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问题”其中一个战士立刻松开了霍华德的肩膀,同时不忘问道,“我们还有不少战士受伤了,能一起送过来吗?”
“克劳尔,你不来帮忙吗?”霍华德朝另一名被俘的军医问道。
“我只为白人提供医疗服务”那名军医傲慢的答道。
卫燃看了眼已经开始做准备的霍华德,立刻点了点头,“留一个人在这守着,然后尽快让受伤的人都过来吧。另外,那个戴眼镜的混球医生不愿意帮忙,把他弄走吧,他刚刚说准备等我们进行手术的时候捣乱呢。”
他这边话音未落,押着克劳尔医生的志愿军战士立刻加大了手上的力道,押着他推出这栋房子。与此同时,那名提议把其他伤员送来的战士也跑了出去,显然是去寻找伤员了。
“看来克劳尔先生要遭受些折磨了”霍华德说话的同时已经准备好了缝合工具。
“放心吧,不管你还是克劳尔先生,都会得到优待的。”卫燃语气肯定的说道,“哪怕你们不愿意提供医疗帮助。”
“但愿如此吧”
霍华德正色说道,“这位先生,现在让我们暂时摒弃各自的身份,专心抢救伤员怎么样?”
“当然”卫燃说话间,也已经凑了上来。
有了霍华德的帮助,夏川很快便被输入了调配好的血浆。紧接着,爱德华也当仁不让的站在了主刀的位置,打开腹腔开始了救治工作。
在他们二人的合作之下,很快,一颗卡宾枪的子弹头被霍华德甩到了一半的托盘里,随后两人又合力完成了肠道的缝合,并且清理了腹腔里的污物,缝合好了肌肉和上皮组织。
等卫燃亲自帮夏川推上一阵青霉素,紧随其后被送进这里的志愿军伤员以及美军伤员,也让卫燃和霍华德没有了闲聊的心思,两人像是较劲一样,各自守着一张手术台开始了救治工作。
他们在这里忙活的同时,完成战斗任务的志愿军战士们也在以最快的速度,用木板的被子封死了这座充当手术室的房子的窗户。
密不透光的窗子里面,卫燃和霍华德以及稍后赶来的两位卫生员一起合力救治着伤员,窗子外面,那些战士们也在以最快的速度打扫着战场。
赶在天亮之前,最后一位伤员也完成了包扎工作,霍华德脱掉手套和手术服,熟门熟路的从靠墙的衣架上取下一件美式风衣穿在身上,由衷的说道,“你是我见过的速度最快的医疗兵,也是我见过的最粗暴的医疗兵。”
“至少都活下来了”
卫燃捡起放在脚边的军号和武器,“不管是你的战友还是我的战友,我们的手术台上没有一个人失去生命不是吗?”
“如果这场战争也没有人失去生命就好了”
霍华德医生感慨的同时,从大衣的衣兜里摸出一盒好彩牌香烟,抽出一支递给了卫燃。
接过香烟,卫燃任由对方帮忙点上,眼睛看着那两位卫生员正指挥着外面进来的战士帮忙收集医疗器械,嘴上漫不经心的说道,“恐怕这要问问你们的总统了,是他挑起的战争。”
“他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就够了”霍华德似乎同样对他们的总统怨念不小,“相比这里死了多少人,或许他正在考虑往这里丢一颗原子弹之后会得到多少好处呢。”
卫燃摇摇头,“如果其他美国人都是你这样的想法,这场仗也打不起来了。”
“是啊,那样我也不用来这个鬼地方了。”霍华德弹飞了手中的烟头,“好了,士兵,随便送我去哪吧。”
卫燃抬手指了指不远处聚拢在一起排着队等待的战俘,“这么近的距离,我猜你应该不会迷路。”
“当然”霍华德医生颇有些兴致勃勃的高举着双手,欢天喜地的独自走向了其他被俘虏的美国士兵。
“这哪来的怪人?”
卫燃暗自嘀咕了一句,举起手中拎着的军号,用袖口擦了擦上面沾染的血迹,琢磨着该去哪找到夏川或者沈班长。
然而,还没等他擦干净军号上的血迹,眼前却再次涌现出了浓烈的白光。当视野恢复正常,周围的景象也从冰天雪地的山村,变成了酒店的房间。
看了看空空如也的双手,卫燃疲惫的摇摇头,他此时甚至还能隐隐感受到周身透进骨头里的寒意,能感受到脚底板因为穿着并不算合脚的靴子长途奔袭导致的疼痛。
但在那束白光亮起前后的瞬间,却已经是相隔了六十多年的两个世界。
“也不知道那些人怎么样了...”
卫燃叹了口气,脑海里像是走马灯一般,闪过了最初认识的汽车驾驶员刘一脚,闪过了侦察兵赵胜利和卫生员陈启,紧跟着又想起了全程其实没多少交流的司号员夏川以及班长沈沉,当然,还有那位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名字的排长,和那个看起来格格不入的美国医生。
就在他走神的时候,那金属羽毛笔也再次悬浮在了纸页上,只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这支笔却并没有写下他以为会出现的“第四幕”。
反而挪到第一幕那些任务要求的位置,用黑色的字迹写下了有关汽车驾驶员刘一脚的后续故事:
汽车兵刘一脚/刘海福,参战期间,共计三等功一次,曾获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朝)、志愿军出征纪念章及模范标兵等称号。
1953年3月,驾驶卡车执行弹药运输任务期间,遭敌军飞机扫射牺牲,尸骨安葬于(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在卫燃的注视下,金属羽毛笔微微下移,在第二幕那些字句的下面继续写道:
卫生员陈启,作战期间,曾获二级战士荣誉勋章(朝)、和平万岁纪念章、中朝友谊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7年回国后退役,返回故乡廊市,务农期间兼任乡镇卫生员,育有一子一女。
侦察兵赵胜利,作战期间及战后,共记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累计获二级国旗勋章(朝)、战士荣誉勋章(朝)、和平万岁纪念章、中朝友谊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8年回国后转业返回故乡苹泉,曾任乡镇电工、电报员、民兵连长、村支书等职。
侦察班班长林月华,1953年金城战役期间,率侦察班坚守无名高地八昼夜后牺牲,追授一等功、“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尸骨安葬于丹冬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司务长兼炊事班班长孙延年,1953年金城战役期间,坚守无名高地遭炮击牺牲,追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尸骨安葬于丹冬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侦察兵李大力,1952年夏,执行侦查任务期间,因掩护战友转移牺牲,尸骨遭美军焚毁,衣冠冢安葬于丹冬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侦察兵高强,1952年夏,执行侦查任务期间,因掩护战友转移牺牲,尸骨遭美军焚毁,衣冠冢安葬于丹冬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追着笔尖流露出的字迹看到这里,卫燃已经下意识的攥紧拳头咬紧了牙关,一双尚且带着寒意的眼睛也瞪的通红。
但那金属羽毛笔却并没有任何停顿,稍稍移动之后,在第三幕的字句下继续写道:
突击班班长沈沉,1953年五月,执行任务期间遇联合国军轰炸机轰炸牺牲,追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尸骨安葬于(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突击连司号员夏川,1951年11月,执行任务期间负伤,返回安东疗养,次年三月,二次赴朝作战,1952年9月再次负伤。
作战期间及战后,共记三等功两次,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累计获战士荣誉勋章(朝)、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朝)、和平万岁纪念章、中朝友谊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4年回国后退役返回故乡旅大,曾任县小学音乐老师、街道文化馆馆长,档案馆管理员等职。
写到这里,那金属羽毛笔另起一行之后,又对应着每个名字,各自写出了一串详细的地址。那些地址里,有的直指某座烈士陵园,有的精确到了村镇,也有的则详细到了门牌号。
“怎么....怎么才活下来...这么几个...”
卫燃呆滞的看着几乎写满了字的纸页,任由那金属羽毛笔再次另起一行之后,流畅的写出了那段铿锵有力,又让他刻骨难忘的歌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第600章 去看看他们(为月落雪渊霜凝凇加更)
就在卫燃呢喃着那些歌词的时候,这金属本子也悄然翻了一页,紧接着,前面那张纸页的背面,也先后出现了三个红色漩涡。
在卫燃的注视下,那金属羽毛笔在第一个红色漩涡下写出了四个让卫燃眼角几乎翻出泪花的字迹——“帮叔照亮!”
片刻后,那金属羽毛笔又移动到了第二个红色漩涡下面,刷刷刷的写道,“你这同志,思想觉悟咋就这么低呢?”
依旧停顿了几秒,那金属羽毛笔也移动到了最后一个红色漩涡的下面写道,“冲锋号!吹响冲锋号!”
“啪嗒”一声轻响,完成工作的金属羽毛笔砸落在了淡黄色的纸页上。
“啪嗒”
又是一声轻响,一滴眼泪顺着卫燃的眼角滑落,同样砸在了纸页上。
与此同时,在这金属本子的下一页上,也出现了一组蓝色的倒计时——239:59:59
十天?
卫燃擦了擦眼角,并没有过于纠结那组不断跳动的倒计时,更没有取出那三个漩涡里的东西。反而收了金属本子,起身走到洗手间洗了洗脸,顺便也将当初放在洗手间里的那支微声手枪收进了食盒。
重新爬回床上,卫燃在订了一张第二天一早飞回国内的机票之后,又取出了金属本子里的古琴瑶光,一遍遍的弹奏着《广陵散》。
但不知为什么,这首曲子像是失去了往日里的效果似的,直到酒店的服务员敲门提醒已经吵到了隔壁的住客,他的心里依旧像是窝了一团火一样憋的难受。
那些曾经短暂相识的朋友,又或者说是战友,他们都在那场战争里获得了荣誉,但卫燃却更想他们能像卫生员陈启、侦察兵赵胜利以及司号员夏川那样,都能全须全尾的回家去过他们的日子。
但他更知道,哪怕有的选择,哪怕能再选一次,那些人恐怕依旧会义无反顾的奔赴战场。只为了能像当初赵胜利说的那样——能让百十年后的子孙后代挺直了脊梁骨享受和平!
整夜的辗转反侧过后,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卫燃也再一次取出了金属本子,将那三个红色漩涡里的东西一一取了出来。
第一个漩涡里,是一支并不算大,用料却格外扎实的铜皮手电筒,虽然上面的铭文和商标都已经换成了沙漏标记,但卫燃依旧可以分辨出来,那是曾经美军大量装备,并在二战末期基本上就已经淘汰的永备牌手电筒。
但在那场出国征战的战场上,这样已经被淘汰手电筒,却依旧在志愿军的手中发挥着作用。当卫燃推动手电筒的开关,明亮泛黄的光束也打在了厚实的窗帘上,也让他忍不住想起了那个明明和自己年龄差不多,辈分却要大自己一辈的汽车驾驶员刘一脚。
想起了他们二人在雨夜里修理卡车时的闲聊,想起了对方语气平淡的解释着他那绰号的来历。
关掉手电筒的开关,卫燃将其重新放进了红色漩涡,转而从第二漩涡里抽出了一支华夏生产的50式工兵铲,
这把刷着绿色和黄色油漆的铲子上,本就不多的生产信息同样被金属本子替换成了沙漏标志。
但卫燃记得清楚,当初他曾用这把铲子在坦克下面挖过狙击掩体,曾经用它挖过无烟灶,更用它埋过地雷。
依旧将其放回红色漩涡,卫燃取出了最后一个漩涡里的东西。但在看到那支军号的时候,他却忍不住抖了抖,这支军号罕见的并没有被金属本子进行过的翻新,其上尚且残存着一些磕碰导致的坑洼,甚至就连缠在上面用来伪装的白布条上,都残存着暗红色的血迹!
将其送回漩涡,卫燃不死心的往前翻了一页,那张被金属羽毛笔绘制出的帽徽图片依旧没有变成照片,它的旁边,也依旧没有出现用来盛放底片的纸袋。
暗叹了口气,卫燃收了金属本子,拎上本就没有打开的行李,退房离开酒店直奔机场。
趁着金属本子新一页的倒计时归零之前,他已经忍不住要赶回去看看了。至于穗穗那边的情况,他却并不担心,反正那两个卡坚卡都不是傻子,穗穗也是个小算盘打的噼里啪啦直冒火星子的,她们三个肯定能很快的统一战线。
经历了一次次的中转,卫燃搭乘的航班也再一次降落在了首都机场。
拨通了陈广陵的电话,后者表示早已经在接机口等着了。
见状,卫燃也就不再多想,以最快的速度取了行李,近乎小跑着汇合了对方。
“车已经帮你准备好了”
刚一见面,陈广陵便将一串车钥匙递给了卫燃,“另外你托我买的烟酒我也买到了,都在车里呢。卫燃,你是不是遇到麻烦了?我这多少也认识点人,要不...”
“陈老师误会了,不是什么麻烦。”
卫燃随着对方一边往停车场走一边说道,“有几个长辈要去拜访一下,比较急,我这才劳驾您帮忙的。”
“嗨!什么劳驾不劳驾的”陈广陵松了口气,“你要是遇见麻烦了就和我说,可千万千万别和我见外。”
“我要是见外就不给你打电话了”卫燃笑了笑,将话题转移到了已经去外省求学的陈洛象身上。
两个年龄差着二三十岁的忘年交一路闲聊,负责开车的卫燃在将陈广陵送回了家之后没敢过多耽搁,立刻驾驶着这辆借来的商务车,在导航的帮助下开往了正南方向。
得益于国内的路况,当天下午一点不到,卫燃便将车子开进了廊市下属一个几乎紧挨着首都的小县城。
稍作休整,卫燃给车子加满了燃油之后,继续往南,开进了一个被农田包裹的村子。
时值八月,炙热的温度让沿途行道树上的知了像是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叫的欢实,但同样因为这炙热的温度,这个宁静的小村子里却几乎看不到什么人。
而金属本子上提供的地址虽然精确到了门牌号码,但这北方农村愿意把号码钉在门口的也着实不多——因为根本就没必要。
迫不得已,卫燃在一个看起来像是乡村小卖部的门前踩下了刹车,从太阳伞下的冰柜里捡了一瓶矿泉水和一颗冰棍,趁着付钱的功夫朝那昏昏欲睡的老板问道,“大叔,我打听个人。”
“找谁?”那小卖部老板睡眼惺忪的用带着一点点口音的普通话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