蘼蘼咿咿呀呀的跟容老夫人说着悄悄话,薛思文也说没关系,丹卿便叫禾苗伺候着,然后招手将薛家小妹薛青柳叫到身边,让侍女给她加了个位置,挨着她用膳。
礼尚往来,容老夫人对蘼蘼照顾有加,那她自然也要顾着点薛青柳,也免得小姑娘被冷落,心里不开心。
丹卿以前就常带着弟妹,倒也会哄这么大的孩子,薛青柳年纪虽然小,却也懂事,不吵不闹,大大方方的给丹卿说她平日里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还悄悄抱怨说爹爹总想给她吃她不喜欢的。
她们这一对那一双的,看的薛思桓眼热,看向亲娘也想体会一下母爱,可谁知王氏正忙着给他亲哥夹菜。
“我瞧着这桌上许多都是你爱的,可见公主心里有你,”
王氏悄声道,“如此,我便放心了。”
都说高嫁女低娶媳,她这儿子“嫁”得太高了,虽然嘴里说着是幸事,可这心里难免担忧,怕他受委屈过得辛苦。
今日见到丹卿温柔和善,虽然尊贵天成,却并不高高在上,公主府里规矩大些,但也不苛刻,下人们对薛思文口称公子,亦是十分恭敬,才叫她一直提着的心放了下去。
他们薛家当真是祖宗三代攒下的福气,今后在这归化城里的日子,也肯定差不了。
第118章 第118章二合一章
之后的一段时日,对丹卿来说是难得的平静安逸,与薛家人的相处也比想象中的更加舒服和睦。
薛青柳暂时留在了公主府里,蘼蘼很喜欢这个比她只大三岁的小姑姑,非要与她一起住,而薛青柳年纪虽小,却很有“长辈风范”,对蘼蘼非常有耐心,两个小姑娘凑在一起你问我答,虽然都词不达意,但看起来叫人心里暖暖的。
薛思桓还在读书的年纪,但来了归化城后就一直没寻到合适的先生,薛明本身又不是个会读书的,干脆将小儿子直接打包送给了他亲哥,气得薛思文回去闹了一场,然后又灰头土脸的领着弟弟回来。
丹卿看着同样耷拉着耳朵尾巴的兄弟两个,忍不住偷笑,她叫人将前面的客院收拾出来给薛思桓暂住,这样每日薛思文去教他读书倒也方便。
“他这是得寸进尺!”
薛思文扒着丹卿的肩膀给他亲爹上眼药,“公主,您不能纵着他,得派人去好好训斥他一顿,不然他今儿敢将薛思桓送进府,明儿他自己就敢来公主府打人!”
丹卿看着手中的密信不为所动:“嗯,那我叫人先预备好戒尺。对了,你家不是有家法吗?不如干脆请过来,就放在客院里,也好叫你们兄弟俩心里有个畏惧。”
薛思文不敢置信的看着丹卿:“公主,你不喜欢我了???”
丹卿笑弯了眼睛:“喜欢呀,你这幅老鼠见了猫一样的表情,我十分喜欢的呢。”
薛思文气得转过身不理她,丹卿也不哄,继续低头看手里的信。
这是胤禛回京后给她送来的,上面是他们约定好的“密文”。
满语是一种拼音文字,那些看似连在一起的圈圈弯弯,其实是由不同“字母”有规律的拼在一起的,就像是拼音一样。
丹卿将这些字母拆开重组,形成了一种字母置换密码,以她少时与胤禛一起学过的《御制数理精蕴》为密码母本,用满文十二字头做页数定位,辅以其他字母代表的行数字数,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看似满文,实则完全没有意义,只有对照母本才能破译的文字。
如此一来,即便她身边再有其他探子拿到了密信,也看不懂其中内容。
吃一堑长一智,丹卿如今谋划的事情可不小,决不能叫旁人知道。
或许是因为用这种密码来写实在是费劲,所以胤禛的密信难得的很短,翻译过来只有七个字:
【事已成,重伤,未死。】
丹卿早有心里准备,却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这是她与胤禛安排好的计划,虽已尽量准备完全,但还是太过凶险,基本上就是用裴端的命去赌胤礽会不会上钩。
好在结果是好的,裴端已经到了胤礽身边,而胤礽既然现在没杀他,那只要他按照约定行事,胤礽就不会轻易要了他的命。
丹卿给胤禛的回信更是简练,只有一个字:【断】。
让胤禛参与此事已经十分冒险了,既然人已经送到,那今后胤禛就要彻底与裴端断了联系,也断了与这件事的关系,这样无论将来结果如何,都不会牵连到他身上。
这封密信刚送出去,内务府送冬季份例的队伍就到了。
除了正常的银丝炭、皮毛等等之外,还带来了康熙为蘼蘼选的师傅。
丹卿一见来人便笑了:“张二公子,你这是犯了什么错,被汗阿玛发配边疆了?”
来人竟是张廷玉。
张廷玉恭敬的行了礼,然后起身拱手道:“皇上说要为福安郡主择师,臣自告奋勇而来,还望公主莫要嫌弃。”
那自然是不可能嫌弃的。
不说他们有少时的情分在,就凭张廷玉三个字,她就要夹道欢迎。
这可是未来朝廷的股肱
之臣,历经三朝位极人臣的大学士,有他做蘼蘼的师傅,她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既是故人重逢,丹卿自然设宴款待,也顺便叫蘼蘼先认认人。
宴席上,张廷玉直言蘼蘼年纪尚小,虽可启蒙但不能好高骛远、揠苗助长,丹卿深以为然。
她当初是为了叫康熙认可蘼蘼能成为继承人这件事,才会提出为蘼蘼求个启蒙师傅的,但也没想到康熙这么急着就将人给送了过来。
若是换成旁人,或许丹卿就先养着,让他慢慢教蘼蘼,可既然是张廷玉,那自然不能大材小用,浪费了这么好的人才。
丹卿早就想在归化城里建一所学校了,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校长”人选。
如今张廷玉主动投来,她当然不会客气,在宴席上就将办学的事情交给了他,张廷玉来之前就想好了要为丹卿做事,自然也不推诿,一口应下。
丹卿举杯谢他,饮过后叹道:“你肯来,当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只不过我写了信请汗阿玛为我寻一位善领兵的将领,也不知为何却是迟迟没有回音。”
按理说,武将戍边是常态,应该比愿意来边疆的文臣更好寻,可如今张廷玉都到了,她的将军还是迟迟没有消息。
张廷玉放下酒杯道:“公主还是别等了。”
丹卿愣了一下,张廷玉又道:“臣听闻归化城有守军逾千,还有大量的火器,远可诛杀噶尔丹,平定库伦城,近可重伤三额驸,逼得漠南诸部以金银牛羊赎买俘虏,论武力已然在草原上首屈一指,不知可当真?”
丹卿点了点头,这话说的倒也不错。
“既如此,公主就该心里有数,皇上是不可能再给你善战的良将的。”
张廷玉直言道,“以归化城如今的兵力再配上骁勇之将,只怕草原上再无人敢与你抗衡,公主,皇上是希望你能帮大清镇守北疆,但却并不希望整个草原大一统。”
丹卿瞬间就明白了。
她的归化城建得再好,不过是茫茫大草原上的一座小城而已,就算她拿下了库伦城,也只是遥远的两点,便是有驿站相连,传递消息亦要数日,沿途无所倚仗,互相支应更是困难。
对于康熙来说,或许这样的状态就是最好的,他既要她有能力镇住漠北,又不想她真的能将整个草原收入囊中,有底气与大清分庭抗礼。
正是因此,康熙会给她守城用的火炮,却不会给她善战的将领,如果她再扩张势力,说不定他就会派其他人来制衡于她,比如,那个只闻其名从未见过其人的绥远将军。
所以,她今后的发展方向不能再是军事上的,她得先从别的方面入手。
好在她早有准备,如今已经与漠南蒙古几个王公签了借款条约,占了几处牧场准备外包给漠北迁徙而来的牧民,这样等那些王公还不上钱,她就能名正言顺的接管这些牧场。
另外还有一个在她看来最为重要的所在,就是吉兰泰盐湖。
如今大清的盐产地和产量都不少,不过因为销售区域的严格划分,导致蒙古盐价居高不下,贩卖私盐者众多。
然而在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便有个现成的盐湖,蒙语叫做察汗布鲁克池,原归属阿拉善和硕特部所辖。
和硕特部在与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失利,被迫向西迁徙入青藏,噶尔丹阵亡后,虽然准噶尔部重新向西收缩,但和硕特部却暂时无法迁回来,所以察汗布鲁克池一直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如今到处都是私盐贩子。
归化城的盐大多来自盛京和山东,虽然够用,但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也是因为大盛魁手中的盐引有限。
所以丹卿就盯上了吉兰泰盐池,想要将其收归囊中,这样不但能解决归化城乃至库伦城盐价高问题,若能将盐引尽数掌握在手中,还能往蒙古诸部销售,获取大量的利润不说,长此以往,便能厄住他们的咽喉,即便不用兵事,也能逐步掌控他们。
但如何能让康熙同意她开采盐池,又是一个大问题。
丹卿为此纠结了许久,不敢轻易开口,怕一次不成以后再想要就更难了。
张廷玉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既然答应了要接手兴建学堂之事,便立刻开始选址,最终选定在满汉城区交接处建立官学,又在城南单独建立蒙古官学。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蒙古人大多只会蒙语,不会汉话,教授他们需要蒙语教学为主,满语汉语为辅,以蒙古传统教材《蒙古源流》入门,汉学最多就是教教《三字经》之类的,便足够了。
而官学招收满汉孩子,走得是正经启蒙的路子,不但要叫他们识字懂礼,更会层层选拔,教授更专业的知识。
张廷玉甚至在条陈中列出了要在归化城开童试的畅想,这就不仅仅是基础教育那么简单了,甚至可能会为大清反向输送人才。
丹卿虽然觉得这事很难,但也尊重张廷玉的想法,叫他编纂相关的教材,许他亲自在归化城的读书人里选拔**,并承诺,若将来当真有读书人有能力赴京赶考,公主府将会承担起全部费用,无论他们愿不愿意高中后回到归化城来,都无需偿还。
这是画的一张大饼,但也叫归化城里有心求学之人激动不已。
他们大多是因灾祸背井离乡而来,即便曾经读过书,到这里后也放弃了当初的理想,安心耕种,养活自己和一家人。
他们本以为这一生都只能困于田地,可如今,归化城里也有了官学,公主还愿意资助他们进京赶考,这叫他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过年之前,官学开始招生的那一日,门前排起了长龙。
想要求学的,有孩子,也有想要重新读书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屡试不中的老书生,被张廷玉揪了出来,让他们先去给孩子们做先生,教认字。
原定的三个班迅速招满,但仍有许多百姓想要读书,张廷玉与丹卿商量着,将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剔出来,另准备一处小学堂,让那些老先生们先教他们认字,每天只上半日课,等什么时候将三字经念全了,通过考试者,再进入官学。
剩下的年纪稍大些没有基础的孩子一个班,认得字但读书不多的人一个班,另一个班则是基础比较好,已经可以讲授更高深的课程的学生,算是“尖子班”,也将会是第一批“毕业生”。
张廷玉在忙着办官学的时候,薛思文也没闲着。
在送走了前来借款的蒙古王公后,他开始接手官营牧场,相比于丹卿缓缓有序发展的态度,薛思文明显更加激进,更注重效率。
不过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牧场规模就扩大了许多,其中以从蒙古王公手里接过来的牧场为主,许多原本在归化城附近放牧的蒙古人,都被他南迁,用他的话说,别人送来的,得先占住了才是自己的,而原本就是自己的,却可以先放一放,休养生息。
对此,丹卿表示十分赞同。
作为一个经历过沙尘暴的人,她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清楚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的可怕后果。
她虽然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处的这个世界究竟会不会演变成将来的那个世界,但她不想因为自己的利益,给未来带来无穷的后患。
蔚蓝的天空不该被黄沙遮蔽,所以在发展农牧业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水土保持,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丹卿这个理念对于这里的人来说,或许有些过于新鲜,但在如今的归化城,她的话就像“圣旨”一样,就算他们不理解,也依旧会照办。
“来年春天,我打算在归化城往库伦城的官道以西多种些树,沙柳之类的,要不了几年,就能成为一片天然的防护带。”
除夕夜里,丹卿与薛思文依偎在炭火旁,看着薛思桓带着阿柳和蘼蘼在院子里放烟花,悠闲的聊着天。
薛思文拿着火钳翻着炭盆里的红薯,不解问道:“要那么多树做什么?真要打起来,沙柳又拦不住敌人。”
“打打打,难道在你心里我就那么爱打仗?”
丹卿不满的瞪他,“种树当然有种树的好处,不只是官道旁,我还想去沙漠边上种树呢!”
薛思文不懂,但依旧点头附和,表示她喜欢就好。
别说是种树了,他家公主就算是要去沙漠里养鱼,他也会尽力帮她达成。
“快别闹了,回屋里吃饺子啦!”
王氏带着侍女们端了亲手包的饺子过来,热腾腾的摆了一桌,唤着孩子们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