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的心也随之紧了起来。
视频的最后,林冲以仇敌的头颅祭拜山神,复在悲壮的乐声里扛着花枪走出庙门。雪还在下,火仍在烧,他最后看一眼烈火燎原的草料场,转身披着风雪离去,萧索又悲怆。
兴化,白驹场。
施耐庵不知何时已经站起身来,他下意识地往前走,就好像试图靠得更近似的。没有什么比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现在自己眼前还要震撼,更何况它还拍得那样好。施耐庵看着,便好像当真看见笔下的林冲站到自己面前似的。
“其怒真,其情悯,其招狠,其情切,后世人的戏本子排得好,后世的林冲也扮得好啊!”
虽然细微之处同他笔下略有出入,但他撰书之时也对前代、民间杂说戏文做了改动,后人演绎需要,做出些调整也是应当。
总的来说,原著老师非常满意。
苏州。
金圣叹也觉得这出戏极好:“着‘风雪’与‘火’同林冲交替表现,风雪与火,正是书中绝妙之笔,后世读懂了《水浒》!”
北宋。
苏轼笑着赞叹:“后人演绎的这场复仇,可谓是酣畅淋漓。”
苏洵也是笑,他年龄更长,春秋频过,也曾见得些世态,人间之事,哪有那般轻易?多的是如林冲一般进退失据之人。
“施耐庵于人情,可谓洞察已深。”
唐朝。
杜牧亦觉畅快,他是个潇洒不羁的性子,哪受得了一忍再忍的憋闷?
快意地饮了一口酒,他颇有种一吐胸中浊气之感:“还是这般酣畅淋漓的场面更得我心!”
盛唐时期。
李白也觉得心气舒畅,畅快之余,更是对先前就感官颇好的鲁智深升起了十二分兴趣。
救护孤弱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只一听便知晓是何等精彩人物。
他又想交朋友了。
另一边,心思更为敏锐的柳宗元却是喜忧参半:“林冲奋起固然勇猛酣畅,然其间种种,皆非他所愿,他虽在走,却步步不是他想走。”
他想起水镜里那个在风雪中信步东投的背影,想起手刃仇敌之前那句“我不想杀人,也不愿杀人”的含泪剖白,手刃仇敌当然痛快,但那一刻的林冲,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汉朝。
年轻的司马迁深深地觉得自己被震撼到了,他平素最喜欢那些游侠义士英雄人物,而英雄往往落寞,百般磋磨不得脱,又让人痛惜泪落。
他觉得自己在林冲的身上好像看到了那些悲情寥落的英雄的影子,虽然林冲的性子过于忍耐,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但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这个活生生的人借着施耐庵的文字,借着后世人的演绎,鲜活地立在了他面前。
“林冲之血肉,尽在此篇之中矣。”
他再次确信了一句话:“施耐庵,超世之才!”
文人各自感叹,四野之间同样热闹极了。
林冲复仇一段,书中写得鲜活,电视剧也拍得较为还原,甚至比起纯文字在感官上的刺激更强一些。
但这凛凛生风的打斗模样却并未让人觉得血腥残忍,盖因先前的林冲被欺负得太狠了,过得太憋屈了,一朝奋起,倒让大家有种大仇得报的感觉。他们激动极了,有些人甚至在看的过程中就忍不住拍手称快。
“杀得好!就该像歌里唱的似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水镜里的林冲真是好武艺,恶人就该杀!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林冲为何而忍?忍,不过是心存幻想,苟且求生;而他的狠,不过亦是绝境中的一种求生之举。忍狠之间,唯一“生”字。那林冲为什么会有这样由忍到狠的转变呢?相信大家心中已有答案。】
明朝。
罗贯中沉沉一叹:“林冲所为,全在‘逼不得已’四字尔。”
话音刚落,仿佛应和似的,水镜上出现了一个朱笔鲜红的“逼”字。
【不错,是逼。我们将视角转换,相国寺里辱娇妻是逼;白虎堂上设奸计是逼;野猪林中谋性命是逼;火烧草场断后路还是逼。
权贵阶级就这样一步步为了自己的私欲将林冲逼上一条不归路,反过头来又说他是贼配军,是罪民。颠倒黑白,倒打一耙,不外如是!
逼上梁山、官逼民反,水浒解说里老生常谈的两个词,在林冲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一番话说得抑扬顿挫,掷地有声。
未央宫中,刘彻轻轻啧了一声,大逆不道的言论听得多了,他这时倒没有自己预想中的那般生气,修长的手指有节奏地在椅背上轻点,心思深沉的君王意态不明道:
“楚棠的论调还真是,一如既往。”
底下的有些大臣却是听着不舒服了,什么权贵阶级,高俅是官,他们也是官,这“权贵阶级”岂不是指着他的鼻子骂?
“反就是反,林冲戴罪之身,又身负数条人命,难道不是罪上加罪么?”
“就是,若任其快意恩仇,那朝廷律法何在,公序良俗何存?!”
“小女无知之言!”
有人开头,后面的话就好说多了,一个个广袖端肃义正词严的模样,当真显得公正无偏极了。
上首的刘彻看着底下大臣吵吵嚷嚷的模样忍不住在心里冷笑,倒是小霍去病耐不住性子,争辩了几句“如果不是高衙内先起歹心,高太尉纵子行凶赶尽杀绝,林冲怎会如此”云云。
唐朝。
听闻此言的杜牧幽幽一叹,先前读过的史书在脑中翻覆:“民困乏则乱生,水浒题旨既在此,那啸聚山林之好汉,未尝不俱有无奈之意。”
“奸贼在野,或乱一人一户;奸贼居于朝,则乱之途愈广矣。”
另一边的杜甫半是感叹半是忧愤,他想起水镜里说的李林甫,位高权重,祸害朝纲,有贼如此,国如何平?
【大家如果读原著的话,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鲁智深的故事里,他为弱女出头,后来又遭高太尉记恨,最终流落。林冲这一遭故事,亦是从高衙内欲行不轨开始。人物的行为都出于一种外力的压迫,这其实是《水浒传》这本书的一贯写法。】
楚棠贴出原著的目录。
【《水浒》的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王教头就是前面说的那个因为得罪高俅不得不逃走的王进,在这一回里,作者详细描述了高俅的发迹史。】
水镜上出现一段原文,赫然就是先前所说的高俅因蹴鞠之戏见宠于君等等,众人这才知道原来楚棠当真并未夸张,高俅这太尉还真是踢球踢来的!
赵匡胤当场脸黑了几个度,其他宋人尤其士大夫也颇觉有些抹不开面子,小说家言不尽为真,但它流传度广啊!
汴京城里。
三苏父子因着刚刚一闪而过的文字面面相觑:“书中写的小苏学士,不能是我们苏家人吧?!”
怪就怪这个姓太敏感了。
苏辙还有一句话没说,小说野史多爱附会,或为权贵或为名流,以他们兄弟二人未来在国朝的声名,这“小苏学士”指的是谁还真不好说。
【我们知道,水浒的主角是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那么按照惯例,主角应该最先出场,可是书中却偏偏先写了一个高俅,还将他的发迹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是为什么?】
苏州。
金圣叹眨眨眼,总感觉……自己好像又要出场了?
果然——
【根据金圣叹的说法,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如果先写梁山好汉,那给人的感觉就是百姓无由生乱造反,但先写高俅,小人得势,反面形象首先就立起来了。
庙堂污浊,帝王昏聩,统治阶级无法保持自身的清明,那么当然失去了对下民的约束力,甚至会变本加厉地去迫害下民,这样,读者看到的就不是下民不逊,而是朝堂不察。
换句话说,乱自上作,正是官逼民反的代名词。】
好么,不仅绕回了官逼民反,还加了个乱自上作!
赵匡胤一口牙都要咬碎了。
太极宫。
李世民神情微沉,却不似先前凝重,反是道:“如此说来,《水浒传》之题旨,倒也堪称雅正。”
作者有话要说:
本来的想法是探究忍与狠的原因,思考由忍到狠得转变再引出官逼民反的主题,结果kuku把自己绕进去了,确信自己长了个狗脑子(允悲)
另外,无奖竞猜,二凤为什么会觉得《水浒传》题旨雅正~
1.备课思路参考GTO教语文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视频还是央版水浒4.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金圣叹评水浒
第126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6
◎曹雪芹:林黛玉倒拔垂杨柳又是什么意思?◎
“晋灵公不君,则书史以戒;宋室庙堂昏,则以话本杂说垂范,以救人心。小说家而有史家笔法,确是雅正。”一直垂眼缄言的房玄龄认同道。
旁边的孔颖达也接过话头,他才高学富,曾为前代典籍作疏,也更擅长发明幽微:
“先时,周代设采诗之官以明得失,人有怨谤,歌之于诗,上达天听。仁人君子,即赖此以讽谏其君。《水浒传》言乱自上作,正是《诗经》风雅之意。”
以史为鉴是贞观君臣的共识,李世民对二人的话深以为然:“当年隋室暴虐,海内沸腾,反隋之军四起,何尝不是因为乱自上作?”
他既叹息又觉可戒,帝昏国乱,从古亦然。
君臣三人的谈话俱是良正之言,想来传世之书,必有补救人心之义。先时对“逼上梁山”已有所感的魏征也忍不住跟着一抒己见:
“宋徽宗以小道为擅,高俅亦以小道见宠,上有无道之君,选任无道之臣,正人君子必不得寸进。正人君子不仕朝廷,奸佞大行其道,百姓必处其困。流人生,国本乱,自上而下,宋治之序已失矣。”
说罢,他敛容拱手,向着上首的君王躬身一拜。
御座上的李世民没有立即说话,他看着面前的肱股之臣,贤明如太宗文皇帝当然听出了臣子的意思,魏征表面说的是宋事,实则仍有向他谏言之意。
殿中诸臣,大多与他一样经历过隋末乱世,强大的隋朝在无道之君的手下两世而亡,其冲击力不亚于秦之速亡带给汉世的惊心,所以贞观君臣莫不以隋为戒,兼言前代史书。良史垂范,可知兴替。如今后朝的诗文话本,仍在反复述说相同的题旨,而魏征不为避讳,向他直言,李世民庆幸朝中尚有如此良臣。
“魏卿。”他抬手示意魏征免礼,喟然而叹,“朕如今愈发明了汝之谏言。”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君王正身,方能黜恶。
贞观君臣看得出来,文人雅士对这些主题深韵的感受就更加敏感。
北宋。
苏辙不无感喟道:“后人说兄长以诗为词,将言志之道引入词章,一变‘词为小道’之说。话本杂说又在词下矣,后朝文人却仍以雅正相求,归在讽谏。诗骚传统,千载不灭矣。”
苏轼点头笑笑,心中却难免沉重。那书中所写,虽有虚构之言,可到底是未来的大宋,叹服之余,岂可不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