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唐山海行_分节阅读_第363节
小说作者:圏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55 MB   上传时间:2025-11-26 10:31:25

  总之宇宙、时空,在他身上似乎产生了奇妙的扭曲,令人不辨真假、不知虚实。

  姑且称他为老僧吧,只见这老僧闭着双目,正在抚弄一把黑色的古琴,奇怪的是他的手指明明拨在琴弦之上,甚至能看到琴弦的弹动,众人却皆生出老僧在装装样子,并未真正奏响琴音之感,老僧所奏很难被称之为琴曲,似乎在等待每一次蛙鸣、每一次风吟,再以琴音模拟,而这琴音又与自然之声太过合拍,以至于人产生了此时此刻世间万物正随着老僧琴音的指引发声的错觉。

  众人心中好奇,不知不觉走得很近了,老僧却毫无反应,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江朔低头看那把古琴,这是一把仲尼式古琴,此琴首尾皆方,琴颈收一圆弧,线条简洁而流畅,琴体髹黑漆,漆面无泽却又有润泽之感,显然十分古旧。

  古时传下来的名琴由于年深日久,漆面会自然产生各种细微的裂纹,称之为“断纹”,这种断纹并非有意为之,纯因巧合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纹理,著名的有“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冰裂断”等等,这些断纹也成了识别名琴的标志。

  再看此琴断纹。纹理粗细有致,连绵断续,断纹内隐隐透出幽绿之色,仿若青缠于古木之上,江朔心中一动,脱口而出道:“这是绿绮琴?”

  老僧对江朔的话语仍是不闻不问,众人却似松了一口气,先前的氛围无人敢先开口,既然有人开口说第一句话,余人便活泛起来了。

  浑惟明道:“我倒不知,少主居然还懂得琴道?”

  江朔摇头道:“我不懂琴,只知道一把名琴的样子,今观此琴,似乎就是那‘绿绮琴’。”

  罗罗笑道:“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普天之下名琴、古琴没有一百,也有八十,江兄弟你只知道一把的样子就遇到了这一把?”

  崔圆出身清河崔氏青州房,是世家子弟,对于琴道也颇知一二,道:“绿绮琴,相传是司马相如之琴,书上说此琴通体呈黑色,却有青色伏焉,断纹若藤蔓,因名绿绮。观此琴外观,确有几分相似。”

  柳汲道:“老夫不懂琴道,但知髹漆之道,看着漆面,似乎确是汉时的工艺。”

  他忽然想起了什么,道:“据说绿绮琴内有铭文‘桐梓合精’,指明此琴用桐、梓二木的精华拼合制成,若能找到此铭,则是绿绮无疑了。”

  众人闻言低头细观,罗罗都快贴到老僧的指边了,仍然不见铭文,崔圆道:“铭文一般在琴底,如何能看见?”

  罗罗见那琴并非置于案上,而是贴着摆在地上,除非能变成蚂蚁爬到琴下,否则绝无可能见到铭文,不禁丧气,又问江朔:“江兄弟,你又是怎么判断此琴就是绿绮的呢?”

  江朔笑道:“我是从一首诗中听来的。”

  他记性甚好,信口吟来:“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罗罗道:“呀……又是蜀僧,又是峨眉峰,看来真是绿绮也没一定呢!”

  就在此时,忽听“铮”的一声,这是七人第一次听到琴音从自然之中清晰地显露出来,江朔道:“外观像只是其一,主要是太白先生给我说过的故事与眼前的场景十分相似。”

  原来这首诗也是李白所写,众人听了都不禁“哦”了一声,那琴音又一次显露出来,仿佛也跟着“哦”了一声。

  江朔对那老僧一拜,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位高僧便是太白先生诗中所写的蜀中名僧广濬大师。”

  这时琴音一个接一个地蹦了出来,逐渐流畅而成一曲,仿佛汇流在一起的两条河,忽然再次分开,一河水清一河水浊,泾渭分明,让人完全无法想象这两条河原来是一条河。

  众人肃立不敢发声,不消片刻琴音又稀,终至绝响,但这次却是老僧自己停止了拨弦。

  他缓缓睁开眼睛,对于身边围满了人似乎并不惊讶,对江朔道:“小友看着还很年轻,竟与太白相交甚厚么?”

  罗罗压不住心中好奇,抢在前面问道:“大和尚,你真是广濬么?”

  老僧不以为忤,笑道:“不错,老衲正是这首《听蜀僧濬弹琴》中所提到的蜀僧广濬,不过彼时我可不在此间寺中,而是在宣州灵源寺。”

  众人听到此处,均为如此巧合而感叹不已。

  浑惟明道:“大和尚修炼的是什么神功?竟让人生出若有似无的飘渺临虚之感。”

  广濬和尚笑道:“老衲哪会什么神功,此乃琴道,亦是我禅修之道。”

  江朔道:“是了,当年读太白先生此诗,我只道是琴音有荡涤人心之效,不觉日暮云云不过是比喻,没想到竟是实写。”

  广濬道:“小友还没告诉我你和太白是如何认识的?此诗并不流传于世,你又是从何处得知?”

  江朔叉手道:“我姓江名朔,表字溯之,本是太白先生的书僮,他天宝前所写的诗歌,我均记得。”说着他伸手入怀去掏那随身卷子,却什么都没摸到,江朔这才想起,他的行李都在老马身上驮着,随身卷子、长短经、八寸镜都在行李包袱中,自己居然隔了这么久才想起来,不禁深深自责。

  广濬却不知道江朔的心理活动,奇道:“阿弥陀佛,世上竟有此等巧事?”又笑道:“不过么,当年我可还没有此等悟道,因此说太白之诗仍是夸张。他在另一首诗中说我曲中禅意,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现在看来或许不错,当时而言也是谬赞。”

  江朔隐隐觉得广濬先前操琴之术,似乎与内力修为似乎也不无关联,广濬不弹琴之后已能感觉到他的炁,虽也有些内功修为,却也远称不上高手,看他的模样也不过是寻常老僧,何以先前听琴时会产生如此玄妙的感觉?江朔忍不住好奇地问道:“大和尚,如此说来么,你是到了此间才悟道的?”

  广濬道:“老衲以琴参禅不敢言悟道,不过在普贤寺中这些年,确实精进不少。”

  他见众人都眼巴巴地看着等他细讲,微笑道:“我在宣州时苦闷于琴技禅修皆停滞不前,知是因世间五色令人心盲,决定回峨眉山清净处闭关修习,着普贤寺香火早己断绝,却山水灵秀,正适合我独自修习,便独居于此,每日焚香抚琴,苦练不辍。”

  江朔听了此言,转头四下张望,却不见香炉,广濬笑道:“不用找了,香炉早叫我扔了。”

  见众人面露不解,广濬却没有解释为何扔了香炉,继续说道:“我每日操琴之际,周围树林里的山雀、毗卢殿前池塘里的青蛙,都停止了鸣叫,直到琴停后才恢复如常,我初时还颇为自得呢。”

  众人听他竟能令鸟、蛙停止聒噪,实是匪夷所思,但广濬却丝毫没有自得的神气,而是继续说道:“直到有一日,我忽然惊觉,鸟、蛙禁声,不是因为我琴技高超,而是此间万物皆遵循天道,我的琴音是唯一违和之处,因此我操琴之际,万音皆止并非源自欣赏,而是因为不理解。”

  江朔想到了赵蕤教他的兽语、鸟语之法,似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禁轻轻点头。

  广濬道:“自此之后,我便学着以琴音融入自然,初时,将琴音一个个嵌入鸟、兽、风、水的声音中十分困难,更难以成调,苦练几个月后,我才惊觉,自己仍是执念太深,竟然妄想以一把木头做的蠢物,模拟自然万物,这可不是太狂妄了么?”

第701章 息风止痉

  广濬絮絮叨叨说他的琴道,众人都听得懵懵懂懂,只有江朔曾听独孤问和众梨园弟子在习习山庄论过律吕之道,知道乐之道与武功有颇多相似之处,一路关锁重重,要想登峰造极亦是极艰难的。

  广濬继续说道:“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便不再弹奏,而是侧耳倾听,感受自然之中所含的自然之法,只有完全有把握的时候才会弹拨一弦,刚开始是一日里也弹不了几下,还不是急了就是慢了,数月之后终于能弹对几个音了。”

  江朔道:“我方才看大和尚手指不断弹拨,音律不断,所弹皆准,却不知道用了多少个春秋了。”

  广濬笑道:“我这琴技得来却不是循序渐进,而可说是一蹴而就的。我每日里心无旁碍,只管与自然相唱和,对亦不喜错亦不忧,忽有一日,竟觉体内有风流动,与自然相通,内外如一,从此以后所奏之曲,与万物如一,再无违和之处。”

  江朔心念一动,广濬所说“体内有风流动”,莫不是“炁”?忍不住问道:“大和尚,你琴技成就之际,可还有别的变化?”

  广濬道:“此后我似乎人也变得身轻体健,跳峡过涧如履平地,走数十里山路亦不觉乏累……”

  江朔心中暗暗吃惊,广濬这是不知不觉之中体悟了一门内功修习的法子,这门心法除了能匿踪藏炁,更能固本强体,只是他自己尚不知晓罢了。

  又一想,北溟子也好,广濬也好,他们自创的修炼法门,无不是道法自然而来,恐怕几千年前,最早体悟到内功修炼之道的武学第一人,也是这样从自然变化中得来的灵感。

  江朔这才完全理解了《玉诀》所载“炁自先天,炁体源流,从心自然”一句所揭示的武学最本源的道理。

  江朔悟得此道,忽觉体内之炁感应自生,如罅中涌泉,汇流成溪,又聚为江,终归大海,炁之所生似乎无穷无尽。

  他忙坐下,闭目运功起来,罗罗刚想问他做什么,浑惟明却懂得此中关窍,忙一把将她拉到一边。

  广濬见江朔忽然坐下,也觉奇怪,但忽觉身边的炁起了变化,他虽不懂武功,却懂得炁体源流。当即信手一拨,弹出一音,此音正合江朔内力运行之经脉。

  十二律吕亦源自自然,上应二十四节气,下应人体阴阳十二经脉,江朔每行一经脉,广濬便变一调,与之相和。江朔一个大周天行下来,广濬便完成了一组二十四调的曲子。

  只是这曲子藏乎自然之中,众人皆不可闻,只有江朔听得真切。

  他但觉广濬以琴音为自己作向导,上天入地,穷尽其妙,便如蒸海为云,兴而作雨,落地成洼,最后渗入地底,汪洋自恣的内力潜入四肢百骸之中,不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

  江朔功行圆满,长吁一口气,奇怪的是他心中竟无涟漪,似乎只是忽然明白了一个天下最简单,最明了的问题,并不足喜。

  广濬笑道:“这位江小友竟有如此天赋,贫僧苦参十五年,小友却一朝悟道,看来惠能祖师所言非虚,禅宗法门是顿非渐。”

  江朔起身叉手道:“全赖大和尚点拨,如非琴音导引,我纵明其理,亦不得其门而入。”

  广濬穷尽一生所悟之理,江朔一时三刻就全盘领会,若换做普通人,怕是要愤愤不平,或怪老天不公,或怨江朔偷师,他却没有这种凡俗心思。

  自悟道以来,广濬虽从来不觉得孤独,却也略感遗憾于无人能体悟到他的所思所感,今日江朔竟能与他相和,虽然江朔未发一声,未吟一音,但分明是再相和!

  江朔和广濬互生知音之感,互相揽住对方的双臂,一齐纵声长笑起来。

  大殿中其他人则是面面相觑,不知道他们说些什么,纵是浑惟明,也达不到二人此刻的境界,自然无法理解他们此刻的喜悦。

  孙仲终于忍不住问道:“高僧,可有人托付你什么事么?”

  广濬奇道:“何人?托付何事?”

  孙仲和崔圆闻言都是一惊,对视一眼,崔圆换了一种问法,道:“寺中只有高僧一个人住,还是有人挂单?”

  广濬笑道:“普贤寺废弛已久,既无香火又无供奉,何来僧人挂单?”

  孙仲和崔圆大感失望之际,却听广濬道:“原本十几年来都是我一人在寺中……”

  孙仲忙问道:“现下呢?”

  广濬接口道:“现下却又多了一个活死人。”

  罗罗一个机灵,道:“哪儿有死人,死人怎能又是活的?难道是行尸?”

  广濬笑道:“活死人只是譬喻,他虽然活着却似死了一般,你们在大殿中站了这半日,不是也没注意到他么?”

  众人闻言皆惊,各自转头四下张望,却见大殿一角地上箕坐着一人,此人身子斜倚着墙柱,首如飞蓬,散乱的头发又枯又硬,他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整张脸都埋在阴影之中,身上的衣衫破旧邋遢,已辨不出原来的色泽质地。

  此人虽在房内最暗的一隅,却也没有刻意的藏匿,众人进殿之际居然没有察觉他的存在,究其原因,一则广濬操琴实在太过神异,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二则确如广濬所言,此人身上果然没有一丝活人的气息,广濬操琴时能将炁藏于自然之中,却也并不是没有炁,此人的身上却了无生气,就是此刻众人其实也不能确定此人是死是活。

  罗罗虽已不小了,不怕活人却怕鬼神,半边身子躲在柳汲身后,问道:“大和尚,你确定这人还是活死人么?莫不是你多日没看他,已经成了真死人了吧?”

  江朔却知此人确实是活人,江朔内力深湛,更悟彻了炁体源流之妙,此前不过是没注意到那人,此刻见到,自然能察觉他的呼吸之声,甚至看到他胸口的微微起伏,此人给人“死人”之感,并非无炁,而是全无求生的意志,让人有行尸走肉之感。

  巧珠却快步上前,捧起那人的脸,只端详了片刻,便大哭道:“阿爷!是你!你果然没有死!”

  除了崔、孙二人,余人皆是一惊,这活死人居然是巧珠的阿爷,小李将军李贞元?

  江朔问广濬道:“大和尚,此人真的是李贞元李将军?”

  广濬却茫然地摇摇头道:“什么李贞元?什么李将军?”

  他虽是蜀人,又回到峨眉山住了十几年,但他只一心追索琴道和禅理,于世俗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别说李贞元,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宓,他也是同样不知。

  浑惟明好笑道:“高僧你完全不认得此人?是谁把他送来此处的?你都不问一声他名姓的么?”

  广濬反问道:“我为何要问他的姓名?又不是我请他来,他来也不是为了我,我二人既然毫无关系,我又何必知道他,他又何必告诉我?”

  广濬是禅宗高僧,说话常用偈语,颇具深意却也晦涩难懂,浑惟明只好苦笑着摇摇头。

  那边巧珠已经抱住了李贞元,又哭又笑,在她丰沛感情的衬托下,形容枯槁,毫无反应的李贞元更像“活死人”了,巧珠见他没反应,抓着他的肩膀轻轻晃动,泣道:“阿爷,是我,我是巧珠啊,你不认得巧珠了吗?”

  李贞元却突然抽搐起来,紧接着竟然口吐白沫,双眼翻白发起癫来。

  巧珠大惊道:“阿爷,你怎么了?”

  崔圆、孙仲也吓了一跳,上前查看,却也不得要领,罗罗上前拨开三人道:“李将军这是肝气郁结,才不认得人了,方才被巧珠一摇,肝风内动引起的惊痫,没事儿,看我来治!”

  三人还不知这个说话大大咧咧的女子居然是个医师,还来不及问她药方,却见罗罗手腕一抖,袖中飞出一团黑色的事物,那黑物落在李贞元裸露的胸膛上时,三人才发现竟是一只黑色的蝎子!

  孙仲立眉道:“你做什么?”伸手就要去捉那蝎子,却被罗罗一把抓住,孙仲没想到这南蛮女子手上劲力如此之大,被她抓住腕子居然如被铁钳钳住一般,丝毫动弹不得。他急喊道:“你松手!”又叫道:“巧珠,快救你阿爷!”

  巧珠却也已经被罗罗拉到了一边,至于崔圆,他是文官,根本不敢上去捉那黑铁似的毒虫。

  只见那蝎子顺着李贞元的胸膛向左胁下爬去,李贞元居然浑若未睹,一动不动,黑蝎忽然抬起尾针,在李贞元侧肋之上狠狠刺了一下,李贞元“啊”的一声,竟然叫了出来。

  罗罗见状,松手放开了孙仲和巧珠二人的手腕,笑道:“成了!我这黑蝎有息风止痉之能,不是瞎说的吧?”他怕孙仲还要捉她的蝎子,连忙从袖中取出一个小竹管,将黑蝎重新装入,纳回袖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23页  当前第3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3/42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唐山海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