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挽歌_分节阅读_第672节
小说作者:携剑远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7 MB   上传时间:2025-05-09 18:51:35

  “何人为证?”

  李嘉庆还是有些不放心,毕竟,他也没有见过方重勇。万一有人冒充怎么办?

  “城内有方氏家奴方来鹊为证,寻他来此便是!”

  方重勇忽然想起,当初方来鹊跟方有德是一起离开的,现在应该也在开封城。至于王韫秀他们有没有到开封,方重勇心中没底,也不敢提这一茬。

  “你去方氏大宅,把方来鹊寻来。”

  李嘉庆对身边亲兵吩咐道。

  “得令!”

  亲兵领命而去。

  不一会,眼神呆滞,面色平静,比几年前长高了不少的方来鹊,被李嘉庆的亲兵带来,跟他一起来的,还有方重勇的正室夫人王韫秀。

  “城下这位是方国忠么?”

  李嘉庆指着城下的方重勇对方来鹊询问道。

  “不是,他是方重勇,不是方国忠。”

  方来鹊言之凿凿的说道,那双死鱼一般的眼睛毫无波动。

  唉,这孩子就是个傻大儿啊!

  李嘉庆露出无奈的笑容,看向王韫秀,希望她出来说句话。

  “李将军,这还有什么犹豫的,快开城门啊!城下就是我夫君和他的亲信部曲!”

  看到骑在马上的方重勇,王韫秀激动得全身颤抖。

  “我家阿郎说了,不要给方重勇开城门。他来了,让他有多远滚多远。”

  方来鹊用毫无感情的声音提醒李嘉庆道。

  “李将军,父子岂能相害。银枪孝节军已经被昏君定为反贼了,现在带兵前来拥戴太子,这还要怀疑么?”

  王韫秀劝说李嘉庆道,立刻将方来鹊推到一旁。

  李嘉庆看了看智力完全不像正常人的方来鹊,又看了看聪明干练,说话条理分明的王韫秀。

  他还是决定打开城门,让银枪孝节军进城。

  毕竟,我爹是我爹,我是我爹儿!

  疏不间亲的道理,难道还要多讲么?

  方大帅的权柄与财富,那不迟早还是方节帅的嘛。

  父终子及,人伦常理。李嘉庆不觉得现在得罪方重勇,他能从方有德那边得到什么好处。

  人家才是父子!

  “王娘子说得有道理。来人啊,将城门打开,迎接银枪孝节军入城!”

  李嘉庆大手一挥,下令打开城门。

  伴随着一阵牙酸的声音,许久不开的开封城大门洞开,李嘉庆带着亲信,走出城外迎接方重勇。


第469章 反客为主

  “节帅,您这是何意?”

  李嘉庆的笑容还凝固在脸上,便不敢相信的看着方重勇质问道。

  他亲自带人出开封城迎接方重勇,然而李嘉庆等来的不是欢笑与热络,而是冰冷的刀锋架在脖子上。

  随后便是五花大绑!

  方重勇身边的丘八,一见面,就如狼似虎的扑上来,将李嘉庆和他的亲兵全部缴械。然后趁着城内没有组织防御,那些银枪孝节军的士卒迅速接管了开封城的城墙。

  而李嘉庆麾下的宣武军,则全部当了俘虏。当然了,由于这一切发生得太过突然,自己这边也没怎么抵抗,所以场面看上去还算平和,没有什么人因此而伤亡。

  但李嘉庆就是不明白,方重勇应该是“自己人”才对啊,为什么要对他这个方有德的亲信部下,直接缴械呢?

  不看僧面看佛面,大家总要讲点交情吧?

  “李将军是吧?为了不让你难做人,所以也只好暂时委屈一下你咯。”

  方重勇嘿嘿笑道,拿走了李嘉庆的佩剑,在手中把玩了一番后继续说道:“放心,等送你回洛阳了,佩剑会原物归还的。”

  虽然他这样大包大揽,但李嘉庆此刻担心的,哪里是自己的佩剑啊!

  一把佩剑才值几个钱啊!

  李嘉庆一脸焦急的询问道:“方节帅,莫非您是投靠了皇甫惟明,现在给河北贼军办事?您这又是何苦呢?”

  他没有想过方重勇是听从基哥的命令来汴州的,因为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无论如何,方重勇也不可能帮一个老皇帝,去对付前途无量的太子,还有他亲爹。

  倒是投靠皇甫惟明不算稀奇。

  “皇甫惟明?”

  方重勇像是听到什么极为好笑的事情一样。

  他哈哈大笑道:

  “李将军,你真是想太多了,皇甫惟明冢中枯骨而已,就凭他也配我投效么?

  不必多想了,你替我走一趟洛阳,送一封信给太子便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该问的你别问,不该知道的你也别知道。你被捆着送回洛阳,太子便不会怀疑你的忠诚,明白了么?

  我现在是在为你好啊!”

  听到这话,李嘉庆不说话了,他知道方重勇说的都是事实。若是他被方重勇客客气气的礼送回洛阳,难免会被外人质疑是不是跟银枪孝节军沆瀣一气,故意把汴州给“送了”。

  将李嘉庆打发走后,方重勇连开封城中的家都来不及回,甚至都没时间跟眼巴巴想上前寒暄的王韫秀说话,就带着部下接管了位于开封县城核心的汴州府衙。

  将汴州府衙的众多文官与书吏后集中看管后,方重勇便连下了三道军令。

  第一道军令,命何昌期带人接管开封城防,并将城内的宣武军士卒全部集中到郊外的银枪孝节军大营看押起来,一个个甄别问询。

  愿意从军的留下,不愿意的直接遣散。

  第二道军令,命王难得接管运河对岸的宣武军大营,并以太子李琩的名义,约束士卒不要擅自离开大营。

  第三道军令,则是命车光倩接管开封城附近大大小小十多个渡口,将那边负责渡口治安的宣武军士卒抓捕后集中看管,全部换上银枪孝节军的士卒。

  直到下达完军令,众将领命而去,方重勇这才松了口气。

  这次夺取开封城,近乎于偷!手段下作,极为不光彩。但事急从权,方重勇也顾不上吃相好看了,唯有快速控制汴州,造成既定事实,才能站稳脚跟,谋求下一步的发展。

  一系列操作几乎是争分夺秒,以至于他见到王韫秀都来不及上前打招呼!

  “节帅,如今已经控制住局面了,只是太子那边,要如何回复呢?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亚于在扇太子李琩的耳光啊!”

  录事参军封常清压低声音问道。此刻他忧心忡忡,不得不说,方重勇的决定实在是太过于激进和冒险了。

  其实很多话,是可以好好说的,毕竟,方有德现在就在洛阳啊,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准备笔墨,本节帅现在要上书。”

  方重勇轻轻的拍了拍面前的桌案说道,暗示封常清不要在耽误时间了。

  很快,后者将墨研磨好,方重勇便立刻提笔写了一份非常正式的“奏折”,而禀告的对象,正是太子李琩。

  在奏折里,方重勇首先阐明,自己和银枪孝节军作为禁军,一直都是披荆斩棘,劳苦功高,骁勇善战,令各路敌军闻风丧胆。

  只是因为如今功高赏无可赏,才被昏庸的天子李隆基残害,不得不逃亡到汴州避祸。

  其次,方重勇又说如今河北叛乱,昏庸天子李隆基不顾首都安危,竟然跑到太原瞎指挥,又出了包括下令坑杀银枪孝节军在内的一系列昏招,导致河东军心涣散。

  他料定接下来一战,官军必败,河北叛军必定大胜。

  若叛军胜,气焰定然嚣张,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一定会南下。

  到时候河南危急,如头顶悬湖,随时可能倾覆。

  所以方重勇自请担任宣武军节度使,并统筹汴州、宋州、曹州、陈州、亳州、颍州六地军政民政,选拔团结兵,统一指挥统一训练,将他们组织起来抵抗贼军入侵,以免陷入各自为政的窘境。

  最后,方重勇言辞恳切的希望李琩可以同意这个要求。

  他在奏折中强调,因为被昏庸天子李隆基背叛出卖,银枪孝节军无论将校还是士卒,全军上下都憋着一股恶气。

  这股恶气若是引导得好,则会发泄在河北叛军身上,成为报效国家的动力。

  但若是引导得不好,那就有哗变的危险。至于会出什么事情,方重勇也不可预测,总之不可轻忽。

  他这个节度使虽然对国家,对太子忠心耿耿,也可以不计较李隆基这个昏庸天子的昏招,却不能保证银枪孝节军所有人都受了气不出头。

  到时候他约束不住士卒,恐变生肘腋。如此亲者痛仇者快之事,倘若发生,则实在是令人遗憾

  何去何从,还请太子速速定夺。军情如火,容不得半点犹豫。

  这份奏折写得很长,语气也很客气很谦卑,但表达的意思却相当明确:

  你给老子一个宣武镇节度使的官职,老子就帮你顶住河北那群吊人!以后听调不听宣,不会被你摆布也不会拆你的台子!

  若是不给,那你就等着看好了,银枪孝节军不把河南闹个天翻地覆,是绝对不会收手的。

  到时候你不但没人帮忙打仗,银枪孝节军反而还会破坏你原本的官府建制。说不定叛军就要一路打到扬州了,真要有那一天,我看你是哭还是笑。

  你可得给老子好好掂量掂量啊!

  写完奏折,方重勇将其交给封常清过目。

  “你觉得如何?”

  方重勇好奇问道,他知道封常清一向有主意。

  “节帅,您的胆子还真是大啊!”

  看完奏折,封常清面带苦笑说道。

  “这是合则两利的事情,如果李琩拒绝,那我们就把河南毁了,然后逃到两淮。现在手里的粮秣足够我们吃大半年的,天下之大,哪里不能去呢?”

  方重勇嗤笑道。很显然,他压根就没去想当什么忠臣良将,已经完全把自己代入“反贼”的角色,思维完全契合那些揭竿而起的草莽英雄!

  不过说实话,方重勇确实是一点都不觉得李琩会拒绝。而且他认为,就算李琩脑子发热要跟自己火并,那个号称是“小神童”的李泌,也是不会的。

  “节帅,您的想法不能说不好。可是据末将所知,汴州乃是四战之地,我们当真守得住汴州么?”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2页  当前第67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72/11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挽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