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510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在大明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儒家的异类。

  作为传统的儒家文人,他对方孝孺不讨厌但也不喜欢。

  如果是在中原,他肯定不会主动和对方打交道。

  但到了这种地方,也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于是就找来了几篇方孝孺的文章观看。

  这一看不要紧,震惊的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

  唯物学?

  这是要和理学划清界限……不,这是要另起炉灶,开山立派啊。

  此时他对方孝孺的观感彻底扭转。

  难怪其当初如此的锋芒毕露,是有资本的啊。

  接着,解缙就四处收集方孝孺的文章加以研读。

  对唯物学了解越深,他就越是佩服。

  期间自然也产生了很多疑问,于是就试着写信给方孝孺求教。

  本来他以为对方一代文宗,不会理会自己这个末学后进。

  哪知道没多久就收到了回信。

  很厚,耐心的解答了他所有的疑问,并且还送了一套文集给他。

  这让解缙开心之余,对方孝孺更加的尊敬。

  之后双方就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交好友。

  事实上,方孝孺也被解缙的深厚学问折服。

  否则以他的性格,不会如此重视对方。

  之前因为俗务缠身,没办法亲自来拜访。

  这次终于有了机会,自然要过来见上一见。



第335章 解缙的震惊

  方孝孺来到泰宁县,一路也在观察本地的民情。

  学问深厚,并不一定就是个合格的官吏。

  执政能力如何,还要看辖区的治理情况。

  他今日过来,除了想见一见笔友,还有个目的是考察对方为官的能力。

  如果解缙有治政的能力,且态度端正,方孝孺准备拉他一把。

  如果对方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心态不行,那以后双方的关系也就止于学术交流了。

  进入泰宁县,第一印象就是很穷,这一点方孝孺已经习以为常。

  苦寒之地不是说笑的。

  除了几个贸易城市,整个辽东的经济情况都不理想。

  现在还好,至少总体环境是太平的,以前动乱年代情况更惨。

  虽然都是穷,但穷和穷还是不一样的。

  方孝孺观察见到的每一个百姓,发现大家虽然保持警惕,但脸上的神情总体还是很平和的。

  时不时还能看到,有百姓扛着皮货往城里走。

  这说明当地的治安不错。

  要搁以前,百姓很少有敢出行的,偶尔出来也是神情紧张。

  运送皮货,那都是一群打手护着才行,否则走不远就会被抢。

  东北的民风,就是这么剽悍。

  现在百姓神情平和,三五个人就敢背着货进城,说明这里的治安非常稳定。

  仅此一点就能看得出,本地的官吏是个能吏。

  之后方孝孺又观察了其他方面的情况,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

  百姓提起县令,多是赞美之词。

  看来解缙不是只懂治学不懂治国的腐儒。

  不过有一点还是挺出乎他意料的,本以为解缙这样的饱学之士,会在辖区大力推广教育。

  事实上并没有。

  除了一座不大的县学,基本没有建别的书院。

  这反而让方孝孺更加高看了他一眼:“不错,是个务实之人。”

  叶云流不解的道:“老师为何如此说?兴文教有什么不对吗?”

  方孝孺趁机教育道:“兴文教自然没错,还是惠及一地万代的善政。”

  “然而先贤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读书是吃饱穿暖之后才会去考虑的事情。”

  “辽东之地数百年动乱民不聊生,最需要的是恢复生产是填饱肚子。”

  “此时兴文教,只会浪费民力和财力,事倍而功半。”

  “解缙没有盲目的兴文教,恰恰是务实之举。”

  叶云流恍然大悟,行礼道:“弟子明白了,谢老师教导。”

  方孝孺笑道:“不过他毕竟是读书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所以建了县学。”

  “将县学建好,就是种下了一颗种子。”

  “待将来本地富足,文教自然就会兴起。”

  “如果能教出一二人才,更会使本地受用无穷。”

  本地出了有学问的人,那就能教出更多有学问的人,文风慢慢的就会变得浓厚。

  南方的文风鼎盛,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

  方孝孺本以为解缙不是在县衙,就是在县学,结果两个地方都去了,还是没找到人。

  不得已,只能找到一名官吏亮明了自己的身份。

  他的大名还是很好使的,听说是大儒方孝孺前来拜访,那吏员非常激动。

  然后就将解缙的去向告诉了他:“县尊去城西的庄园,查看稻苗的长势去了。”

  方孝孺好奇的道:“哦,稻苗?能给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那名吏员就将情况讲了一遍。

  当年朝廷收复辽东,局势稍稍稳定之后,就下令在这里推广大豆和水稻种植。

  这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

  大豆就不说了,重点是水稻。

  推广的正是渤海稻。

  只是因为数百年的动乱,渤海稻未能得到系统的培育。

  种子非但没有得到改良反而退化了,目前的产量只有一石出头。

  如果是两季稻,这个产量勉强还能说得过去。

  可东北的气候一年只能种一季,这产量就不行了。

  培育改良稻种就成了关键。

  但在这个年代,改良稻种缺乏系统的技术。

  只能采用两种办法。

  一种是民间推广种植,靠百姓在实践中自发的改良。

  说白了就是碰运气,运气好产量就提高了。

  另一种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改良稻种。

  将全国各地的稻种拿过来进行育种,然后和渤海稻杂交培育。

  期望能出现耐寒高产的新稻种。

  这里所谓的杂交稻,并不是前世袁老他们的杂交技术,在古代这是不现实的。

  古代的杂交育种技术非常原始,就是把不同种类的稻谷种植在一起,靠自然杂交。

  然后挑选其中的优良植株留种,继续种植,直到其性状稳定下来。

  得到的就是比较原始的杂交水稻。

  此法效率自然很低,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宋朝时期就是靠着这种技术,把占城稻和本土南方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生长周期短口感好产量高的水稻。

  这种水稻在中国广为种植,直到数百年后,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出现才退出市场。

  现在陈景恪就是希望复刻这个经验,培育出高产的东北水稻。

  至于口感什么的,眼下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这种人工培育基地在辽东有七八处。

  只是……怎么说呢,这里毕竟新收复不久人心不稳。

  而且在这里种植水稻,需要在室内育苗,成本非常高。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51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0/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