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晋末长剑_分节阅读_第953节
小说作者:孤独麦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5.06 MB   上传时间:2025-09-09 12:43:35

  阳鹜都不敢想象,这份名单一旦被公布出去,到底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是,大家早就知道洛南府兵出征时可依照勋官制度来记功。但知道是一回事,真正发生在你面前则是另外一回事。

  自勋官之议开始已经好几年了。

  洛南府兵第一仗攻武关,吃了败仗退回,后来再没出征过,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

  但前阵子的广武城下,梁王亲口许诺那一战是“上阵”,最后计点战果,为下获,但即便如此,参战府兵仍然集体获得三转功。

  三转功已可换一个名为“飞骑尉”的勋官,虽然没什么大用,不能管事,也没俸禄,但官就是官,对地位的提升是无与伦比的,对士人的冲击也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阳鹜真的也为梁王操心,这么搞下去,得官是不是太容易了?是不是太泛滥了?

  他欲入宁朔宫,就是想谈这件事。

  当然,他不知道真实历史上“战士授勋者动盈万计”……

  后世出土的唐天宝年间《敦煌县差科簿》中,在册登记的591人中,一共150人为勋官,其中上柱国55位。

  一个县就五六十个上柱国,贬值速度简直和金圆券有得一拼!不是上柱国你都不好意思出门和人打招呼。

  不过,或许也正因为酬答战功慷慨,所以才让唐军士兵愿意万里赴边疆、厮杀不旋踵吧。

  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双重绑定,给唐代武人带来了极高的地位,出将入相之风盛行,就连文人都要投笔从戎,博取战功,正所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阳鹜无法想象这样的场面,更无法接受。

  盖因在此时,官位是非常严肃、非常难得、非常神圣的,你搞个勋官泛滥,连带着职事官都贬值了,损害了所有士族的利益。

  后果你知道吗?

  阳婺想了半天,急得直挠头,恨不得现在就去见梁王。

  只有梁王才有那个威望让武人让步,且还不至于把武人逼反,其他人都不行。

  “官人。”有小吏站在门口,轻声询问道:“最后一日了,官印是否发放下去?洛南府兵还在城南等着呢。”

  阳鹜身形一滞。

  他仰首看着屋顶,久久不回话。

  小吏也不是没见识的人,知道轻重,垂首耐心等着。

  “罢了,幕府之令,岂敢轻违!”阳鹜叹了口气,道:“将案上那份名录抄几份,张榜于各处要道。官印——发吧。”

  这一次就算了!他心中暗道,下一次怎么着也要阻止。

  这个勋官太粗陋了,得改!

简短说下府兵

  一、府兵的来历

  府兵的雏形出现在北魏后期,真正制度化建立是西魏宇文泰时期。

  最开始是鲜卑兵,置24军府,分散于各个地方。另立军籍,郡县不能管,统归中央管辖。

  每兵自备弓、刀各一,官府给甲、槊、戈、弩。

  因为战争失利,鲜卑兵损耗很厉害,人数不够用了,军队规模上不去,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就是收豪强私兵。

  那么,西魏以及后面北周的府兵体系如何维持呢?

  首先,“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

  其次,“兵仗衣䭾牛驴及糗粮旨蓄,六家共备,抚养训导有如子弟”。

  第三,“郡守农隟教试阅”。

  六户人家供养一名府兵,府兵本人免赋役,其他人不免。

  府兵个人是军籍,其他人是民籍,要交税,即租庸调。

  地方太守训练府兵——这个时候制度其实很不成熟,太守居然能管理府兵。

  北周具体有多少府兵呢?史书无载。

  根据编制而言,有人推测有4.8万府兵,但那是满编的情况下,实际不得而知。

  北周之后,隋朝到来。

  大体继承了周、齐制度,有所改进,“而特加润饰焉”。

  统率机构是十二卫,即左右翊卫、左右屯卫、左右骁骑卫等。

  最基层的机构是鹰扬府,有鹰扬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之类的职官。

  唐代基本沿袭,鹰扬府改为折冲府,官职名称有变化,机构也有小改动,但本质没有变。

  二、府兵的安置

  第一大特点是地域性,即都来自本地或相邻地区。

  一个折冲府所辖的地域,被称为“地团”,“不因公事,私自出境界者,杖一百”。

  唐代折冲府的设置也有地域特点,最多的是关中,占接近一半,其次是起家的河东(非河东郡,而是河东道,大体相当于今山西),再次是河南,其他地方很少。

  因为唐朝的政策就是“举关中之兵以临四方”。

  在唐朝的信任逻辑中,关内道最可信,其次是河东道,然后是河南道。

  河北折冲府非常少,唐朝重点看着河北,河北赋税也是诸道中最重的。

  江南开发程度低,折冲府比河北还少。

  三、府兵的义务

  和平时期主要是宿卫,即轮番值守京城,或屯驻各地,称为“上番”。

  战争时期就是出征了。

  其编制是步骑混合的部队,大概一支2万人的府兵军队里,有1.4万战兵、6000辅兵。

  1.4万战兵中,有1万步兵、4000骑兵。

  武器、马匹都要自备,集结路上的粮食也要自备——“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毡帽、毡装、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胃、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人而出给之。”

  四、府兵的权利

  第一点:田

  这个是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毕竟武器铠甲什么的要自己负担。

  日常训练也需要粮食、肉奶。

  尤其府兵不能只学一种武器,花费更大,不吃肉都负担不起严格的训练。

  田地数量不一,因为分散在各地,情况也不同。

  在初期的时候,授田一百亩,但免赋税,不过不全免——说实话,比起北朝时,待遇是降低了的,可能因为唐朝有60万府兵,人太多了。

  田地之外,朝廷时不时集体赏赐府兵钱财。

  地方官府定时慰劳府兵家庭等等。

  第二点:官

  就是北朝时沿袭下来的策勋十二转了。

  上阵,即以少击多。

  中阵,兵力相当。

  下阵,以多击少。

  上获,消灭敌人40%。

  中获,消灭敌人20%。

  下获,消灭敌人10%。

  上阵上获,五转功,上阵中获,四转;上阵下获,三转。

  中阵上获,四转,以此类推。

  下阵上获,三转,以此类推。

  破蛮獠,上阵上获降二等记功。

  坚城苦战,功第一者,三转。

  ……

  从中可以看出,几乎都是针对野战给出的记功,所以唐军是非常喜欢野战的。

  一次战斗,最多可以获五转功。

  可以看出,立功还是比较容易的。

  立功后给的勋官,最低级的是武骑尉,“视从七品”。

  这是勋官,不是职官,不管事的,唐代最开始有俸禄,二品勋官上柱国享受六品职官的待遇,六品以下降一阶,最低级的武骑尉享受从九品待遇。

  后来给不起,不给了。

  勋官还有什么好处呢?很多。

  第一是获取与勋官相对应的田地数量。

  因为府兵时代是均田制,不是你想占地就能占的,立下战功获得勋官者,可以多占田地,传给子孙,具体每一级别占多少,我一时没找到准确资料。

  第二是通过铨选的方式当职官。

  这条路很窄,没有关系别想抢职官的食,毕竟官位有限。

  第三是通过长期服役的方式(一般是四五年),经兵部简选,当散官。

  散官有俸禄,但不管事——勋官、散官、职官很多人分不清,要注意了。

  三者中最重要的就是职官,可以管事,像县令、太守、御史、宰相之类就是职官。

  散官发得很滥,历朝历代一般是做加衔,或者死后追赠。只要达到一定级别,活着、死了都能领,无非高低而已。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13页  当前第95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53/161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晋末长剑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