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826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坏处是,思想界进一步教条化。

  陈景恪知道,这些小学派的存在具有两面性。

  扼杀是最简单的办法,但不利于文化的繁盛。

  所以他尝试用一个框架将其都装进去。

  在确保多样性的情况下,又不让各思想跑偏。

  事实上到了现在,陈景恪也不怕思想界会分裂。

  秦国还没有大一统的时候,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界空前繁荣。

  然而不论是哪个学派,都以华夏文化传承人自居。

  秦朝建立后,大一统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陈景恪穿越后,进一步强化了华夏文明的概念。

  不管内部思想怎么变动,大家头顶都是同一片天。

  这也是他敢于尝试多样性的底气所在。

  换成华夏之外的地方,他肯定也会搞一神教,搞唯吾独尊。

  因为不这么搞,秒秒钟就能分裂。

  而且陈景恪这么做,也有政治上的考量。

  拉拢小学派,让他们帮忙完善大同思想。

  同时还能使其向朝廷靠拢,支持朝廷的变革。

  现在,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各地方性小学派纷纷站出来支持变革,并且基于自己学派的思想,对管事和管人进行诠释。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是实现大同思想的必经之路。

  陈景恪得知这些情况之后,自然非常高兴。

  让方孝孺从各家思想里,挑选较为优秀的,刊登在周报上。

  同时还邀请各学派的领袖,前来洛阳研讨学问。

  地点就在洛下书院。

  为了支持这一盛举,朱雄英令工部以最快的速度,在洛下书院的旁边修建了一座学宫。

  供各学派代表居住、学习、讨论学问。

  此举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赞颂,朱雄英的个人威望再创新高。

  各学派领袖,纷纷动身前往洛阳共襄盛举。

  陈景恪也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可面对即将到来的各派领袖,也感到压力巨大。

  生怕自己一个失误,将大好局面付之东流。

  不过他并没有惧怕。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

  额,算了……咱不怕主要是因为容错率高。

  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纠正过来就是了。

  只要朝廷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就无所畏惧。

  朱雄英是最高兴的。

  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不太关注政治。

  只要自己的生活没有受到影响,谁当皇帝他们并不关注。

  很多地方的人,其实并不知道皇帝已经换了人。

  这种情况还不只存在于一地两地,而是普遍存在。

  不只是古代,即便是前世也一样如此。

  华人圈子很大,可是在各国的政治影响力却极弱。

  原因就是他们不喜欢参与政治。

  可是在国外那种选票政治下,不参与政治你的选票就是无效的。

  你的选票无效,就会被边缘化,会被‘意见领袖’们打压,成为政治牺牲品。

  言归正传。

  普通人不在乎谁当皇帝,也没有动力去了解。

  甚至很多人依然认为,当朝天子是洪武帝。

  但现在不一样了,读书人开始为朱雄英鼓吹。

  这些读书人在地方上,就是天然的意见领袖。

  当他们开始鼓吹的时候,百姓们自然也就知道了天子是谁。

  他们的反应就是:

  哦,好圣孙当天子了?

  太好了。

  然后这些读书人还告诉百姓,天子雄心勃勃锐意革新,大明一定会变得更好。

  当这种声音越来越多的时候。

  变革再无阻力。

  自我的权威增强,朱雄英自然非常高兴。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顺势颁布了那道震惊天下的圣旨。

  要对整个官僚体制进行变革。

  先从中枢开始。

  即便大家都知道皇帝要变革了,可依然为这道圣旨震惊。

  原本大家都以为,最多就是新增几个部门,更加明确各部门的职权。

  没想到,竟然是整个体制变革。

  这太激进了。

  不少人劝阻,希望皇帝稳妥行事,不要过于激进。

  还有人找到朱元璋和朱标,想让他们劝一劝。

  老朱对此表示:“咱为什么要劝?大明不是一直在变革吗。”

  “咱的意见?咱自然是支持皇帝的。”

  然后还不忘警告群臣:“你们都给咱老实一点,谁敢拖后腿,就别怪咱不客气。”

  朱标的语气就比较委婉的:

  “大明变革之路走了十六年,基础早已夯实,是时候尝试对官制变革了。”

  “其实这也是我原本想做的事情……”

  “第一期国家计划失败,我就知道官制需要改一改了,也已经做好了改的准备。”

  “只是一场大病,将这一切都拖延了。”

  “皇帝这么做,也是继承我的计划……”

  “诸公皆国之肱股,要多多配合皇帝才是。”

  该说不说,朝中大臣多是朱标提拔上来的,他的话还是非常管用的。

  大家一听这话,顿时就不再说什么了。

  既然是早就做好的规划,那就不是新皇心血来潮的行为。

  众人安心了许多。

  但具体要怎么改,目前朱雄英并未透露,只是告诉群臣年后公布。

  现在大家先做好年终终结。

  群臣稍安,开始沉下心处理手头的工作。

  然而朱雄英要做的事情,还不止于此。

  没几天他又以洛阳京畿之地,人口却始终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数量为由。

  下令从天下各地迁徙富户十万,充实洛阳人口。

  再迁徙五万富户,充实凤阳皇城人口。

  对此群臣并没有大惊小怪,迁徙富户削弱地方,这是常规手段。

  没什么可说的。

  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朝廷的这种手段,各地也早有应对之法。

  把老二老三或者不讨喜的富户名字报上来。

  甚至可以用这种方法,打击自己的敌对家族。

  借助朝廷的手,把敌对家族迁走,实现对地方的进一步掌控。

  这次,大家本以为又是一样的套路。

  然而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朱雄英给出了一份名单,上面六成都是前两年,各地举荐的贤才所在的家族,或者和他们相关的家族。

  这一下,所有人都傻眼了。

  他们没想到,一个常规的举荐人才,都能被皇帝玩出花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8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26/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