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晋末长剑_分节阅读_第1174节
小说作者:孤独麦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5.06 MB   上传时间:2025-09-09 12:43:35

  怎么形容这块地方呢?大致相当于今天长江以北的湖北监利、洪湖全部、潜江、仙桃大部,以及江陵、石首一部分。

  那么,为何谭图上还画着孝感、安陆、云梦一带也是沼泽区呢?其实是定义不同。

  这里同样是水域纵横,但是不是云梦泽的一部分有争议。

  另外,有人说这里其实是云梦泽的“漫区”,即雨量较多的年份,云梦泽会向外漫灌。而干旱年份,漫区会与云梦泽本体不连续。

  秦、两汉时期,三角洲、陆地渐大,湖泊区主体被渐渐推离了汉水,压到了潜江以南、长江以北,而潜江附近直至汉水是什么呢?沼泽区。

  对,从湖泊变成沼泽了。

  这个地方在此时的书中就是竟陵一带。

  到了北魏时期,云梦泽变成了湖泊+沼泽+三角洲共存的状态,陆地日益增多,湖泊被大量分割,出现了什么大浐、马骨、太白以及各种懒得命名的湖泊,数量极多。

  大浐湖在魏晋时很大,唐代很小,宋代就消失了。

  马骨湖在唐代元和年间,夏秋涨水,淼若烟海,冬春水涸,即为平地,周回十五里,“伸缩性”很大,丰水期和枯水期两个概念,就像干旱年间的鄱阳湖“草原”一样。

  但你别看马骨湖在唐代比魏晋时面积大大缩水,这种地也是需要人工开发的,至少需要修建堤坝,不然就是个湖泊加漫溢区。

  整体而言,就是这么一个自然变迁加人工开发共同作用,云梦泽逐渐解体的过程。

  总结一下,公元前5000年,云梦泽面积(单位:平方公里):8442.5——这个数字是现代勘探、钻孔算的,精确到0.5我也很难绷,但大致就在这个数字周围浮动。

  公元前2000年,云梦泽面积:12250。

  1927年,云梦泽面积:5450。

  1975年,云梦泽面积:3157.4。

  现在多少我不知道。

  以上数据只是云梦泽本体面积,事实上其外围还有一个漫区,多为沼泽。

  湖北安陆、云梦、孝感那一片的沼泽区没算在这个数据里面。

  二、河流

  长江以前的河道比现在更靠北。

  书中出现的杨水、夏水之类,都是古长江的分叉河道,当时是从潜江附近东流的,与汉水分割得不是很清楚。

  这些汊流中,杨水最早废弃。

  春秋后期楚国就利用杨水的长江故道修运河。

  涌水就是在书中这个时代慢慢废弃的,到北魏年间,涌水上游断流了,原因不知。

  夏水则仍然承担长江分流的重任。

  那么,这些河道的水从哪里来的呢?分水口。

  北魏时期,荆江两岸分水口二十余处,“宋以前,诸穴畅通,故江患甚少”——其实不是畅通,而是云梦泽的存在,使得其可以作为泄洪区,保证江陵等大城市安全。

  这一时期江北的诸多河流,没一个可与云梦泽脱得开关系。

  直到唐中后期、两宋年间,随着三角洲淤积成陆面积不断增大,以及人类开发程度的加深,汉水、长江各自归槽,进入单一性顺直河道时期。

  三、人类

  自从云梦泽三角洲淤积成陆开始,就有人类进入其间。

  他们是怎么生存下去的呢?答案是种圩田。

  即修建堤坝,阻挡沼泽湖水漫溢,开发农田。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特点,即人类多聚集在淤积成陆较多的地方,就像上章中说的那样,人口没法均匀分布,而是点状聚集,形成一个个人口相对较多的区域,而区域与区域中间,要么是水泊沼泽,要么是森林芦苇荡,即古人形容云梦泽解体后太白湖“葭苇弥望”、“百里荒”。

  荆北以宛城、襄阳为中心集聚点。

  襄阳以南、长江以北,则以江陵、安陆为核心。

  长江以南,则以武昌、夏口、湘南(今湘潭西)、酃(líng,今衡阳附近)、长沙这个三角区域为主,此外零陵城附近人口也不少。

  整体而言,有点像是依托殖民据点开发的模式。

  殖民城市附近人口多,越向外环境越恶劣,开发程度越低,蛮夷越多。

  在这些区域,魏晋时期走一百里看不到人很正常,人们开发区域中心城市还忙不过来,就别谈中间水患频发、沼泽遍地的区域了,实在没那个精力。

  西晋太康年间人口普查,虽说隐户数字十分惊人,但可以看个趋势。

  当时荆湘二州还没分治,按人口多少排——

  南郡:5.5万户,主要聚集在江陵一带;

  长沙郡:3.3万户;

  零陵郡:2.51万户;

  南阳郡:2.44万户;

  江夏郡:2.4万户;

  衡阳郡:2.3万户;

  襄阳郡:2.27万户;

  顺阳郡:2.01万户;

  湘东郡:1.95万户;

  义阳郡:1.9万户;

  武昌郡:1.48万户;

  武陵郡:1.4万户;

  建平郡:1.32万户;

  邵陵郡:1.2万户;

  桂阳郡:1.13万户;

  一万户以下的不写了。

  注:当时有些郡还未拆分,比如义阳郡当时就包括了随、新野二郡在内,合并计算了。

  简单来说,书里这个时代,荆州大体可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

  其中北部就是南阳、顺阳、义阳(含新野、随)及襄阳,一共8.62万户。

  从这里往南,就面临云梦泽及各种漫区、沼泽区了。

  这一片我称之为中部,主要是江夏、竟陵、南三郡,总计7.9万户;其中处于云梦泽西部边缘外的半个江陵就占了大头。

  再往南就是长江以南诸郡或主体在江南的了,一共有18.77万户。

  即荆州(荆湘分治前)北部8.62万户,以南阳盆地和襄阳为主,占24.4%;

  中部(江汉平原)7.9万户,占22.4%

  长江以南18.77万户,占53.2%;

  人口最少的就是江汉平原,开发程度甚至远远低于江南。

  襄阳周围的地确实不错,但就补给交通而言,他与南阳联系更方便,与武昌、江陵不方便。

  对南方政权而言,这就是一个被云梦泽阻隔于北方的突出部,孤悬于外。

  历史上陶侃就不想守襄阳,他甚至连除了江陵外的江北之地都不想守,原因就在于此。

  江汉平原看着很大,其实就边缘地带的江陵、安陆人口较多,沼泽区内人烟稀少。

  从军事上来说,这是南方政权的天然屏障。

  其实我很久以前一直很难理解,为何东吴在没有襄阳的情况下,居然敢迁都武昌,在江北还保留大片土地,怎么守的?

  靠云梦泽、靠密布的水网、靠沼泽烂泥地、靠无人区守。

  长江北岸有一片开发出来的地方,作为生产基地,支持军队向北横穿人烟稀少的云梦泽地区,甚至摸一摸襄阳这头老虎的屁股。

  当年曹操南下,直抵云梦泽核心区域的赤壁,一场大败,死了一半人(大概4-5万,主要是荆州降军),按理来说他有二十余万军队,至于如此么?

  原因就是他在赤壁周围弄不到多少补给,全靠后方穿越人烟稀少的地区输送,再加上虽然冬天,但真的难受,疫病丛生,于是撤了,大部分伤亡就是撤退过程中被东吴军队追杀导致的——冬天只是细菌病毒不够活跃,得病几率下降,不代表没有疫病。

  曹操甚至连江陵都不愿意守,放弃了。

  江陵处于云梦泽西部边缘外,环境没那么恶劣,与襄阳之间陆地较多,曹操追刘备甚至能派骑兵,但他还是不愿守,因为这个地方就背靠长江,可能环境也不是很适应。

  从襄阳南下江陵的就是当阳道。

  从南郡、江陵向东,沿着云梦泽中间一条淤积成陆开辟的道路,直抵乌林,叫华容道。

  先写这么多吧。

  行军打仗,一定要了解地理,诸位书友如果有机会穿越,切记这一条,不能胡乱看着地图行军啊。

  实在不行,把我喊过去,奉公为主,我当个幕府司马还是行的嘛。

第一百零八章 两种画风

  江陵,其实分新旧两城。

  旧城在北,新城在南。

  旧城位于楚郢都旧址附近,秦汉相继修缮。关羽镇荆州时,曾大修此城,不过也不算大,城周十余里。

  朱然镇江陵时,修江陵新城,离长江很近,自此为魏晋重镇,旧城改曰“纪南城”。

  纪南城有守军,共三千人,其中两千算是比较能打的部队,另外一千则是流民丁壮,训练不过两年,以为郡兵,也还凑合。

  江陵城守军稍多,差不多是四千精兵、数百丁壮。

  当然,江陵附近还有水师营寨,只不过现在人不多了,被调走了。

  江陵是重镇。

  晋初,荆州主官或治襄阳,或镇江陵。渡江以后,不厥常理。

  王敦把家安在武昌,但他人时而在襄阳,时而在江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13页  当前第117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74/161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晋末长剑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