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491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当皇帝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他们就彻底失去了反对的理由。

  强行反对,就是把刀主动往皇帝手里送。

  如果是之前,他们或许还敢试探一下,朱标的刀够不够锋利。

  可之前爆出,有人利用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机会,故意行不法之事。

  皇帝派遣锦衣卫四处出动,专门查办此类案件。

  并且还下达了一条带着血腥味的旨意,凡此类案件,一经查实就地问斩。

  蒋瓛已经杀疯了。

  过年他都没回京,而是在地方度过的。

  只不过和朱元璋不同的是,朱标懂得克制没有大肆牵连。

  被杀的基本上都是直接犯事之人,很少牵连中枢高官,所以才显得如此平静。

  可有句话叫杀鸡儆猴。

  那些被杀掉的都是鸡,被震慑到的是天下的官吏。

  新皇已经证明,他是能杀也敢杀人的。

  自然没人敢主动往刀口送。

  大明第一期五年计划就此通过。

  朱标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由李善长担任组长,另一名内阁学士耿光担任副组长。

  专门负责工作计划之事。

  群臣对此并无什么特别看法,这种牵扯全国的计划,找一名有经验的官员全权负责,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朱标此举是为再一次扩大内阁权力做铺垫。

  驳斥权的意义,之前已经说过。

  一旦将这个权力交给内阁,那么它就将成为大明最高行政机关。

  中枢的运作模式都要跟着变动。

  如此大的变动,即便是有徐达和李善长坐镇,也会带来极大的震动。

  这是朱标不愿意见到的。

  所以一点点的移交权力,到最后顺水推舟,是最好的办法。

  而五年工作计划,就是最好的契机。

  接下来朝廷的工作重心,肯定是五年工作计划。

  各种相关政令,都要从这个工作小组发出。

  最终的工作情况,也要向小组汇报。

  说的更直白点,议政和执行两大权力,都变相的交给了这个小组。

  等群臣适应了这种模式,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驳斥权交给内阁,完成最后一步改革。

  对于朱标的手段,陈景恪叹为观止。

  “看看,陛下这手段才叫高明啊,一切都是那么的丝滑,将变革带来的动荡降到最低。”

  朱雄英也是同样的看法,但嘴上习惯性的反驳道:

  “磨磨唧唧,换成皇爷爷,这会儿新内阁已经正常运转了。”

  陈景恪吐槽道:“换成太上皇,这会儿也已经血流成河了。”

  朱雄英摇头晃脑的道:“咔嚓一刀,所有的反对声音都消失了,多省事。”

  陈景恪知道这货是叛逆期到了,习惯性的嘴硬,也没当真。

  -----------------

  大明第一期五年计划的事情,很快就传开。

  民间的反应,再次出乎了大家的意料……主要是出乎了陈景恪的意料。

  老百姓多持担心态度,认为朝廷又要折腾了。

  反而是读书人群体,态度比较两极分化。

  有人认为这都是善政,新皇是个有作为的君主。

  证据自然是史书上那些名臣的例子,基本都有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的事迹。

  这说明啥?

  说明这种事情是利国利民的,要不然为啥会被史书重点记载?

  既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朝廷主持去做,有什么不对?

  更何况,为了支持新政,新皇每年还从内帑拿出六百万贯补贴国库。

  这要不是有作为的君主,啥才是?

  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劳民伤财。

  现在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朝廷的计划虽好,但太过于理想化了。

  而且允许截留赋税,简直就是助涨贪腐之事的发生。

  两派不停的打嘴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

  朝廷一直在收集舆情信息,相关情报很快就汇总到了朱标手里。

  朱标等人看过之后觉得很正常,事情在可控范围内。

  而且竟然有那么多读书人支持,反倒是意外之喜。

  陈景恪没太关注读书人的看法,两派互喷口水,前世互联网上他见过太多了。

  什么事情都能争,什么事情都要争。

  你要真把他们的话当真了,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

  他更关注的是百姓对变革看法,基本都是反对。

  明明是造福当地的良策,百姓却不支持。

  理由很简单,怕朝廷折腾。

  怕折腾,所以宁愿什么都不变。

  这个现实,让他非常的无奈。

  因为百姓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变革或许会让世界变得更好,可期间产生的波动,却可能让很多人家破人亡。

  谁都不想成为被牺牲的那一批人。

  所以大家宁愿不变。

  可不变……永远都不会变好。

  这就是矛盾所在。

  想到这里,他由衷的说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先圣真至理名言也。”

  朱标好奇的问道:“哦,景恪有何感触?”

  众人也都看了过来,不知道他从这份情报里看到了什么东西。

  陈景恪就趁机将自己的感悟说了一遍,在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始终是看着朱雄英的。

  因为这个道理朱标和李善长等人肯定知道,只有朱雄英不太了解。

  事实也确实如此,听到他的分析,朱雄英很是有些不以为然:

  “变革总会有牺牲,但会让大部分人变得更好,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

  朱标等人其实也都认同这一番话,陈景恪自己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有更深的想法:

  “话虽如此,但我们却不能将这种牺牲当做理所当然,要想办法降低变革对百姓造成的不利影响……”

  末了,他说出了前世互联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

  “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听到他前面的话,众人其实都有些不以为然。

  什么都考虑,会增加变革的成本。

  既然走了这条路,那就要做好一往无前的准备。

  朱标也是同样的想法,不过对于陈景恪说出这番话,他并不觉得意外。

  这一直以来都是陈景恪最大的弱点,心太善。

  也是皇家对他放心的真正原因。

  你自污就能打消皇帝的怀疑了?天真。

  可你心善,是真没威胁。

  但陈景恪的最后一句话,却让所有人都忍不住心中一沉。

  这句话实在太贴切,太形象了,是对变革的最好总结。

  不,甚至可以说是对所有历史变迁的最好总结。

  让人情不自禁的产生代入感。

  朱标开口说道:“此言甚妙,百姓在变革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而我们在时代洪流面前,又何尝不是微不足道的呢。”

  “人同此心,诸位在施政之时,要多加考虑,尽量减少对百姓的伤害。”

  李善长等人齐声说道:“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49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91/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