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晋末长剑_分节阅读_第741节
小说作者:孤独麦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5.06 MB   上传时间:2025-09-09 12:43:35

  有些田地专门种满了桑树,田中有蚕室。

  这个比较少见,据庾琛所知,这是南阳乐氏的习惯,以方便采桑养蚕。

  “遥想七年前,蝗虫遍地,河南桑麻几乎毁于一旦。”庾琛看着不远处郁郁葱葱的桑树,感慨道:“梁公硬是有那份耐心,一点点收拾,而今看到成果了。”

  说完,庾琛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河畔的桑林边,轻轻抚摸着树干。

  河畔的斜坡地上,全是各色果蔬。

  “此乃越瓜?”庾琛指着一个拳头般大小的青色果蔬,问道。

  “正是。”田茂上前答道:“仆昔年驻于汝水之畔,练兵之余,常食此瓜,据闻自吴越之地传入。”

  庾琛点了点头,又看向一处小池塘。

  这个池塘很明显是人工挖掘的,与睢阳渠相通。

  塘中有藕,荷叶于风中轻轻摇晃。

  鱼吐着泡泡从藕旁戏水而过。

  塘边浅水中,还栽种着水生蔬菜。

  庾琛抬起头,看向对岸。

  连绵不绝的田地后面,村落遥遥相望,时近傍晚,炊烟袅袅升起。

  孩童在村头玩耍,拿着木剑互相比拼。

  区区十余个孩童,便已有“大将军”、“车骑将军”、“材官将军”之类的职官,竟是人皆将军……

  村落后方的竹林之中,倦鸟归巢,叽叽喳喳。

  每间宅院前后,都栽种着枣树、榆树、桑树。

  羊被栓在树下,低头啃噬青草甚至树皮,直到咩咩大叫着被农人拉回圈里。

  又有牧童骑在牛背上,走过窄窄的木桥,往家中走去。

  有些人家已经做好了晚饭。

  忙碌了一天的丁壮们坐到晒场旁的大树下,一边嚼吃,一边谈笑风生……

  庾琛突然间产生了某种不真实感。

  在此之前,他刚刚看过邺城等地发来的公函,满纸都是“蝗虫漫天”、“禾稼大坏”、“嗷嗷待哺”之类的触目惊心的文字。

  待来到陈郡后,看到的又是这么一幅悠远宁静的乡村图画。

  这真是同一个世界么?

  另外,他还发现陈郡到处都是村落,而不是坞堡、庄园。虽说这事他早就有数,毕竟他曾任梁国内史,主要任务就是收拢、安置流民,但这会亲眼看到陈郡这个样子还是十分震撼。

  后汉以来,士人们把庄园看作安身立命之所。发展至今,村落渐不可寻,坞堡、庄园遍地都是。但在陈郡,一切都反过来了,坞堡庄园就剩那么十来座了,曾经以营、队为单位安置的流民,慢慢扎下根来。

  梁国建立后,队(五十户)变成村,营(五百户)变成里,乡域范围被重新划分,各有里正、乡佐、乡长。

  听闻河北某地还几户一保,将来说不定也要推行到河南。

  以小见大,梁公建设自己根基的决心真的十分坚定。

  想到这里,庾琛有些叹息。

  不少士人还觉得梁公非他们不可呢,真该来陈郡、南顿、新蔡、汝南等地看看。

  地方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梁公的门生在底层历练几年后,完全可以接管县一级的官职。

  没有豪族掣肘。

  没有士族使绊子。

  县令直接对接乡长。

  乡长本是营正,对本乡十个村落非常了解,能直接找到以前的十个下属(队主)——听起来有点军事化色彩,但流民们之前本就是按军法管治的。

  这是独属于他女婿的“庄园”,囊括数郡之地的超大号庄园。

  “梁公有令,梁国十郡加征粮豆,发往青州、冀州赈灾。”庾琛转过身来,看向太守郝昌,面容严肃地问道;“户征十斛粮,可能办到。”

  郝昌思索了下。

  办肯定是能办到的。陈郡百姓有余粮,十斛是可以挤出来的,不算什么大数字,但他是老油条了,知道这个数字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于是说道:“营建梁宫之时,陈郡已输粮三十万斛。今岁再征,负担有些沉重了。”

  庾琛瞪了他一眼。

  郝昌面不改色,平静地看向庾琛。

  庾琛转身离去。

  幕僚们得其眼色示意,走了过来,与郝昌讨价还价,最后确定了户纳七斛粮豆的数字。

  陈郡五县,可提供二十多万斛赈灾粮,收集完毕后,即可装船启运至汴梁,再沿济水输往青州,沿途损耗不大。

  庾琛没在陈郡逗留太久。

  二十三日,他抵达了南顿,太守魏浚亲出城相迎。

  南顿有一个超大型邸阁。相谈一番后,决定从邸阁内调粮十五万斛,运往青州,南顿太守魏浚自乡里征粮填充邸阁。

  二十五日,庾琛至新蔡郡,征粮八万斛。

  二十八日,至汝南郡,征粮六十万斛……

  ******

  “阿妹,你怎么来了?”已经停工的观风殿建设工地上,庾亮正在指挥力役们将建筑材料收拢存放起来,却远远看到了由殿中尚书蔡承护卫而来的妹妹庾文君。

  “大兄,夫君说司、冀、青等州被灾,夜不能寐,你有没有——”庾文君离开了侍卫,走近几步,轻声问道。

  “阿爷已南下陈郡等地征粮了。”庾亮看着妹妹略显焦急的神色,心中有些不舒服。

  没嫁人之前,妹妹还是很体贴兄弟姐妹的,经常拿着《食疏》研习,偶尔给他们做一些糕点饭食。做女红之时,也忘不了他们。

  可一嫁人,这些就是夫君专属了。

  没有脑子,整天夫君长夫君短的,再生气,夫君哄几句就眉开眼笑了。

  这次蝗灾波及诸郡,梁公焦头烂额,可能在给妹妹的家书里提了几句,这个傻女人就急了,要为夫君解难。

  这么傻,不知道怎么和裴氏那种精明人斗。

  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妹妹的运气不错,梁公是真的喜欢她,这或许也是她唯一的优势了。无奈!

  “此事你不用急。”庾亮说道:“明日我回颍川,会一会诸县俊彦。颍川士人带头了,豫州豪族便不会推托了。”

  庾文君低头想了想。

  她固然对政治事务不太精通,但对士人禀性还是了解的,他们真愿意那么痛快地纳粮?

  她看向庾亮,道:“兄长,此事你要多费些心思。”

  庾亮不耐烦地摆了摆手,道:“阿妹你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照顾好世——照顾好孩儿。有些事,我知道该怎么做,不用你教。”

  父亲不在,他就是颍川士人领袖。这次正好回去看看,他的话好不好使。

  “嗯。”庾文君听到兄长的话,开心地低下了头。

  她总是习惯性听父亲的、听兄长的、听丈夫的。

  这次主动来找庾亮,其实并不是她的风格。只不过夫君多次告诉她要有主见,要担负起责任,她不想让夫君失望,所以鼓足勇气,找兄长商量。

  “日头正毒,回去歇息吧。”见到妹妹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时,庾亮叹了口气,然后向蔡承示意接妹妹回去。

  蔡承没有动。

  庾亮愣了一下,脸色不是很好看。

  “蔡尚书,回观风殿。”庾文君反应了过来,吩咐道。

  “诺。”蔡承让侍卫把马车驾了过来,护送庾文君回观风殿。

  庾亮气哼哼地离开了。

  烈日炎炎,晒得跟非洲人一样的他行走在工地上,一处处巡视着。

  一边巡视,一边暗叹,大概没哪个颍川士人有他这么苦,不是治水,就是打铁,或者修房子。

  叹完后,又思虑起了筹粮之事。

  颍川士人确实不会痛快地纳粮。温太真说可以结合梁国十郡征粮的进度看看,他深以为然。

  梁国若能征集到一百五十万斛以上的粮,拿这个来压,颍川乃至豫州士人的坚持就没太多意义了,也不太敢索价太多。

  他若麻利地办好此事,不但父亲会刮目相看,梁公也会赞誉有加。

  如此,很多事情便迎刃而解了,至少能让他免受该死的烈日暴晒,一点士人风度都没了。

第一百一十六章 收拢

  河阳北城之外,黑压压的流民一眼望不到头。

  上番的濮阳府兵出动了两千人,在城外划分区域,收拢安置。

  将养一段时日后,分批送往南边的荥阳。

  那里多经战乱,虽然谈不上一片白地,但地方上真的很荒芜。七县之中,只编得三四万人,算是受兵灾较重的区域了。

  所以梁公让河阳这边把接收的流民悉数发往荥阳,不是没有原因的——说起来可能不好听,但只有打成一片白地的郡县,才能更好地编户齐民。

  如果荥阳安置不下,就送一部分人往陈郡而去,以六千户为限,补上银枪军右营整体搬迁后留下的空缺。

  七月底,梁国御史大夫潘滔、左民尚书枣嵩、大将军府左长史裴邵、主簿郑隆等至河阳,司隶校尉杜尹、河南尹卢晏、河阳令程元谭亲自陪同。

  一群人还是士人做派,即便是谈正事、大事,依然找了个阴凉的好地方,铺开地毯,摆上案几、食器、茶具,一边吃喝,一边谈事。

  枣嵩招来随从,从包袱里取了点五石散,看向众人。

  潘滔摆了摆手,示意不要。

  裴邵、卢晏有些意动,不过也拒绝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13页  当前第7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41/161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晋末长剑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