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晋末长剑_分节阅读_第760节
小说作者:孤独麦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5.06 MB   上传时间:2025-09-09 12:43:35

  王衍回了座位,轻声道:“十余年来,文武地位渐转,士人多有不安,明公当真要行此大事?”

  邵勋粗粗看完,道:“太尉以为如何?”

  王衍还是有点眼光的,他看到了最近十几年——其实不止,二十多年前就有苗头了——文武逆转的现状。

  士族从事武职的少,当文官的多。但文官不一定不能掌握军队,在士族社会,这不是什么难事。

  但最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家局势日益崩坏,士人逐渐失去对军权的把控,武夫开始慢慢攫取权力。

  说起来,有点类似史上东晋的情况。京口武人集团快速崛起,逐步掌握了军事话语权。但掌握了军队,你并不一定能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最后双方厮斗了许久,一直是文大于武,直到刘裕横空出世,用无可辩驳的军功,让士人闭嘴,被迫向他屈服。

  但屈服归屈服,门阀士族实力仍在。

  刘裕要拉拢他们,让他们为自己的新朝服务,因为要治理那么大的国家,没有门阀士族配合是不可能的,武力只能打天下,不能治天下。

  在士族这一边,他们也不能对刘裕逼得太紧,万一人家破罐子破摔,直接动用武力屠戮你满门呢?到了最后,无非就是妥协罢了。

  王衍提的其实也是这件事,只听他说道:“明公定要注意‘文武调和’。明公靠武人起家,但如果武人窜起太快,发展到极致,会怎样?”

  “会变成魏博军事选举制,由牙兵们选举节度使。”邵勋心中暗暗吐槽。

  当然,这是胡扯。社会风气改变没那么快,也没有那个社会基础,软硬条件都不匹配,不至于到那个地步。

  “士族存在,有利有弊。”王衍继续说道:“天下事,贵乎中庸,更在乎制衡。士族在,则可制衡武人,武人在,则可制衡士族。”

  “太尉此言,却是真知灼见了。”邵勋赞叹。

  玩政治,就一定要注意平衡。

  即便你彻底铲除士族,把士族驱逐出政治圈子,那么你的新政治团体中,代表各方利益的团体也要掌握好平衡,不然会出大事。

  现在士族力量独大,这是汉末以来的痼疾,所以出事了。引入新的武勋团体来平衡士族势力,会产生鲶鱼效应,让士族新陈代谢加快,不那么死气沉沉,对国家整体有利。

  或许武人崛起后,会与士族联姻,但联姻后的他们,有制度在那,他仍然代表武人利益。一个政治团体,不是看你原始出身是哪边,而是看你屁股坐在哪边,代表哪边的利益。

  就当前而言,士族是不可能被铲除的。

  历史上南北朝三百年,也只是把他们严重削弱,你几十年就想把他们彻底铲除,那是纯做梦。

  能做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平衡就不错了,而这也是王衍提到的“文武调和”。

  邵勋又看了下手中的纸。

  大体是按照他的意见,对战争的胜利定了“上获”、“中获”、“下获”三大类。

  战斗开始前的条件也有细分,如以少击多为“上阵”,兵力、装备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

  最后评判时,综合战前实力对比、战斗结果,定出“转”。

  比如,“上阵”(以少击多)、“上获”(俘杀敌军四成以上),计五转功。

  “上阵”、“中获”,计功四转。

  以此类推。

  策勋十二转,可当二品官,不一定是有实际执掌的官职,反正待遇级别是到了。

  勋转自己用不完,可给子侄亲戚用。

  两次以少击多,并俘杀四成以上的敌军,才有十转,其实并不容易做到。

  尤其是正规国家之间的战斗,两方战斗力差距没那么大,这个时候就很难了。

  但仍不失为一条给武人留的路子。

  普通人如果运气足够好,是可以通过不断积累功勋,最后慢慢换一个官身出来的。

  这是一个大杀器,王衍十分担心,所以到现在还在劝谏。

  “太尉觉得,如果祭出此法,会怎样?”邵勋想了想,问道。

  王衍沉默许久,道:“明公不妨择一军试行之。如此,则反弹小一些。”

  这就是试点!

  “好,就择一地府兵试试。”邵勋一拍大腿,说道。

简短说下勋官体系

  急着码字,针对关心的问题简略说下。

  首先,勋官主要用在府兵体系里,不会用在募兵上面。

  其次,对,你们猜得没错,历史上的勋转制度就是面向所有人的,包括士兵。

  还记得那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吗?花木兰就是南北朝时期的人。

  勋官制度推出,需要大量配套设施。

  最简单的,随军记录人员(书记)。

  书记的主要工作是记录战前情况,确定这场战争是上阵、中阵还是下阵,然后再评定战果。

  同时,还要记录军官、士兵斩杀或俘虏敌军的人数,送交吏部有关部门审核,最终确定功转数。

  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无法证明自己杀了敌人(没有首级或其他什么证明的东西),则不计功,其实非常严谨,即宁错过,也不滥计功。

  计功最高等级为十二转,上柱国。

  最低一转,各朝代官名不同。

  从这种计功方式来说,会产生什么结果?

  对了,北朝后期遍地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

  西晋末年,一个都督都了不得了,但北朝后期你不加个开府仪同三司那都不叫有地位——有一说一,这个时候开府仪同三司已经只是个头衔,未必真开府。

  可以这么说,官贬值了。

  那么,贬值了还值不值得追求呢?值得。

  对普通人来说,有勋官在身是有好处的,可以获得按级获授永业田、减免部分赋税徭役、赎罪、封祖先妻母(仅仅是荣誉称号)、自身入仕、子孙门荫入仕的资格等等——只是有资格,还需考察其他方面。

  不同级别有不同程度的好处,这是勋官制度推出后,历朝历代慢慢完善的。

  这个制度,其实有点像秦朝的军功爵,只不过好处更多样性。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这个制度什么时候走向终结?

  对一个正常王朝来说,大概一百年。

  如果君主不滥赐,可能会有一百多年——李世民曾经“凡渡辽海者皆赐勋一转”,这个就是没打仗就遍赏。

  到了唐玄宗时代,有人说全国五分之一的府兵有勋官在身(没工资),激进的说有三分之一。

  这个时候,朝廷也负担不起勋官对国家财政的消耗,勋官的待遇和特权慢慢减少乃至消失,于是这个制度就走向终结了。

  唐玄宗中后期,募兵大行其道,成为对外作战的主力。

  原本打算随着这个制度推出,在文中慢慢体现的——主角也不是神人,制度也不是一个人能完善的,需要群策群力,推出、试点、修改、完善、再推出新版本、再发现问题、再完善……

  大体是这么个过程。

  既然有人着急,我就先简略写下。接着熬夜码明天早上一章,别忘了投票,谢谢。

第一百三十四章 深水区

  邵勋在洛阳待了旬日时间。

  最后一天时,汴梁那边送来了有关武勋制度的意见。

  不出意外,一片反对。

  当然,他们没明着反对,而是就细节问题提出了很多质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你要建制度,人家在制度允许范围内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你就要认认真真对待,不要主动破坏好不容易得来的秩序。

  梁国和大将军府那边的主要问题在于武人得官太容易,建议增加得官难度。

  这虽然有私心,但也不全是私心。

  如今的官员品级才推出来没多少年,是和九品官人法挂钩的,即官品、人品。

  最开始,官品等于人品。你门第几品,就当几品官,后来制度调整,一般是自门第品级下降几级任用。

  这还是过于粗疏了,官品没有正从之分,没有上下之分,等级太少。

  人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今的府兵已经有免赋役特权了,要不要取消掉?这也是个现实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则是涉及到门荫入仕的。

  勋官不管事,只有级别,这倒没什么。但肯定有武人不满足于当勋官,想当职官,具体管事。

  勋转细则里提到勋官转职官,以及勋官给子孙的门荫入仕制度,应该设限制,即考察能力、出身、姿容等条件,酌情录用。

  第四则是勋官没有俸禄,细则里没有提到,应该明确下来。

  第五,人家还提出了此举容易导致大将们“擅启边衅”,人为制造战争来获得立功的机会。

  至于其他的封祖先、妻母荣誉称号、抵罪等等,都是小事了。

  邵勋看完后,只有一个感觉:士族官员对武人当职官是十分抵触的,甚至连他们容易当勋官都不太满意,建议加大得官的难度。

  “此固有私心,但并不全是私心,很多都言之有物。”邵勋将回函递给了王衍,说道。

  王衍一副我早就知道的表情。

  “此为猛药,但后劲也极大,太白真要行之?”王衍认真问道。

  邵勋沉默不语。

  他和老王的这番探讨,其实非常入骨了。

  难得王衍没有站在士族立场上和他说话,其实他家本身就是天下有数的士族。

  “我需要一个九品官人法之外的得官渠道,还得是长久的那种。”邵勋说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13页  当前第76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60/161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晋末长剑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