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剑出大唐_分节阅读_第377节
小说作者:一片苏叶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42 MB   上传时间:2025-09-11 15:29:12

  周奕与御厨们闲聊几句,又在水殿附近徘徊。

  等成象殿没那么吵闹,才与独孤凤一道前往。

  大殿外的广场上,朝臣齐至。

  昨日大战留下的尸体已经清理出去,却有一人被当众斩首。

  便是与宇文阀同流合污的内史舍人封德彝,相比于死在宇文成都手中的裴蕴、虞世基,此番他的名声可就臭多了。

  之前他在成象殿为宇文阀站台,数落杨广,后被训斥。

  如今被斩首以作告慰,众多朝臣对其厉声辱骂。

  他曾受到内史侍郎虞世基倚重,狼狈为奸,使得朝政日益败坏,有此下场,倒也活该。

  就在朝臣们骂声不歇时,便看到一名书生打扮的年轻人从封德彝的尸体旁走向成象殿。

  众皆疑惑,仔细看也不认得。

  六部官员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又看向九寺五监的人。

  之后,就更加困惑了。

  但是,宫廷禁军十二卫中的将领一看来人,立刻挺直腰杆,大营领将抱拳作礼,态度颇为恭敬。

  隋皇直属左右翎卫营的人,他们的态度竟比外边备身府、左右武卫的人更甚。

  朝臣们大疑,可想破脑袋也没见过这张脸。

  到了成象殿门口,出来迎接他的,竟是独孤盛。

  这下子,众人若有所悟。

  裴虔通、司马德勘、宇文智及这三大护驾造反,全部被杀。

  宇文化及携秦王之子杨浩北逃,五大护驾只剩独孤盛一人,宫廷禁军基本听他一人号令。

  如此看来,十二卫的态度就不算奇怪了。

  只是独孤盛看上去很怪,与这青年相对,似乎处于弱势。

  江都城内,有谁值得他这般态度?

  没有随着宇文阀一道逃走的朝臣,多半还打算留在江都,建立南方朝廷。

  突然出现这样一个人物,岂能不重视。

  等李公公从水殿方向赶来,掌管库藏的太府卿范忆柏便上前打听。

  他与独孤阀交好,由他出口询问最合适。

  李公公一直在成象殿附近,靠着装死保住一条小命。

  这时把发生在杨广周围的事简单一说,总算让他们了解个大概。

  竟是独孤家隐藏高手,大隋忠臣!

  从李公公隐晦的话语中,众人闻得一个重要消息。

  若没有这位,临江宫与江都城都将易主,那时大隋将再无立锥之地。

  不仅是扶大厦之将倾的关键人物,也为陛下留了最后一个体面。

  众人脸上仍有悲哀,心下却认清一件事,独孤家在江都城的地位,还得往上拔高。

  外边在小声议论,成象殿内,同样议论纷纷。

  正商讨如何办丧。

  周奕倒是懂怎么出黑,但皇室礼仪繁琐,他便懒得管了。

  “皇后殿下~!”

  成象殿外,朝臣行礼。

  一脸憔悴的萧皇后在面对臣下时,还能维持几分往日威仪。

  示意他们平身后,便带着一封诏书步入成象殿。

  张须陀与独孤盛定睛去看,那宫女捧着的玉色托盘上,只有一封黄卷。

  独孤盛问道:“娘娘,不是说有两封诏书么?”

  萧皇后摇头:“陛下确有所言,可在流珠堂内,吾只寻到这一封。”

  “两位将军打开一看吧。”

  李公公将诏书取来,双手递上。

  张须陀看了独孤盛一眼,小老头也不推辞,作为杨广护驾,他很清楚杨广的字迹用印,旁人想伪造也绝无可能。

  隋有八玺,分天子皇帝信玺、行玺,用途各不相同。

  其中神玺与传国玺用的最少。

  而这封诏书上,正是传国玺用印。

  独孤盛一脸郑重,见上方写道:

  “朕承七庙之灵,膺五运之箓。今托体山陵,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赵王杲,仁孝天纵。其以杲嗣登大宝,奉承宗祀。”

  独孤盛还想往下看,竟没了。

  字迹没错,诏书上还有一股酒味,像是被酒水打湿,复又晾干。

  一点不会错了,正是杨广所书。

  陛下啊,何故惜字如金,吝啬笔墨!

  这可如何是好?

  独孤盛把诏书递给张须陀,张大将军只是看过一眼,立刻还给萧皇后。

  大家都拿不定主意。

  赵王杨杲最得杨广宠爱,因此被带来江都,传位给他毫无意外。

  但他已被裴虔通这反贼杀死。

  如此一来,诏书岂不作废?

  “娘娘,请把另外一封诏书找出来吧。”

  萧皇后摇头:“吾已令人翻遍流珠堂,再无所获,当日陛下醉酒,语焉不详,或再无遗命。”

  萧皇后这般说,独孤盛与张须陀也没办法。

  他俩要是反贼,那也简单得很,此刻却束手束脚。

  周奕看他们犹犹豫豫,不想在此耽搁,直接说道:“赵王陪奉陛下而去,如今江都城内,唯燕王倓符合诏令,为定人心,在娘娘找到第二封诏书前,何不立燕王为帝?”

  张须陀与独孤盛暗暗点头。

  萧皇后更不会有意见。

  燕王年幼,却是元德太子杨昭所出,杨倓是她亲孙子。

  倘若没有赵王,也该轮到燕王。

  只是这三人,一个心念丈夫,两人为忠,不好私改皇命。

  如今周奕一提,三人顺势下了台阶,各都认可。

  萧皇后吩咐下去,随即诏百官入殿,由李公公宣读遗诏。

  以燕王为帝,张须陀统管大军,独孤盛为禁军总管。

  少帝年幼,显然是把独孤盛与张须陀当做了托孤大臣。

  成象殿内,杨广安安静静地躺在棺中,周奕朝他瞧了一眼,不再理会成象殿后续琐事。

  在群议之下,决定让杨广入土为安,早享清净。

  翌日。

  江都城内满是缟素,为杨广发丧,备仪卫,将其葬于吴公台下。

  城内百姓得知这一消息,非但没有半分悲伤,反倒有不少人带着大仇得报的笑容。

  除了百官军卒,亦无人相送。

  这是真实而朴素的一幕,他叫百姓吃足苦头,百姓自然恨他入骨。

  更有人想到,这江都原叫广陵。

  陵为“帝王之陵”,再加一个“广”字,杨广喜欢这个地方,却不喜地名。

  于是“扬州”这二字也不用了,改作江都。

  却没想到,老天一直睁着眼睛,他改名亦无用,还是做了“广陵”。

  吴公台发丧前后,镇寇将军尤宏达全程悲伤,一直陪伴杨广。

  为他盖棺,抬他入陵,之后一段时日,常在陵前默守,人皆称之忠义。

  随着吴公台的丧事办完,短短七八天时间,成象殿也被一批懂得武艺的匠人修补完善,百官朝拜少帝杨倓,以他为正统。

  但是

  所谓正统,只不过是江都宫廷一家之见。

  杨广驾崩的消息,以江都为中心如潮水一般传向九州四海。

  江都的百姓还有所压抑,外边的人可管不着那么多。

  尤其是那些因他三征高句丽、挖运河而失去亲人的百姓,无不感觉出了一口恶气,直喊“死得好”。

  对于诸地的义军来说,这更是一场狂欢。

  原本还有些顾忌的势力,此时也不用遮遮掩掩了。

  以燕王杨倓为首的江都宫廷在成立之后,先做了第一轮尝试,向附近的反王散布诏书,劝其归附。

  然而,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好消息。

  海陵的李子通只接受朝廷给的官职,却不去江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4页  当前第37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7/6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剑出大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