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唐山海行_分节阅读_第241节
小说作者:圏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55 MB   上传时间:2025-11-26 10:31:25

第480章 具装骑兵

  江朔道:“听说高句丽人都十分骁勇善战,今日见高兵曹的身手,果然不俗。”

  高秀岩本就吃软不吃硬,他见江朔对他客气,也恭敬地叉手道:“小兄弟过奖了,你才是真的身手不俗,后生可畏。”

  张守瑜也上前叉手道:“还没请教小兄弟的名号,两位小小年纪就功夫如此了得,守瑜佩服得紧。”

  他这一句话将江朔和独孤湘都夸奖了一番,显然比高秀岩更会说话。

  江朔忙回礼道:“我名江朔,表字溯之,这位湘儿妹子,复姓是独孤。”

  张守瑜、高秀岩二人对江朔都只道了一声“久仰”,但对独孤湘都另眼相看,张守瑜问道:“是陇右独孤家么?小娘子和独孤明如何称呼?”

  二人久在陇西军中,消息闭塞,对于江朔这样震动中原武林的人物,竟然全不知晓,对陇右大族独孤家却只知甚详,张守瑜所说独孤明正是现在独孤家的族长。

  独孤湘笑道:“独孤明是我大伯,我爷爷是‘追云逐月’独孤问。”

  二人相顾失色,惊呼道:“失敬失敬,原来是独孤大侠的后辈,难怪功夫如此了得。”

  他们方才的“久仰”是假久仰,现在的“失敬”却是真失敬,好在江朔并不小器,对此丝毫不以为意,道:“张大哥,我们先前在道上跑马,你为何突然追逐我们?”

  张守瑜道:“嘿……我还没问你,溯之兄弟,我虽不知你的师承,但看你的功夫路数也是中原武林正宗,却和这西海党项羌人一起直奔吐蕃领地,却是为何?”

  江朔这才明白他们方才这样从唐军驻地直穿过去,在唐军眼中甚是无礼,张守瑜道:“我只道是贼人挑衅,又见小兄弟你们的坐骑十分神骏,这才动了夺马的心思。”

  江朔歉然道:“我们急于赶路,却忘了这一节。”

  高秀岩问道:“溯之兄弟,你们这么着急赶路去吐蕃做什么呢?虽然两军现在还未全面开战,但每日小仗不断,溯之你虽然功夫卓绝,但乱军起时,也是凶险万分。”

  张守瑜道:“是啊,听说吐蕃集结了数十万大军,若真攻下来,难免玉石俱焚啊。”

  江朔不禁想起当年在范阳笼火城和松漠遇两次陷入军阵时的情景,那才不过是千人的规模,已经有深深的无力之感了,如今这吐蕃居然有数十万大军,不禁感到心中一沉。

  高秀岩啐了一口,道:“我呸……石堡城才多大的地方?高原苦寒,道路更是难行,十万大军……军需补给如何接续得上?我看多半是吹嘘的。”

  这时拓跋乞梅凑上来道:“二位千万不要小看吐蕃,驻军不说几十万,十几万怕是有的,我听说石堡城中的主官马祥仲巴杰智谋甚广,更兼残忍好杀,守城大将铁刃悉诺罗更有金刚不坏之身,可都不好对付。”

  江朔心道:原来古辛上师这两位弟子在吐蕃军中居然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原以为吐蕃人中都是古辛上师师徒这样的高手,若真如此唐军危矣,如今知道在吐蕃,他们也是拔尖的人物,反倒心中稍定。

  独孤湘却道:“原来那黑铁塔是石堡城的守将啊?二位不用担心,这两人可都是朔哥的手下败将,马国舅武功只是稀松平常,就是诡计多了点,黑铁塔虽然有横练金钟罩的功夫,但却憨傻得很。”

  张守瑜和高秀岩互相对望了一眼,心道这独孤家的小女子好大的口气。

  江朔忙拦住独孤湘道:“湘儿,你这可说得有点过分了,马国舅的功夫可不弱,至于铁刃将军,我只将他逼退罢了,若再度交手,却也没有十足胜他的把握。”

  张、高二人听江朔话里的意思,竟然不否认独孤湘说他曾分别战胜马、铁二人,心中不禁又惊又疑,不免又对视了一眼。

  正在说话间,忽听号角声此起彼伏,张、高二人都微微变色,齐声道:“来了。”

  独孤湘好奇道:“什么来了?”

  拓跋乞梅却知道是怎么回事,也道:“是吐蕃骑兵!”

  张守瑜见众军士还围在四周,道:“还愣着干嘛?快回阵位!”

  高秀岩也重新提槊上马,道:“小兄弟,这里危险,你们随我走。”

  江朔本待说要随着张守瑜一起守在这里,但拓跋乞梅已经上马,独孤湘也扯了一下他的衣袖,示意他听高秀岩的安排。

  江朔只得和独孤湘一同上马,随着高秀岩向北行去。

  离开大路约莫一里就进了山,转过一道山梁,见是一块小小的平地,藏了几十名骑士,这些骑士都是轻装骑士,马未披甲,人则仅穿一件两当铠。

  众骑兵的武器都是长杆马槊,只是他们此刻都竖起马槊扛在肩上。

  朔湘二人随着高秀岩登上山梁,放眼望去,只见远处烟尘滚滚,大路两侧唐军则是一片混乱,这支唐军前出临蕃城数里驻扎,包括张守瑜这支人马在内,约莫有两百多人,只是分散成十几组,多则数十人,少则十数人,散聚在一起。

  唐军看来组织混乱,此处又是一片荒野,唐军完全无险可守,暴露在骑兵的冲击之下,形势看来十分危急。

  高秀岩看了半天天边的烟尘,鼻子里“哼”了一声,道:“至少五百人,看来这次吐蕃人来了不少。”

  江朔见那些唐军邋里邋遢、军容不整,非但衣甲兵刃看来破旧不堪,而且精神涣散,仿佛一冲就要跨,不禁又大大担心起来。

  这时东边旭日东升破云而出,将西面吐蕃军来的方向照得颇为明亮,烟尘中一片银闪闪的,吐蕃骑兵的人影从中显露出来,他们的马虽然不甚高大,但都是具装——人马皆披甲,

  与唐军的散乱不同的是吐蕃骑兵排列得甚是齐整,组成密集队形冲击,看来十分骇人。

  江朔和拓跋乞梅都心道不妙,只有孤湘心直口快说了出来:“高兵曹,我看下面的步兵要坏,他们看来如此懒散,如何抵挡着得住吐蕃骑士的出击?”

  高秀岩正手搭凉棚,聚目光向下张望,没有说话。

  江朔忍不住劝道:“高兵曹,时不我待,只要你一声令下,我随你下山去解救步军弟兄们!”

  高秀岩向江朔投来感激的一瞥,便没有下文了,他双目仍然紧盯着远处排列整齐的吐蕃骑兵,却并没有要出动的意思。

  这时山下的唐军愈发的混乱了,他们纷纷踢翻炉灶,推倒帐篷,看来赶不及在吐蕃骑兵到来之前排列好队形了。

  江朔见高秀岩对山下即将发生的单方面屠杀,居然毫无施以援手的意思,心中不禁有些恼了,他手握七星宝剑,就想要跃下山梁,折返步军军阵之中,能救的一人是一人。

  独孤湘却一把拉住他的臂膀道:“朔哥别急,我看高兵曹自有应对之策。”

  江朔急道:“湘儿,我不担心高兵曹,但山下的唐军步卒只怕是被当做了诱饵……”

  独孤湘道:“朔哥,你仔细看,山下步卒排列得像什么?”

  这是一片群山峡谷中难得一见的平原,江朔先前见唐军杂乱地散布在平原上,只觉得他们军纪涣散,此刻经独孤湘提点,才又仔细众人军卒的排列,这一下立刻看出了端倪。

  江朔道:“是紫薇垣!左八右七,共是一十五个小队,虽然看来混乱,但这些步卒占好星位后,其实一直都在按星图行动。

  说话间吐蕃具装骑兵已然轰然撞上了唐军散乱的阵中,却见吐蕃骑兵竟然如海潮撞上了礁石,又如手指划过流沙,全数从这十五星宫的两边滑了过去。

  原来大唐军卒先主动示弱,吐蕃人排山倒海一般地攻来时,却突然拉起藏在地下的路砦挡在吐蕃骑兵面前,路砦以粗木制成,一头削得极其尖锐,另一头却埋于土中,骑兵撞上鹿柴,立刻有人被木头尖锐的一头刺了个对穿……

  又见有骑兵忽然沉入地下,原来是唐军事先在地上挖了陷阱,再盖上薄木板,撒上浮土,具装骑兵踩断木板,立刻跌入坑中,坑底有削尖的木头,跌进去不死也得重伤。

  因此吐蕃骑兵看似齐刷刷地穿过唐军阵地,实则在路砦上和陷坑中留下数十具尸体,山谷中哀嚎声一片,看来损失颇为惨重。

  吐蕃骑兵大怒,分头去围唐军步卒,吐蕃骑兵有五百,而唐军不过两百人不到,但唐军军阵之间离得甚远,依托壕沟路砦抵御,吐蕃骑兵不自觉地分散开来,亦无法往复冲锋,只能靠近劈砍,这下骑兵速度的优势就被化于无形了。

  但吐蕃骑兵都是具装骑兵,身穿鏁子甲、头戴兜鍪、防护颇为严密,就连马的身上、头上都披了身甲、面甲。与唐军步卒作战仍然极具优势。

  这时候牛角号又起,高秀岩顿时来了精神,道:“轮到我们出战咯!”

  说着催动胯下白蹄乌,扛着马槊绕过山梁,众骑士紧随其后,一齐向河谷冲去。

  江朔道:“高兵曹,我和你一齐去!”

  高秀岩马上点头道:“江兄弟跟紧了!”

  这时马队已经驰出了山梁,却见此处山势如皴似皱,又有数支骑兵小队从藏身处冲了出来,奇怪的是这些唐军骑兵并不冲向那些吐蕃具装骑兵,而是绕过主战场向吐蕃骑兵的来路冲去。

  江朔心中正自不解,忽然听到弓弦声响,吐蕃弓箭手居然对着主战场射箭,此刻战场上吐蕃骑兵和大唐步卒交织在一起,哪里分得清敌我?这时射箭岂不是同归于尽的战法?

  很快江朔发现不对,原来吐蕃人马皆披鏁子甲,就算弓矢射在鏁子甲上,也无法刺透,而唐军没披重甲,一旦中箭非死即伤,吐蕃长弓手这样射箭,看似是“玉石俱焚”的战法,其实是专门针对唐军的计策。

  而此刻江朔也知道,唐军骑兵冲向吐蕃军队尾是何用意了。

  果然冲出三百步,晨雾中露出了黑压压的人头,那是一队哟莫两百人的吐蕃弓箭手,弓手们此刻完全暴露在唐军骑兵的冲击路线上,没有可供迟滞的工事,没有路砦、没有陷阱……

  高秀英边跑边喊道:“马槊下肩……夹持……挺击……进攻!进攻!!进攻!!!”

第481章 巧阵歼敌

  唐军轻骑互相靠的极近,丈八长的马槊排成一列,如墙而进。

  江朔手中没有如此长柄的武器,龙骧马的步点也无法和其他军马保持一致,若强行插在军阵之中,反而要打乱唐军的节奏,黄马颇通人性,居然自己放慢速度坠在了骑队的后面。

  弓骑双方人数相当,吐蕃弓箭手知道若此刻溃散奔逃,那真是如待宰的羔羊一般,全无生路了,军中有将领高声呼喊,弓箭手立刻操弓平射,此刻两军距离极近,唐军骑士又都紧紧地挤在一起,吐蕃弓手几乎无需瞄准,只管朝着唐军方向拼命将箭矢射出。

  唐军骑士此刻都匍匐在马鞍之上,尽量减少被箭面,他们胯下的战马也似通灵一般,也都伏低了马头狂奔,人、马、槊如一条直线般刺向吐蕃军,倒将后面的龙骧马和江朔显露了出来,江朔只得抽出七星宝剑不断地拨打雕翎。

  如此吐蕃弓手不过平射了三轮,唐军损失了十几人,终于马槊那二尺长的八棱剑刃已经刺到了眼前,前排的弓手立刻被刺穿了胸膛,马槊刺透第一人的胸膛后,在战马的冲击之下,紧接着又刺透了第二人,第三人。

  每一支马槊上都扎了二、三人,健壮的大宛马驮着骑士,带着被挂在马槊上的人,继续向前狂奔不已,江朔此时才知道槊杆上用长白毦系的“留情结”有什么作用,在刺穿了几人之后,留情结阻住了马槊进一步的贯穿得更甚,若在穿刺下去,骑士就无法拔出自己的马槊了。

  眼见唐军马槊的威力如斯,吐蕃弓箭手所有抵抗的意志顿时被瓦解了,有人开始转身逃跑,只要有人开始转身,逃跑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如雪崩一般,整个军阵瞬间土崩瓦解,吐蕃人开始呼嚎着向后奔逃。

  但仅靠两条腿怎么跑得过四条腿,况且唐军还提着丈八长的马槊?

  江朔此刻在高秀岩身后,见他抽回马槊,拿脚一踩留情结,这丛白毦系在马槊杆和剑刃之间较细的铁杆上,一蹬之下白毦向前滑动,顶到第一个被刺穿的吐蕃人身体上,鲜血立刻喷洒出来,将白毦染成了殷红色。

  众唐军骑士纷纷以此法将吐蕃人的尸体抖落在地,由于铁杆比两头都细,因此白毦只能在铁杆上滑动,不会脱出。抖落尸体后,骑士们逐渐散开,追逐、刺杀吐蕃弓手,不消片刻的功夫,吐蕃弓手便一个站着的都没有了。

  江朔呆呆站在唐军与吐蕃军刚刚接触的位置上,他从没想过两百具尸体,在人眼中就会有死尸枕藉的效果,近处的尸体堆了起来,越向外尸体越少,但最远的也不过逃出了一百步而已。

  全程江朔都杵在原地发愣,没有上前砍杀一人,当然更没有参与追击,这是他第一次见识到真正的战争,两支军队之间的战争!

  唐军每个人的武艺未必有多强,吐蕃人的弓术也未必不精,吐蕃弓手更是人人腰间悬挂着腰刀,可能其中不乏使刀的好手,但是连抽出刀来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刺杀了。

  这种战场上单方面的杀戮让江朔大为震撼,他茫然回头,却见独孤湘和拓跋乞梅没有跟上来,江朔策马跟着高秀岩往下冲的时候,独孤湘并没有坐在他身后,而是和拓跋乞梅留在了山梁上。

  江朔一拍龙骧马,黄马转身往回走,独孤湘从山梁上跃下,向他跑来。

  唐军从绕过山梁,到发起冲锋,整个行程不过五百步而已,江朔转眼就和独孤湘重聚,心中却觉得哪里不对,忽然想到唐军步卒与吐蕃骑军交战的河谷位置竟然全无声息,仿佛在骑兵发起冲锋的同时,河谷里的战斗也同时结束了。

  他刚想问独孤湘,却发现她浑身正在微微战栗,江朔心中愈奇,往河谷方向望去,却见只有几匹具装战马在漫无目的地踱步,上面的骑士早已不知所踪。

  江朔伸手将独孤湘拉上马,独孤湘立刻蜷缩在他的背后,江朔隔着衣衫也能感觉到她的手脚冰凉,他轻轻一夹龙骧马的马腹,向那片河谷走去。

  走近才发现,整个河谷中吐蕃骑士和战马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身上插了黑色的铁矢。鲜血汩汩冒出,汇聚成暗红色的溪流,原来唐军步卒都配备了臂张弩,在如此近的距离上,吐蕃骑士虽然身披重铠,却也挡不住唐军臂张弩射出的强劲箭矢。

  唐军步卒握有杀器,接战时却不使用,竟然是为了将吐蕃骑兵完全吸引过来,并坚守到吐蕃弓兵压上之际,才掏出臂张弩开始射杀吐蕃骑士,他们从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保全自己,而是全歼敌军。

  须知唐军皆是轻装,居然敢诱使重装的吐蕃骑兵和他们短兵相接,这是何等胆色!

  江朔此刻才知道为什么唐军皆着轻甲,他们的战法从来就不是呆守,而是引对手露出弱点,再一鼓击破。

  江朔和独孤湘二人闯荡江湖已久,虽然年少,但自以为见多了生死,对于两军交战非但不怕反而有些兴奋。

  此刻方才见识了战争真正的残酷,这样一场小小的接触战瞬息间就夺去了上百人的性命,令二人大受震撼。果然对于战争而言,一个人的武功高低实在无足轻重,领军之人的计谋、指挥才是最重要的。

  张守瑜得了大胜,甚是兴奋,见江朔、独孤湘走近,迎上来笑道:“溯之兄弟,我们这一仗打得不赖吧?”

  江朔点头道:“打仗和比武果然很不一样,振武军这一仗打得漂亮!”

  却听一人重重的“哼”了一声,张守瑜忙道:“溯之小兄弟,你可搞错了,此战不是只有振武军一部,还有临洮军的骑兵,我们步卒则是赤水、临洮、振武、河源三军的弟兄!今日指挥作战的,便是赤水军使李光弼将军。”

  说着他向一人伸手一比,那人不到四十岁也差不了多少,他和其他军士差不多,穿着粗布的兵卒服装,唯一的区别就是头上系了一条红色的抹额,往脸上看,李光弼生得面方口阔,细眉长目,唇上蓄着短须,倒也颇有几分名将的风范。

  江朔认得刚才发出“哼”的一声的,就是这位李光弼李军使,想来是自己以为建功的只有振武军,而致统领赤水军的李光弼大大的不高兴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23页  当前第2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1/42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唐山海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