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国一手紧紧箍住她的腰,一手托着她的屁股,眸色越来越暗,头压了下来,哑声道:“不会的话我教你。”
如果以前有人告诉林小满,就算只是亲吻,也能把人亲上云端,她一定竖起中指鄙视那个人,让他哪儿凉快呆哪儿去,别出来瞎忽悠。
可是在徐卫国的引导下,她真实的感觉到了这种飘飘然的感觉。徐卫国教一个动作,就会让她重复两三遍。
他的花样挺多的,又十分认真地言传身教,林小满不知不觉的就新手上路了,两人配合得相得益彰,整整亲了十几分钟,才分开来各自顺了一口气。
亲吻也是很费力气的,特别是林小满,一直吊在徐卫国身上,吊得胳膊都酸了,顺气的空当,她还换手捏了捏酸痛无比的胳膊。
徐卫国的手轻轻地动了一下,声音嘶哑得不像话,“林小满,相信我,我不会让你摔下去的,你应该再集中精神一点。”
最后,也不知道林小满是亲得累了睡着了,还是直接亲晕过去了,等到徐卫国下好面来叫她的时候,才发现她的唇瓣已经肿了。
吃面的时候,面条一沾唇就觉得特别的烫,林小满只得用牙齿咬着面条的一头,然后呲溜一下子吸进嘴里去。
徐卫国用筷子卷起一筷子面,若无其事地吃着,他的唇也略微有些肿,可看他那样子,就像面条完全不会烫嘴似的,唇肿不肿一点影响也没有。
林小满学着他的样子,卷了一大筷面往嘴里送,直接被烫得直咧咧。
徐卫国看了看林小满碗里红艳艳的辣椒碎,飞快地用筷子把辣椒碎直接夹起来,丢到了桌子上,“辣椒太刺激,一会辣破皮儿就不好了。”
“可是不辣就没味道,哪像你啊,清汤寡水的也能吃得下!”林小满伸手把碗口遮住,不让徐卫国再夹走她的辣子。
“林小满,你籍贯是江城的,那边靠近江浙,人们极少吃辣,怎么就出了你无辣不欢的?你这口胃,倒真像是锦官城的本地居民…”
林小满有一下没一下地戳着碗里的面,她原本就是在锦官城出生的好不好,在这里呆到十三岁,才去了粤东省和爸爸会合。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很难改的。
青春期的时候,她脸上老窜豆豆,可是又忍不了不吃辣,每到吃饭的时候,林爸爸就会像徐卫国这样,眼疾手快的抢夺她碗里的辣椒,然后把它们一个一个挑出来,扔到桌子上。
一边扔,还一边碎碎念她。
想到爸爸,林小满的情绪突然变得很低落,就没什么胃口了,她把碗一放,转过身,背对着徐卫国,心里一阵酸涩难当,差一点就落下泪来。
徐卫国只当林小满是气他夹走她碗里的辣子呢,“我不夹了,你转过身来,一碗面才吃了几口就摆这儿,太浪费了。”
“徐卫国,你去过钱江市吗?”林小满是个路痴,地理从没及过格,所以只能问徐卫国。
“钱江市?离江城挺近的,大约在江城一百七十多公里外。你突然提起钱江市做什么?想去?”
第七十三章 关系(一更)
林小满的爸爸林英树,出生于1958年冬月,是在父母上山下乡的地方出生的,那个地方就在钱江市附近,一个叫安定村的地方。
他是1980年离开安定村,随父母回锦官城的。
按照时间推算,这个时候的林英树还正是在钱江市,在一个离江城大业村不到两百公里外的地方生活着。
现在的他,应该刚好21岁,还是个年青的小伙子。
如果回江城,是不是能找机会,路过一下钱江,找一找爸爸,看看他现在过得好不好?
不能补偿现代的爸爸,那就一定要找到这个年代的爸爸,好好的照顾他,让他过得开心一些!
可是,她该用什么样的理由,劝说徐卫国绕这一趟路呢?
“林小满,钱江市有什么你牵挂着的人吗?”
林小满问起钱江市的时候,声音有些发颤,隐隐含着一丝期待,更交杂着几分忐忑。
徐卫国仔细地回想了一下,调查显示,林小满的背景十分简单,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从来没离开过大业村,林小满的爸爸林德有三兄弟,大哥林茂,四哥林强,他行五。
林茂,林强,林德,都定居在大业村。
林德三兄弟住的是祖上传下来的老屋子,一共有六间屋,全是茅草盖的屋顶,黄泥巴夯实垒起来的墙。
三兄弟一人住两间,大人一间,孩子一间,三兄弟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的,妯娌之间表面上看去,倒也算相处和睦。
林德还有两个姐姐,二姐叫林桃,三姐叫林李。
林桃和林李都嫁得不远,姐妹俩嫁的,还是相邻两个村里的男人。
林茂有一女一儿,女儿叫林芳,儿子叫林平。
林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林一,二儿子叫林二。
林德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就是林小满,二女儿叫林小花,儿子叫林超。
林桃嫁的男人叫姚得柱,是给生产队看鱼塘养鱼的,他们生了四个女儿,林春,林夏,林秋,林冬。
林李嫁的男人算是个体面人,是大跃村里记工分的书记员儿钱阿毛,她也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钱娟小时候发高烧没管,烧坏了脑,听说有点傻;儿子钱小明生下来就是个六指。
徐卫国是正营级军官,要结婚,配偶的三代以内的关系背景都得查清楚,所以他对林小满家的关系网,门儿清。
他可不知道,林小满有什么亲戚是在钱江市。
排除了亲戚,那就可能是认识的,关系好的朋友或者同学。
朋友同学的话,那就是年龄相当的年青人,也可能是个男的,也可能是女的。
她本就没上几年学,就那两年里认识的同学,能让她如此记挂的,关系一定非同一般。
徐卫国私心里希望,让林小满如此挂念着的,是个像秦姗姗一样的女人。
“钱江市要是有跟你关系不错的朋友或者同学,到时候迁户口回江城的路上,我可以陪你绕路过去坐一坐。”
徐卫国这话一出口,林小满立马惊喜地瞪大了眼。
她想了半天,也没想到可以绕路过去的借口,要是其他人,林小满闭着眼睛扯个谎都能忽悠过去。
可他是徐卫国啊,徐卫国这人不好糊弄,说错一句,就要被他训半天,特别麻烦。
林小满不敢冒被拆穿的险,所以郁闷了好一会儿。
现在徐卫国竟然主动提出绕路去钱江,你让林小满如何不欣喜若狂。
“我们什么时候回江城去迁户口?”打铁要趁热,林小满得趁徐卫国高兴的时候,把这事做实。
徐卫国说完那句话之后,就专心地低头吃面,林小满越是惊喜,表面得越高兴,他的心里反而越是不喜。
什么朋友和同学,值得林小满这么兴奋?
自从上回进城,徐卫国提了迁户口一事之后,这事儿就交给方前进在跑,徐卫国隔三差五的,还要问下进度,催促一下方前进,记他抓紧把这事儿办了。
可是林小满,就跟忘记了有这么一回事儿似的,提都没再提起过。
现在,为了她那个在钱江市的,不知道男女的同学或者朋友,她十分急切地问他何时可以迁户…
这个人的重要性,比迁户口还要重要了?
徐卫国打定了主意,去的时候,可要仔细看看,那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林小满眼巴巴地看着徐卫国,徐卫国慢条斯理地吃了面,喝了汤,打了饱嗝,又擦干净嘴,洗干净手,脱了外衣…
林小满以为,他一得空,就会回答她的问题,可是直到徐卫国穿着背心,坐到床沿上了,他也丝毫没有开口的打算。
床头的柜子上,放着一两摞书,靠里面那一摞,是林小满的活计。靠外面那一摞,是徐卫国从营部找来的,让林小满好好看看,学习学习,提高提高的书。
徐卫国随手从外面那摞书中抽了一本书出来,摊在腿上,看了起来。
因为他是从中间抽的书,抽了之后就没管,那一摞书就歪七歪八地倒了下来。
林小满屁颠颠地跑过去,一本一本重新码好,又凑到徐卫国跟前,紧挨着他坐下,伸出脑袋,装模作样的看了看徐卫国手里翻开的那一页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为有牺牲多壮志》,讲的是一个革命烈士的故事。
徐卫国翻到的那一页,讲的正好是太原战役中,解放军某部参谋处长晋夫去敌军秘密谈判受降一事,结果不幸泄密,晋夫和敌军长被扣,押解南京,从容就义这一段。
徐卫国的视线,一直定定地看着就义两个字。
林小满看到晋夫死时那一段描写,眼泪就啪啪地掉了下来,生活在21世纪的时候,她很少看这种书,每次学校放教育片儿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在打瞌睡。
小时候,刚戴红领巾那会儿,她还挺爱国,一听红领巾是无数革命烈士的血染成,就哭着不肯戴,让老师把红领巾收回去,还告诉同学们,她们都不戴红领巾,烈士们就不用流血来染红领巾了。
因为这件事,她被同学们笑了好长一段时间,他们说:好多故事都是夸大了的,是为了树立榜样,渲染出来的。
林小满后来,渐渐的就不再相信,她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靠烈士们的鲜血换回来的。
可是这本书,是徐卫国从营部拿回来的,是他平时也会看的一些书,当时的出版观点很正,创作者独具匠心,特别注重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被写入书里的烈士,大多都是真实的.
而且他还告诉过她,他的妈妈,就是死在这样的战争之中…
与他妈妈一样,牺牲的战友,有名字的,无名字的,还有很多很多。
“徐卫国,我明天就开始好好看这些书。那个年代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人们,应该被铭记,应该被所有人都记住。”
第七十四章 换姓(二更)
“嗯,这些书没有你带回来那些书有趣,会枯燥一些,还有的书会晦涩难懂,如果你真的想看,我可以每天念一页给你听。
做为随军家属,你的思想觉悟确实有些低了。”
林小满听了这话,心里又有些不乐意了,犟嘴道:“我哪里觉悟低了?”
徐卫国瞟了林小满一眼,“我下面的兵,从来不敢跟我犟嘴!做为军人,最重要的一条天职就是服从…”
“可我并不是你的兵,我是你的家属而已,也要用军队那一套来做衡量标准?”
“你是我徐卫国的女人,你的一举一动,都和徐卫国是关联的。
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也就是你的事,军队夫妻本就是一体的。
那些不和我睡一起的兵,都觉得我在往死里操练他们,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
同样,站在我身边的你,我对你的要求也会很高。”
呃,徐卫国的意思,是要比操练那些兵还狠的操练她,鞭策她?
“林小满,现在想后悔都晚了。你必须跟上我的步伐。”
林小满总觉得徐卫国说后悔晚了的时候,有点幸灾乐祸的。
“哎,徐卫国,我在想,你是不是把报复换了另一种方式?
原来,你是想身体力行折磨我来着,后来觉得这样不够劲,才又想出精神锤炼这一招?”
徐卫国挑了挑眉毛,视线在林小满身上转了一圈,“我是催你进步而已,要真想折磨你,你这小身板可禁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