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话事人_分节阅读_第205节
小说作者:随轻风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2 MB   上传时间:2025-10-31 12:34:35

  就算抹黑了商帮,那么然后呢?又能干什么?

  想来想去,只能暂且认为,林泰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脱身,破解被围堵的困局。

  但伱林泰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可能永远不回苏州城。

  其实林泰来回苏州这事情,从县衙到府衙再到巡抚察院都知道。

  并且也都很关注,毕竟这是当前苏州城本土人物的第一刺头,大部分外来流官的天敌。

  就连首辅儿子跟林泰来一比,都显得温良恭俭让了。

  更别说这次韦巡抚还暗中出动了官兵,要协助洞庭商帮势力把林泰来拾掇了。

  所以新科武解元林泰来被乡亲堵在了枫桥,然后又被南京人抓走的事情,各衙署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消息,然后全都不明所以。

  也有人觉察到,事情发展明显是奔着挑起地域矛盾去的,但这有用吗?

  在现实里,即便嘴上吵得再厉害,但有几个人肯为了地域矛盾真上啊?

  正因为都看不懂,所以各衙署官僚都选择了静观其变。

  吴县的邓知县没有等多久,第二天早晨,全体吏役列队衙参结束后,突然大门外的鼓声被敲响了。

  没有大事发生或者人命、强盗等紧急案件,一般不会有人来敲这个鼓。

  随即就看到一个七老八十风烛残年的老头子,抱着一大叠文书,颤颤巍巍的走上公堂。

  当地方官的遇到这种没几年活头的老人家,一般也就不让跪了,以彰尊老美德。

  然后这老头禀告说:“胥江、太湖沿岸各都图百姓听闻林解元被洞庭商贼出卖,又被南京武家抓走,无不愤慨!

  现有第一、第五、第六、第十三等九都,万民联名上书县尊!”

  邓知县:“……”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九个位于胥江两岸和太湖沿岸的都,都是林泰来势力各堂口的管区。

  昨天林泰来才被抓走,今天就能整出万民书,不是早有预谋就怪了!

  老头将怀里那一大叠文书呈上去,放到了公案上。

  邓知县随手一翻,后面全都是人名和红彤彤的指印,这就是万民联名!

  到底有没有一万个,邓知县也懒得数了,这不重要。

  他只需要细看第一页正文内容,看看民意到底是什么。

  然后就在正文中看到一行关键句子:“今年罢交南京粮。”

  对江南地方官来说,钱粮是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尤其马上就要到了征收秋粮的时间。

  所以此时邓知县最看不得短少钱粮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他的官帽子。

  当即愤怒的猛拍公案,并对老头大喝道:“你们这些刁民想干什么!”

  邓知县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刁民派这个风烛残年的老头来送万民书,就是因为自己这县尊也不好随便打他。

  老头颤颤巍巍,仿佛一碰就倒,回答说:“我们小民虽然卑贱,也知道义气二字。

  南京无道,商帮无耻,林解元无辜,我们九都百姓义愤填膺,也只能借此表示民心愤怒了!”

  邓知县可不是好糊弄的平庸人,当即一针见血的说:“依本官看来,你们这帮刁民就是想找个理由逃税!”

  钱粮都是征收后统一调度起运,谁怎么知道哪颗粮食送京师,哪颗粮食送南京?

  所以“罢交南京粮”的意思,其实指的是罢交这个额度!

  江南尤其苏松地方,赋税相比别处太高,钱粮其实很难收齐定额。

  要不然官场上也不会默认,只要能征收七成就算合格了。

  在这种数目高低可浮动背景下,本地人为了少交钱粮,就会一直和官府斗智斗勇。

  最后征收多少就看博弈结果,官府强势就能多收点,官府弱势就少收点,这简直就是大明江南地区永恒的主题。

  在邓知县看来,这万民书里的民意纯属扯淡,就是刁民们为了找借口少交钱粮,联合起来逼迫官府。

  大明南京城是一个消费城市,每年南京卫所军户需要输入粮食百万石左右,大部分就近仰仗于江南。

  就拿吴县来说,不细算本色折色,税粮笼统定额一般在三十万石左右,解运到南京的大约在五万石左右,也就是占全部的六分之一!

  所以这帮刁民“罢交南京粮”的真实民意就是,在七成合格的基础上,再打折减去六分之一,最后只交定额的五成多!

  邓知县越想越生气,你们这些刁民说什么“对林泰来被捕义愤填膺”,只怕嘴上都是义气,心里都是钱粮!

  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事很棘手,因为并不是几个刁民异想天开,信口开河。

  有社团堂口为纽带形成的组织力,有林泰来这样的精神领袖提供了理由,有逃税这种真正的民意支持!

  规模还很大,这九都百姓差不多占据了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镇压都不容易。

  吴县九都百姓上万民书的事情一天就传遍了苏州城,顿时全城震动!

  而且这个消息快速向苏州府的其他各县传去,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地方能人都感到眼前一亮,蠢蠢欲动。

  讲义气这种事,谁不会啊?

  苏州历史上第一个武解元虽然是吴县人,但更属于全苏州府!

  今夜都是苏州人!自己人必须撑自己人,不能眼看着南京人这样欺负乡亲!

  还有月票吗?是不是都弹尽粮绝了啊?

  (本章完)

  ------------

第二百一十三章 谁都不想担责

  在江南地区,每年的九月底到十月上旬,是最农忙的秋收时间。

  而等秋收结束后,就到了纳粮交税的时候,也就是俗称的秋粮。

  可以说,地方官府九成的税收来自秋粮,其他税收比如夏税和商业税,与秋粮的重要性比起来不值一提。

  但在今年秋收到来的时候,“力挺林解元,罢交南京粮”的口号在十天内已经风行全苏州府各州县。

  以当今媒介的传播效率,这种传播速度堪称奇迹,从侧面也反映了“民心”所向。

  虽然府城之外州县比如昆山、嘉定、常熟等地,很多人并不懂林解元是什么人,对林泰来更不熟。

  但他们也不介意一起跟着喊口号,并且把素不相识的林解元奉为英雄豪杰。

  如果林解元不是英雄豪杰,那么大家哪来的借口抗税?所以林解元必须是英雄豪杰。

  苏州府一个府的赋税总额占天下的十分之一,供应了京师漕粮的六分之一,本来一直就有抗税欠税的老传统。

  这次有吴县万民书带了头,如果其他各地还不敢跟上,那就枉为苏州人了。

  所以虽然秋粮还没有正式开征,但在舆论风潮之下,苏州府各州县官员已经陷入了集体恐慌。

  直到这时候,张家兄弟才明白,坐馆那句“我的目标从来不是打赢席家,而是借此让我自己更强大”究竟是什么意思了。

  评书里形容某人势力大,经常说“跺一跺脚,全城都要抖三抖”。

  现在看来,坐馆在苏州城也要有这个趋势了,如果这次一切顺利的话。

  吴县的邓知县大概是目前压力最大的人,就算不是最大也是之一。

  他已经连续几天没睡好觉,整个人的脸色都呈现出了灰败。

  同城隔壁长洲县的袁知县派了幕僚李季宣,到吴县县衙来拜访邓知县。

  李季宣直言不讳的说:“现如今各处民意汹汹,究其源头,就在吴县。

  邓县尊不能安坐于此,应当速速解决问题才是,不然我们其他县尽受拖累!”

  但是李季宣一直说到口干舌燥,邓知县还是一言不发。

  李季宣不满的说:“话已至此,邓县尊怎得还是无动于衷?”

  邓知县突然情绪失控了,抬手就将一叠文书狠狠的摔在李季宣脚下。

  “你来迟了!所有州县都发文来骂过本县了!”邓知县面目狰狞的大吼道。

  李季宣:“……”

  原来邓知县已经成为苏州府所有州县官的迁怒对象了。

  虽然责任并不完全在邓知县身上,邓知县也是受害者。

  但其他知县知州又不敢骂知府和巡抚,只能一起拿邓知县来撒气了。

  只能说,治下有林泰来这样的人,真是三生作孽。

  看着压力大到心理几近崩溃的邓知县,李季宣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摇摇头走人了。

  所有衙役小吏这时候都不敢靠近邓知县,这个状态下,被打死都没地说理。

  只有负责刑名的郑师爷走上前来,轻声说:“我有个想法,虽不能解决问题,但能舒缓东主压力。”

  一筹莫展,感觉已经走投无路的邓知县连忙问道:“速速说来!”

  郑师爷隐晦的说:“可以把水搅浑了,天塌了就让高个子扛!”

  邓知县皱起了眉头,“你再细说。”

  郑师爷说:“众所周知,洞庭商帮与韦巡抚关系很好,韦巡抚到任时,身边就是席家的席思危。

  而且我又听说,林泰来被捉走那天,巡抚也派了一千标营军兵参与围堵,当时就在现场附近看着。”

  听到这里,邓知县拍了下案子。一切尽在不言中,干了!

  确实如同郑师爷说的,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能减缓自己压力!

  麻烦不是自己惹出来的,凭什么要他承受最大压力?

  如果自身都难保了,还管什么上下尊卑!如果要死,那就一起死!

  于是林解元被抓事件的更多细节,又从吴县开始发酵了。

  细节一:林解元回城之日,洞庭商贼组织人手进行围堵,巡抚、府衙、县衙三级全都知道,但全部无所作为,任由商贼为所欲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6页  当前第20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05/85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话事人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