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晋末长剑_分节阅读_第481节
小说作者:孤独麦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5.06 MB   上传时间:2025-09-09 12:43:35

  说起邵勋,周馥还想起一事,于是又写了下去。

  邵勋自襄城南下至西平,召汝南十余大姓选送铁匠百人,恢复一度被毁灭的冶铁城……

  ******

  “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死士用则仇雠灭,仇雠灭则田野辟,田野辟则五谷熟……”西平县郊野的冶铁城外,邵勋手握刚制好的镰刀,笑道:“农人有此物,则五谷辟易,粟麦满仓。”

  工匠们听了,凑趣着笑了几声。

  邵勋走进了已经倾颓了半边的冶铁城。

  西平县草草收拾了一番,将废墟清理了下,如今稍稍有点模样了。

  邵勋一边走一边看。

  废墟之下,清理出来的东西列在一旁空地上。

  矛、刀、削、镞、斧、剑甚至是铁炉、棺钉、灯具,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

  他看了十分感慨。

  治下至今只有两个还算成规模的铁器制造基地,一个是位于广成泽南缘的汝阳聚,至今有数百铁匠及学徒。

  另外一个则是许昌,但说实话规模还不如邵勋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汝阳聚集,因为这里的工匠曾被王弥一锅端,后来稍稍恢复了一点,但时日尚短,不见起色。

  另外,南阳那边有个规模不小的冶铁工坊,但在梁芬出镇宛城后,已经很难搞到武器了。

  这便是邵勋离不开朝廷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次王衍送了不少工匠过来,其中就有铁匠,全部安置在许昌。

  这次视察西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此地的冶铁工坊重建。

  西平有铁山,这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优势。

  这个铁山在战国时期就存在了,后来历经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一直到中唐时期才彻底消亡——一是因为战火,二是因为铁料也不太好采了。

  不过到了21世纪,因为开采技术的进步,舞阳铁矿再度焕发生机,国家还成立了钢铁厂,可见此地的资源禀赋。

  从今往后,他要把西平打造成治下规模最大的冶铁基地,至少是基地之一。

  而首要任务,其实就是薅世家和朝廷的羊毛,想办法弄来更多的铁匠,然后让他们带徒弟,扩大生产规模。

  不光要冶炼制造兵器,农具亦不可或缺。

  “房主簿为公主所称,精于庶务,尤擅冶炼,不知可能为我将此地拾掇出来?”邵勋指着长满荒草的冶铁城,问道。

  冶铁城所在的地方名“酒店”。

  原本是战国时韩国的冶铁城,因官员、工匠闲时喝酒取乐,故名酒店。

  唐宪宗元和年间,淮西逆藩被平定,朝廷将冶铁城毁掉,以绝后患。

  “房主簿”名房阳,曾是河间王司马颙的主簿。颙败,房阳经人介绍,入襄城公主府为吏,主要负责管理庄园内的铁匠,水平颇高。

  至于房氏家族,则有清河、济南、河南三支,乃小姓低等士族。房阳是清河人,三支房氏家族大部分人都已经南渡江东,留下来的人不多,房阳算是一个。

  邵勋不会完全信任他。

  事实上冶铁城将由参军庾亮总管,另从汝阳聚抽调官吏,梁县武学也会派一批学生过来充当基层管理人员,慢慢将这个大型冶铁基地运转起来。

  “明公有命,自当从之。”房阳躬身一礼,应道。

  “你就在许昌幕府挂个职吧。”邵勋说道:“开过年后,我会酌情发遣一批屯丁过来,于西平县置屯田军,种地放牧,全力供给粮肉。酒店冶铁城事关大业,不得轻忽。但若干得好,异日飞黄腾达,不在话下。”

  房阳听了心中一热。

  清河房氏的地位并不高,若非司马颙曾为河间王,镇邺城,他也不可能有机会进入颙府,至邺城为官,进而再跟着河间王出镇关中。

  说起来,他们家与东海糜氏非常类似。

  糜晃糜子恢若不是东海人,以他的家门,进入东海王府的机会并不大,更不可能像现在这般十年内接连晋两品门第,俨然成为东海第二豪门了。

  糜氏能如此,房氏亦可,只要跟对了人。

  “好好干。”邵勋拍了拍房阳的肩膀,笑道。

  如何摆脱对朝廷的依赖?种田、练兵缺一不可。

  这些事总要去做的。

  遮马堤之战后,他的威望到了新的高度,议价能力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河南局势也愈发安稳,可以适当减少一些用于战争的资源了。

  酒店冶铁城只是未来几年的“大项目”之一。

第九十五章 政绩

  “噼啪!”鱼儿被甩在雪地上,跳动不休。

  正在挖河的百姓看了,尽皆惊叹:好大一条鱼!

  “鲂鱼,广而薄脆,甜而少肉,细鳞,鱼之美也。”有人摇头晃脑念了一段。

  众皆大笑,沦落到和他们一起挖河的地步了,就收起那副读书人的架子吧。

  读书人也不和他们多话,只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继续说道:“昔年游历河南,方知洛鲤伊鲂,价比牛羊,这是好东西啊。”

  众人听了又是一阵欢笑。

  鱼有什么好吃的?远不如牛羊肉顶饿啊,这人真是读书读傻了。

  “莫要喧哗。”不远处传来了洪亮的嗓门。

  众人立刻噤声,站在冰冷刺骨的泥水中,奋力清淤,用力疏浚,慢慢改造着陂池。

  这里是南顿,原汝南属县,现南顿郡治。

  该郡虽然只有四个县,但人口非常之多,主要来源是河北移民,就是当初乐谟从顿丘带回来的河北诸郡百姓,永嘉四年(310)秋收时抵达,至今已两年有余。

  他们的到来,说难听点,几乎让南顿“换种”了,人口激增到约两万户、八万口。

  永嘉五年,南顿、汝阳、上蔡、平舆四县百姓种了一季粟。虽说利用的是八王之乱、李洪之乱后撂荒的熟地,但收成依然不怎么样,勉强够他们啖食,还吃不饱。

  今年,四县百姓又种了一季粟,收成明显提高,日子好过了许多。

  秋收后,部分人种植了冬小麦,部分人种了芜菁,生活日益走上正轨。

  太守魏浚一直秉持着刺史卢志以及幕府的意志,趁着大乱后的大治机会,清理户口,劝课农桑,将南顿四县粗粗改造了一番。

  明年如果获得丰收,则民心彻底稳固下来,南顿四县也将变成陈郡第二。

  南顿东南方向的新蔡国与之类似,内史乐谟首先清理了新蔡王的土地、庄客,然后接纳了庾琛从汲郡带回来了数千家百姓,再吸纳了少量河内、关西及兖州流民,目前有约一万户、四五万人。

  邵勋早年定下大政方针时,就以陈郡为重点经营方向,南顿、新蔡二郡国紧随其后,是第二批重点经营的地区。

  如今南顿走上了正轨,新蔡稍慢一些,但再过两年,一样可以稳定下来。

  陈、南顿、新蔡三郡国十三县,拥有大量以营、队为单位的移民,拥有大量屯田军,他们是独属于官府的百姓,不受士族豪强控制,是邵勋可以调用的力量,无需与世家大族讨价还价——说白了,这才是一个军阀最稳固的根基。

  世家大族、坞堡帅、庄园主们支持你,出钱出粮,固然可以让一个军阀瞬间起势,但当他们撤资时,你跌落得会很惨,因为你没有直属于自己的税基:自耕农。

  两条腿走路,永远都不会错。

  繁忙的挖河工作一直持续到晌午才停止。

  役徒们纷纷排队领取饭食。

  陈公仁德,发役还提供饭食,真的很不错了,虽然不是每次都管饭。

  而且,这些陂池对他们也有好处,利于灌溉农田,提高亩收,干活的积极性是不缺的。

  众人吃饭间,太守魏浚也来到了治河工地。

  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了郡中官员及南顿县令,此时以他为首,簇拥在幕府参军庾亮身后。

  幕府是一个偏重于军事的机构,职官也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

  作为参军,庾亮分管仓曹、户曹、贼曹三大块,与郡县官员有直接的业务联系。

  理论上来说,他确实不能直接管地方治理,那是州郡县三级官员的职权,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会到地方上清点户口、会下令郡县官员缉捕盗贼、会监察诉讼、会监督仓库——甚至于,像南顿仓之类的大型粮库都由他直管,地方上只是协助而已。

  久而久之,幕府官员渐渐凌驾于地方官员之上,将其变为从属,故南顿太守魏浚非常配合,有问必答。

  “我闻自汉以来,汝南有九十余陂,南顿有几个?”庾亮意气风发地走在河堤上,开口问道。

  “现止存一。”魏浚答道:“此陂名‘西戍’,前汉年间便有了,曹魏续修,国朝多有忽视,今又重修,可灌田二千七百余顷。”

  “葛陂在何处?”

  “新蔡、平舆之间。”

  葛陂前汉年间就有了,“陂方数十里”,算是一个比较大的人工水库了。

  因为比较重要,两汉、魏晋时时修缮,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历史上的石勒曾在葛陂吃了大亏,军士病死者极众,后不得不返回。

  而来的时候,豫州坞堡还接济粮草呢,但听闻他们在寿春以北被纪瞻所率领的江东水师击败后,突然就翻脸了,坚壁清野,不给粮草,令石勒的九万步骑损失大半,北归途中“人相食”,最终成功回到河北的不过二三万人,比本时空石勒的实力还要差劲许多。

  邵勋占住豫州,没让石勒打穿河南,饮马长江,对他倒还是好事了,至少他不用让自己的主力部队被疫病消灭一半,回师途中再损失剩下的一半。

  “汝南、新蔡、南顿九十陂,陈公别的没提,但提了葛陂。”庾亮瞟了魏浚一眼,道:“府君当知其重。”

  “仆知矣。”魏浚心中一凛,暗暗记下了葛陂的名字。

  因为地处新蔡、平舆交界处,比较复杂,同时这个陂池还能勉强使用,他就没管。现在看来,还得和新蔡内史乐谟商量商量,明年春播前征发役徒修缮一下。

  庾亮看着魏浚毕恭毕敬的态度,心中舒爽。

  一朝权在握,便把令来行,这感觉真是美妙。

  不过,到底被邵勋操练了许久,他现在的庶务经验比较丰富,又问道:“治水耗役甚大,粮食可够?”

  “不太够。”魏浚实话实说。

  治水和打仗一样,消耗很大,区别就是水利工程修缮完毕后,能把下田、中田变成上田,乃至开辟出更多的耕地,提高总的粮食产量,打仗却不一定有这么多好处。

  南顿安稳了两年,官府、民间总算有一定的积蓄了,故可大肆征发役徒,修缮陂池。但这种积蓄又不是无限的,总体而言还是得量力而行。

  “先把西戍陂和葛陂修好。”庾亮不满地看了眼魏浚,说道:“若这也不行,我自禀报陈公,请他定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13页  当前第48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81/161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晋末长剑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