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晋末长剑_分节阅读_第1332节
小说作者:孤独麦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5.06 MB   上传时间:2025-09-09 12:43:35

  刘绥见他那样子,知道是真发火了,想了想后,道:“也罢,便出粮一千斛,如何?”

  “一千五百斛。”王遐说道。

  刘绥看着他,王遐也瞪着他。

  最终刘绥让步,道:“一千五百就一千五百。”

  说罢,唤来一老仆,让他立刻带人准备粮食。

  王遐暗暗松了口气,见到司马昱等人正在远处低声说着什么,有心拉刘绥过去见礼,不料刘绥直接走了,看样子竟然不愿与会稽王多接触。

  他大约知道原因。

  自从梁军突入宣城、沈氏等族叛乱的消息传来后,别的地方不知道,丹阳诸侨族的态度却微妙了起来。

  说难听点,他们开始观望了,因为他们觉得大晋朝好像要顶不住了。

  偏偏还不太好动他们,因为这些人往往沾亲带故,牵一发而动全身,没那么简单。

  王遐等了片刻,就见到一辆辆牛车驶出了角门。

  他也回了牛车,并邀司马昱等人同乘一车。

  众人坐定之后,随意聊了几句。

  牛车还没往前走出三里地呢,便有县吏在外禀报道:“王公,仆方才检查了下刘散骑家送来的粟,多红腐者。”

  “什么?”王遐闻言大惊,向司马昱告了声罪后,直接跳下了车,然后提着袍摆,一溜小跑到后面。

  县吏指着一个打开的麻袋,道:“王公请看。”

  王遐凑近一看,果然是有些腐烂变味的仓粟,不知道是受潮了还是放了许久了。

  他的脸色阴沉了下来。

  县吏侍立一旁,不敢多说。

  王遐默立许久,长叹一口气,道:“就这样吧。”

  县吏有些吃惊,欲言又止。

  “此不食,留将安用耶。尽数送至金城。”王遐挥了挥手,说道。

  刘绥能给红腐仓粟,说明他们粮食很充足,以至于都吃不完了,可他偏偏就不给。

  正月第一次筹粮可不是这样的。那会虽有怨言,但最后都给足了朝廷要求的数目,并无拖欠,也没有拿眼前这些烂粟充数。

  可到了三月间,随着局势变化,这些人的嘴脸陡然一变。

  王遐知道这些人是对大晋朝失望了,不看好了,觉得很可能要亡国了,于是纷纷撇清关系。也就是看在往日情分上稍稍给些粮草,不然怕是连红腐仓粟都没有。

  牛车之中,司马昱、王述、王羲之三人全程目睹了这场闹剧,尽皆心情沉重。

  朝廷待南渡侨族不可谓不厚。

  如果说江东土豪造反还情有可原的话,但南渡侨族可就真没理由了。以较为富庶的会稽郡为例,历任太守、内史绝大多数给了南渡士人,为此惹得江东士族非常不满。

  时至今日,江东士族还在出钱出人,为大晋奋战,但南渡士人却动摇了,乃至想要投降,背弃大晋朝。

  多么讽刺啊!

  无独有偶,在建邺附近置宅建庄园的黄门侍郎羊固也只给出了三千斛粟稻,比起正月首次征粮时给出的一万斛少了太多。

  丹阳郡丞杜乂给了八百斛,简直是打发叫花子……

  消息一点点汇总到了台城。

  好像一夜之间老了许多的王导沉吟不语。

  属吏们干活时轻手轻脚,免得撞到丞相手里吃挂落。观其神色,都有些悲观失望,衙署内的气氛凝重无比。

  “望之,台城之事你多费些心,老夫要去一趟毗陵。”王导突然说道。

  “丞相——保重。”卞壸点了点头,应下了。

  他知道王导去做什么。

  一把年纪了,又刚经历丧子之痛,却还要亲身奔波,为王师筹措粮草。但这事只能由他去干,因为他威望高,别人多少会卖几分面子,换个人真不一定做得来。

  “事情还没到最坏的时候。”王导笑道:“宣城不过漏了千余贼兵过来罢了,还有得打。山彦林是知兵的,他知道该怎么做。而今正是比拼耐性的时候,只要顶过这一阵,到了四月间,江南连日阴雨,梁人必不能久持。”

  说着说着,他站起了身,扫视一圈,道:“做人当有始有终。邵贼若平江南,你等庄宅、奴婢、财货必为其所得,多年积累毁于一旦。多说无益,好自为之。”

  说罢,不紧不慢地出了衙署。

  卞壸收回目光,继续批阅奏疏。

  四月阴雨连绵,而进入五六月梅子成熟之际,更是湿热难当,确实是比拼耐性的时候啊。

  不过卞壸总还有些不真实之感。

  大晋朝明明军队主力尚在,江北还在鏖战,却被逼迫到这种程度,就算顶过了今年,下一次呢?

  卞壸想起了去北地奔丧的儿子卞盱。

  王导那话是对僚属们说的,其实也在暗中点他。

第五十八章 宣城

  王导才刚刚离开外篱城,就收到了围攻金城的大军喧哗鼓噪的消息,粗粗了解缘由后,叹息一声,下令将屯于台城之内以备长期坚守的粮食调拨过去救急。

  但军心已然难以挽回了。

  三月初十,行至江乘县的他得知数百梁军趁着诸营鼓噪、士气低落的机会,趁夜溃围而出,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这个消息让人且喜且忧。

  喜的是梁人确实坚持不住了,兵力也从来没上过两千,打到这会已然油尽灯枯。数百人突围,最终能有百十人活下来就不错了,而且伤兵还不能带走,对围攻日久的赵胤而言也是一桩军功。

  忧的是军队士气不行,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得大力整顿一番。

  这帮人打了这么久,也算是经历过苦战了,好好调教一下,凑合拿来堵截还是可以的。

  金城事了,王导又想起了宣城。

  他终究有些不放心,于是在马车上提笔连写了三封信。

  一封信遣人送往南中郎将、江州刺史王彬处。

  王彬帐下义从督护雷明之前攻取了石城,正水陆并进,追袭梁人而去。

  雷明之弟雷典任寻阳郡司马,与周光一同攻皖口,不克。梁人南渡宣城后,他们全面退守,以巩固寻阳郡为主。

  至于合肥,大抵是放弃了。目前只有太守何充带着数千兵在坚守,短期内几无可能有援军而来。

  比合肥更靠北的钟离已经陷落了。

  王导也不想追究到底是城破陷落还是投降沦陷,没意义。最主要的原因难道不是梁军饮马长江,偷渡袭扰,而淮南大军次第南调么?纠缠细枝末节没有意义。

  王导打算让王彬抽调江州大军加入近在咫尺的宣城战场,快速平定江南的乱局,然后看看有没有机会增援江北。

  他当然知道武昌诸葛恢不太稳当,但事已至此,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拆东墙补西墙是无奈之举。

  第二封写给苏峻。

  他还想再劝一劝此人。北朝不可能给他高官厚禄,只有留在大晋,他才有价值,才能得到更多、更大的好处。

  第三封信则写给山遐,送信之人更是王导亲族、王敦嗣子王应……

  而此时的宣城县外,已然大军云集。

  刘超没有亲来此处,宣城内史陶馥接替了指挥。

  说是大军,其实不过两万人出头罢了,分成三个军寨,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围拢过来,至于西面则是庐江(今青弋江)。

  城东为陶家军,人数最多,超过八千。

  城北还是陶家军,不过却是秣陵陶氏的分支宛陵陶氏,一共七千兵。

  城南则是许氏、葛氏两家合兵五千余。

  不是凑不到更多兵了,而是丹阳、吴兴还在大战,晋廷连入援的会稽、吴郡兵马都抽调过去了,不可能往这个战场分派多少人手。

  司马冲部亦不在,因为山越宗帅后裔祖氏煽动叛乱,他硬着头皮上阵,带着五千人南下镇压。

  山遐的兵马则沿着庐江挺进,先锋一部进至宣城县以西区域。

  很显然,他们是想在庐江以西集结,先与梁军隔江对峙,稳住阵脚,然后再发动进攻。

  梁军方面,宣城县内塞了四千人,基本都是纪氏丁壮。

  城外屯有溃至此处的钱氏、孙氏杂兵三千多,外加约两千梁军,其中骑兵六百余。

  双方在三月初五首次接触。

  纪氏立功心切,主动进攻,为贼人所败。

  晋军首战告捷后,也没急着进攻,开始扎下营垒,直至今日。

  老实说,梁军有点耽搁时间了,但纪氏只想举宣城归正,却不敢主动向东深入三吴地区,双方意见难以统一。

  直至今日,一切争论都停止了,因为晋人主动在旷野中列阵邀战。

  很显然,他们不想攻城,更可能想赶紧打完回家。

  正好,梁军也不想攻寨,更不想拖到湿热的梅雨季节。

  双方不约而合,在宣城县东的一处平旷原野之中展开了会战。

  纪世和之子纪成拣选了三千兵陈于正中,钱氏、孙氏残部位于左翼,一千四百氐羌兵位于右翼,稍稍居前,令整个阵型并不是那么平直,而带着些右凸。

  对面的陶家几乎倾巢而出,七千人组成了一个厚实的锥形大阵,正前方三四百人皆身强力壮之辈,大盾铁铠、长枪劲弓,显然是精锐。

  三通鼓声响起之后,双方几乎没什么试探,很快便进入了接战状态。

  敌军锋矢箭头部分直面纪家最精锐的部曲,甫一交战,杀声震天,鲜血喷涌。

  纪世和与郭诵二人立于城头,纵览整个战场。

  “郭将军,还不将铁骑派出?”纪世和是真的没打过仗,一上来就催促道。

  “两军步卒刚刚交兵,气力未衰,死伤不重,如何派出骑军?”郭诵直接回绝了,更不想给他讲如何打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13页  当前第133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32/161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晋末长剑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