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挽歌_分节阅读_第1088节
小说作者:携剑远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7 MB   上传时间:2025-05-09 18:51:35

  “要出兵河西,则必须以长安为支点,理顺粮道。而要摆平长安,又必须要把洛阳经营起来。

  只是如今,长安与洛阳皆破败不堪,百姓流离失所,元气大伤。

  要把洛阳经营起来,别的不说,首先就得把汴州通往洛阳的运河,重新疏通,并在沿途设立渡口。

  然后让洛阳的含嘉仓,成为军粮运输的起点。”

  李筌正色说道。

  方重勇微微点头,叹息道:“确实如此,若无粮秣支持,此战要赢,难如登天。”

  河西那边,本地粮草不必指望了,不是落到吐蕃人手里,就是被坚壁清野,收入到沙州府库里了。

  汴州军劳师远征,一切都得仰赖关中的补给。

  而关中残破,已经供养不起大军出征河西,必须要从中原运粮。中原运粮的起点,并不是洛阳,而是汴州。

  可是,如果以交通条件来说的话,洛阳的含嘉仓才是最适合的地方。作为总后勤基地,通过黄河与两京驰道,将粮秣运输到长安。

  要不然,就算三军将士凶猛如虎,饿着肚子也打不赢吐蕃人啊!

  要打仗,得先修路挖渠。

  汴州不缺粮,但是缺乏低成本运输到长安的路径。当年基哥为了补给长安而修的渠,现在方重勇也要重新将其拾起来继续用!

  还是那句话,中央政权要承担的责任,与地方割据政权是完全不同的!

  “确实,不经营洛阳和长安是不行了,这一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方重勇微微点头,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利害。

  为了出兵河西这点醋,就必须要包洛阳和长安这盘饺子。为了实现战略目的,很多时候,经济利益就必须要排在后面。

  如若不然,以后吐蕃人年年进攻关中,汴州朝廷就等同于被捆住手脚,年年要防备吐蕃军东征,那还怎么发展?

  要经营长安,不说是恢复到开元时期,起码要能够作为囤积粮草和补充兵员的地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待我军出征的时候,只怕凉州以东的陇右各州皆已沦陷。吐蕃人打到凤翔府,都不是不可能。

  下官并不是说不要出兵,而是此战之凶险,或许会超出想象之外,官家还是不要期待太高。

  这件事急不得,出兵了,就要战而胜之,慢一点都可以的。”

  李筌无奈摇头说道。

  他本人是很支持出兵的,于公于私都是如此。只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就故意隐瞒客观上的一些困难。

  枢密院就是规划战争,调度军事资源的。

  李筌作为枢密院的头头,自然是明白,这一战即便是现在决定要打,真要跟吐蕃人干起来,最快最快也是半年后了。

  也就是今年深秋入冬之后,那也是吐蕃人惯有“下高原过冬”的传统。当然了,吐蕃人消化巩固地盘,其实也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

  他们也很适应稳固蚕食地盘,不比那些游牧民族。

  所以,这一战的战争规模,可能比他们预想的要大。但战争的节奏,却未必是快如闪电,很可能就是长期对垒之后,寻找机会破敌。

  不得不说,吐蕃人也很擅长打这种一板一眼的“慢仗”。打仗嘛,时间一长,虚弱的一方就很可能吃不消。

  如果事先不做好准备,很可能到时候就会因为粮草不济而输了。

  和吐蕃人打过很多交道的方重勇深知,吐蕃贵族从不把人命当回事,真要打起来,指望对方一溃千里是不现实的。

  “即便是凶险也要打,否则将来会一天都安稳不下来。吐蕃人若是年年秋天寇边,在凤翔府晃悠,谁也忍不下去啊。

  与其那时候手忙脚乱,还不如现在早点打,长痛不如短痛。”

  方重勇摆摆手,示意自己决心坚定,不会因为暂时面临的困难而不动手。

  “官家所言极是,此战若胜,携大胜吐蕃之威,可定天下。”

  李筌对方重勇叉手行礼道。

  其实他说的,基本上是他们这群幕僚的共识了。只要能收复河西,打赢吐蕃人,那么汴州朝廷便可以顺利接管其他地方,如关中、河东等。

  这是关系到人心向背的一战,其战略意义绝对不能低估了。

  打赢了吐蕃人,汴州朝廷就是彻头彻尾的中央政权,可以名正言顺摆平目前还处于割据状态的一些地方。

  “这几天你辛苦点,统计一下所需要的军队,辎重,维持粮道的花费,包括重修含嘉仓,以及支援关中所需的物资数量。

  至于怎么凑齐这些东西,刘晏会想办法的。”

  方重勇面色平静说道。

  战略上藐视对手,人心不在吐蕃人那边,不必自己吓自己,不必低头求和。

  但是,打仗的准备,要扎实推进,不能自己骗自己,这是战术上重视对手。

  现在偷的懒,将来就会变成战场上的鲜血。

  “官家请放心出征,后方有下官支持,只要下官还有一口气,就一定不会给前线添乱。”

  李筌一脸激动说道。

  这是名垂青史的一战,参与其中的人,无论是在前方杀敌的,还是在后方统筹的,都会被记录在册。

  现在财富和官位对于李筌来说,已经是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能拿到的财富和官位,他现在已经拿到,即便是想再进一步,前面的空间也非常狭小,不值得朝那方面去努力。

  唯独这个名垂青史的诱惑,他无法拒绝。

  “嗯,你办事我放心。只待元载与李抱玉接洽后,看看对方究竟是什么态度。

  若是他们不从,那就免不了要动用一些手段了。”

  方重勇眼中有寒光闪过。

  从常理上说,李抱玉对汴州军出兵河西应该是没什么意见,甚至是大喜过望的。但是也很难说会不会有个别人,心中有不同的想法。

  方重勇实际上也是在做两手准备,不排除带兵入关中跟李抱玉干架。这也算是校长说过的“攘外必先安内”吧。

  ……

  汴梁城状元楼二楼雅间内,一群准备科举的士子,正在此地宴饮,请客之人,正是刘龙仙之子刘仁卿。

  “刘同年,令尊在军中为大将,可知河西之事?”

  “你听说了吗,官家准备出兵河西!”

  “好像朝廷在募兵,告示已经贴出来了。”

  几个考生看向刘仁卿,七嘴八舌询问道,这些话顿时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刘龙仙以前是藩镇的节帅,但现在已经交了兵权,不再统辖一方了。只是,并不能说他已经跟个普通人一样。

  军队是朝廷的,可刘龙仙依旧是保留了一部分指挥权,哪怕是受到制约的权力,也比在场的考生要大多了。

  谁都知道,刘仁卿这次科举是必然会中的,在他们这些同年看来,这是好事,没有什么不公平的。

  只要朝廷还能留出一些位置,给他们这些出身一般的人同台竞技,公平录取,就已经很好了。

  不能指望高官之子,跟他们一个起点。将心比心,这是不现实的。

  “吐蕃小丑,入侵河西,杀我子民,官家带兵出征,自然是大快人心!”

  刘仁卿猛的一拍桌案,就好像吐蕃人抢了他老婆一样,义愤填膺。

  不过他话风一转,继续说道:“家父亦是在军中,只怕此番也会出征。某只恨是今年科举,不能随父出征啊。”

  “是啊,太可惜了。”

  一时间,雅间内阿谀奉承之声此起彼伏。

  刘仁卿随他父亲出征?

  随便听听就好了,父辈尸山血海里拼杀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下一辈的不要再跟他们一样,提着脑袋去拼杀。

  就算刘仁卿脑子进水想从军,他父亲也不会同意的!

  “其实,你想从军也是可以的,不会耽误科举。”

  忽然,门口位置传来一声另类的嘲讽,在一众吹捧的话语里极为突兀。

  刘仁卿刚想骂娘,忽然看到那身紫色的官袍,瞬间哑火了。他虽然不认识来的这个人是谁,但只看官袍就知道,是自己得罪不起的人。

  如今的汴州朝廷,早就树立起了权威,形同当年的盛唐。什么丘八之子可以横着走事情,随便想想还行,憋在心里不要说出来就是了。

  免得被官府打爆狗头。

  “那是萧颖士,在朝廷新设立的衙门教育部里,担任教育尚书,专门管科举和办学的……”

  一个有些门路的考生,凑到刘仁卿耳边低声嘀咕了一句。

  “官家有令,天子诏书,官军要出征河西,讨伐吐蕃人!

  现在朝廷会从科举考生中招募书吏、军医,从军而还者,皆授予进士之职。

  官府政令在此,尔等可以过目一下。白字黑字,铁板钉钉。”

  萧颖士从袖口掏出一张折叠起来的公文,交给离自己最近的一个考生,让他们互相传阅。

  这……是真的啊!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都是心思复杂。

  一方面,从军返回后便能授予进士,便拥有了当官的资格,这种好事,以前是从来都没有的!

  另外一方面,打仗那是要死人的!谁又能笃定,死的一定不是自己呢?

  好痛,却又好快乐啊!

  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在场众人,各有想法,谁都没有开口去说什么。

  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

  “刘仁卿,你父这次亦是要随军出征。战阵凶险,官家开恩,你就不必一起去了,在汴州好好读一年书吧,明年再说。

  今年科举便是以河西之战为考题,从军便是考试。”

  萧颖士面色淡然说道。

  “别!萧尚书!上阵父子兵,刘某没有说不去啊,可千万别留我在汴州!”

  一说今年朝廷不举办贡院科考,而是让考生以“从军”的形式参加科举,刘仁卿立马急眼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2页  当前第108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88/11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挽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