她还打算慢慢来。
现在小饭馆的收入营业额都很稳定,比之前她带着弟弟连下一顿吃什么,要怎么规划钱才能够两人生活,还够弟弟上学都要想半天的日子不知道好了多少。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也要一口一口走,她好不容易才在八十年代站稳了脚跟,认识了温柔可亲的邻居林姐,日子过得也挺好,要是还跟前世在大城市漂着那样,为了高昂的房租,被迫在低廉的牛马社畜生活中天天卷个不停,那老天爷给她第二次人生,不就是白过了?
宋明瑜心态放得很轻松,还劝夏娟也放轻松:“咱们做好自己的事儿就行,夏阿姨,你也别顾着自己忙,有时间多和小绍出去走走看看,你在小饭馆辛苦了一整天,也得放松放松,人不能一直紧绷着,小绍也是,他干的还是体力活儿,出去逛逛街,散散步,多少也能喘口气。”
说夏娟自己,夏娟可能还会觉得她不累,没必要,但提到儿子薛绍,夏娟就是真的心疼了,她如今也知道薛绍干体力活的代价,那肩膀上的血痂是一道结完一道又来,跟绳结扁担之类地方经常摩擦的那片皮肤甚至都长起了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