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官_分节阅读_第4节
小说作者:雁九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532 KB   上传时间:2025-07-27 14:45:43

  道痴十一岁,还没有变声,清脆童音,与木鱼声夹杂在一起,听得大家再次走了心神。

  不知不觉,半个时辰又是眨眼而逝。

  道痴再次起身回西厅,一刻钟后转回出来。

  一遍一遍,一遍一遍,院子里人越聚越多。

  来的客人舍不得走,新的客人又至。

  南厅、东厅虽都设了奉茶处,可大家已经顶着烈阳,在灵棚里安坐。

  似乎听着这诵经声,心里都跟着清净了,丝毫不觉暑热……

  道痴垂下眼帘,亦是全身心诵经。

  他诵了六年经,今日却是最虔诚。

  虽说他向来对鬼怪神佛之说不以为然,可此时此刻,他却盼着菩萨真的听到自己的诵经声,将功德回到善良慈爱的王老爹身上。

  王老爹抚养照看他数年,他能为王老爹做的,除了照看虎头之外,也就只有这诵经百遍……

  院子外,王福平已经骑马回来,后边跟着两辆马车,还有些青衣仆从。

  王福平翻身下马,看着自己门口乌泱泱地站满了人,动也不动,跟站门神似的,不由愣住。

  听到木鱼声伴着诵经声,王福平心下了然。

  旁人听着这快诵稀奇,王福平却是在山上听过的。

  那两辆马车亦都停下,王福平走到第一辆马车前,躬身道:“老太爷,小人家到了。”

  后边马车里的人已经下来,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面白有须,相貌儒雅,穿着青色素服,走了过来。

  王福平见状,忙退后一步,让出地方。

  中年人冲他微微颔首,而后毕恭毕敬地掀了车帘,搀下来个须发花白的老者。

  王福平见自家大门都被人堵着,忙要唤人让地方,却是被老者开口止住。

  老者已经听到这迥异于常的诵经声。

  就连那中年人,也不知不觉中被诵经声吸引。

  王福平不敢高声打岔,可也不好就这么让两位贵客在大门外站着,忙上前小声招呼乡邻让开。

  须臾功夫,大门口到灵堂之间,就让出一条空道来。

  王福平抹了一把汗,躬身伸手请贵客进门。

  在木鱼声中,老者与中年人走进院子,走到灵堂前。

  看着地上坐着的小小身影,老者的视线落到他的光头上,眼中闪过几分诧异。

  他扫了旁边的中年人一眼,那人却听得入迷,浑然不觉。

  老者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望向那小小背影,不自觉地露出几分怜惜……

第4章 蓬门突有贵客至

  嘴里诵出《地藏经》最后一句,道痴缓缓睁开眼睛。

  尚未起身,他便察觉到身后异样。随着诵经声止,灵棚里的寂静立时被打破,各种请安声。

  “是老太爷……”

  “小人见过老太爷……”

  “小人老太爷安……”

  “那是内十二房的大老爷……”

  诸多嘀嘀咕咕的声音混在一处,即便众人都压着音量,也显得有些乱。

  道痴没有立时回西厅,而是转身面向众人。

  王氏宗族在安陆繁衍百余年,子孙族人甚多,其中不乏寿高辈分高的。可被诸多庄头、管事称为“老太爷”,不加房头与排序的,只有一人,那就是王家族长——王千王老太爷。

  “见过王老施主……”道痴对着王老太爷做了个合十礼。

  “是道痴小师父啊,可是大师父吩咐你过来?”王老太爷神色温煦、隐带慈爱地问道。

  要知道,王家可是安陆士绅中的第一家,安陆州的土地,有三成都在王氏宗族名下。王家的子孙数以百十计,王老太爷这个族长,又是王家当家人。

  这般温煦、慈爱的对一个小和尚,真是使得旁观者落了一地眼球。

  不过在西山脚下驻扎年头久些的庄头、管事,多是听过西山寺的不俗,诧异归诧异,可也有传言不虚的感觉。

  最惊诧的,是随王老太爷过来的中年人。

  今日回乡,去给族长堂伯请安,莫名地得了吩咐,随之来给放出去的王家旧仆吊祭。

  甚至堂伯还专程吩咐,让他回家换了素服。

  王家子弟现下出仕的虽有十来人,可以不惑之龄做到从三品参政,中年人在族人的成就中,也算是靠前的。

  这故去老仆,他素未谋面、闻所未闻,族长大伯为何吩咐自己跟来?

  仆役忠心主家,主家抬举也是有的,也不值当这般郑重。

  中年人只觉得怪异,满心不解。

  道痴已经应道:“正是大师父吩咐我过来诵经。”

  王老太爷点点头,对王福平道:“老朽要给老哥上柱香。”

  王福平闻言,不由大惊,忙道:“老太爷,这怎么使得?”

  即便王家早已是良民身份,可毕竟是王家旧仆,连姓氏都是王家所赐,这世上只要奴拜主的,哪里有主拜奴的道理?

  贵客临门,识趣的乡邻早已悄悄离开,留下的庄头、管事们,此时则是面面相觑。

  堂堂一族之长,不仅亲临吊祭,而且还口称“老哥”,还要亲自上香,这个王老爹到底是什么来头?

  不是说只是王家旧仆么?

  因年头久远,大家也不过是人云亦云,还真没人晓得王老爹早年在王家做什么差事。

  王老太爷尽管面露温和,毕竟是久居人上,自有威仪,只一个眼神望去,王福平劝阻的话就打住,老实地燃了三炷香,双手奉上。

  王老太爷接过,上前两步,在灵柩前站定。

  王福平带着兄弟子侄们都在孝子孝孙的位上跪了。

  王老太爷对着灵柩,嘴唇微动,而后甚是郑重地躬身执礼。

  王福平见状,忙同兄弟带了儿孙们叩首还礼。

  王老太爷上完香,而后转身对那中年人道:“青洪,王老哥与你父有旧恩,当得起你稽首一拜。”

  那唤青洪的中年人,不是旁人,是王老太爷的堂侄,王家内十二房的当家人王青洪。他脸上的惊诧再也遮不住,心中立时激起惊涛骇浪。

  “稽首”可是九拜礼中最重跪拜礼,用来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向来,多是臣面君、子对父时,才行此礼。

  尽管是满心不解,可瞧着王老太爷对逝者的敬重,足显逝者不凡。

  堂伯的这番说辞,王青洪心里已经尽信。他也明白了,为何堂伯专门带自己过来致祭。

  想到这里,他眼中惊诧不解如流水般退去,剩下的只有敬重与羞愧。

  既是对方与自己这一房有恩,自己当早思回报才是应当。偏生父亲生前并未提及此事,他不仅不知这件事,甚至压根不晓得还有王老爹这个人。

  他应声上前,王福平递香的手都在颤悠,很是不稳。

  王青洪颔首致意,并没有直接接了香,而是屈膝跪地,左手覆右手,拱手于地,对着灵柩恭声道:“老伯,侄儿青洪给您见礼。”说着,头缓缓至于地,行了个重礼。

  人群中,尽是吸气声。

  道痴站在一旁,见王老太爷如是安排,对王家这个老族长不由得越发高看一眼。

  儒家礼教教化,最是重视身份等级。

  王老太爷恩义为重,不顾尊卑之别,如此厚待王老爹,这份心胸,值得敬佩。

  而这个老实听命执礼的王青洪,面似温和,可身上不自然流出的威仪,甚至比王老太爷还重,可见是手握权柄之人。

  可对于长辈看似“离谱”的吩咐,他却毫不犹豫地执行;又因晓得逝者对他父亲有恩,露出的感激愧疚半点不作伪。

  不管脾气秉性如何,至少“纯孝”这一条王青洪是做到了。

  见王青洪如此,王老太爷微微颔首,似有欣慰之意。

  王福平、王福安兄弟却被惊的魂不守舍。王家内十二房的大老爷,即便他们兄弟今日初见,却对其大名早就如雷贯耳。

  王青洪十三岁过童子试,十七岁中举,十八岁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名列一甲探花。

  若非中间因丁忧回乡守制,耽搁数年,说不定已经成为一方大员。饶是如此,成就也令人瞩目,不惑之年,便已经是从三品参政。

  在王氏出仕的族人中,他的品级仅次于在京里任刑部侍郎的宗房二老爷。

  王家族人每每提及十二房这位大老爷,也多带了各种羡慕崇敬。

  就是安陆州外姓百姓,也都晓得王家当年曾出来个少年探花郎,娶的是京中官宦家小姐,在外头做大官,前途不可限量。

  这样传说中的人物,在王老爹灵柩前执了稽首之礼,王家兄弟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王老太爷似也看出王福平兄弟的拘谨,不愿喧宾夺主,影响治丧之事,被迎到厅中吃了两口茶,便借口天色不早,带着王青洪告辞出来。

  在出大门前,王老太爷不由地又望向在灵前诵经的道痴,而后看了看王青洪,到底没有说什么。

  出了王家,王青洪上了王老太爷的马车。

  待马车出了王家窑,他终于忍不住问及王老爹与自己渊源。

  他倒不是怀疑王老太爷会扯谎,只是有些疑惑,为何父亲生前从来没有提及此事。

  父亲生前虽行事稍显刻板,可绝对做不出将恩情抛到脑后之事。

  王老太爷道:“你父并不认识王老哥。他是无意受了王老哥大恩,至于其中详情,因还牵扯到旁的,至于能不能告知与你、何时告知与你,还需再等等看。”说到这里,他便耷拉下眼皮,不欲在说话的模样。

  王青洪闻言,越发糊涂,可也不好啰嗦,只能按捺住满心好奇,心里想着是不是回去问问自己母亲,看是否能寻得蛛丝马迹。

  既受了对方大恩,本当早作回报。先前不知,还算情有可原;如今既已经知晓,总要有恩报恩才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8页  当前第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2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