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425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不过考虑到他们对朝廷的忠心,不会剥夺他们的权力,而是改封为土司。”

  “但也要警告他们,不可三心二意,不可与大明的敌人交好。”

  “既然封了土司,就要完全按照土司制度来。”

  “大明会往高原派遣宣政使,各部必须配合他们的工作,否则视为反叛。”

  朱雄英连连点头,说道:“这个办法好,如此恩威并施,高原上那些王公定不敢在生事。”

  陈景恪话锋一转道:“就算他们生事也无所谓,现在的高原可不是唐朝时期了。”

  唐朝时期气候偏暖和,高原上的冻土融化,能种植更多的粮食,放养更多的牲畜。

  人口也大量增加。

  再加上又出了雄主和能臣,才有了强大的吐蕃。

  随着小冰河期的临近,高原受到的影响更大,农业和畜牧业都遭受了重大打击。

  再加上腐朽的统治阶级内乱,造成的政局动荡,最终导致吐蕃灭亡,高原再次陷入四分五裂。

  一直到现在,高原依然处在分裂状态。

  大明设立的三个卫所,就是三家比较大的王公势力。

  在这三家之外,还有很多别的势力,一直想取而代之。

  “如果他们真的敢反叛,都不用大明出兵,自有其他部落的人出手灭了他们。”

  “然后拿着他们的头颅向大明邀功,以求能取代他们的位置。”

  话说到这里,大的方针战略就已经确定。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具体的人去做了。

  之后他们又在城楼上看起了热闹,毕竟今天是带徐妙锦出来玩的,不能扫了她的兴致。

  一直到使节团返回城内,他们才意犹未尽的离开。

  接着又在城内游玩起来。

  经过一年的发展,洛阳城的人口已经达到四十万,正式超过了应天。

  但丝毫没有应天城的拥挤感。

  除了部分人口区域人口较为密集,大部分地方人还是显得有些冷清。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百万人的规模,不是那么好填充的。

  而且越往后人口增加的就越慢。

  原因很简单,最开始为了快速填充人口,移民的标准很低。

  只要身家清白,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过来。

  等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就会提高标准。

  越到后面,想要在这里落户就越难。

  陈景恪说道:“作为京师,必然是人口汇聚之地,常住人口有五六十万就差不多了。”

  “要给流动人口留下足够的空间。”

  徐妙锦说道:“四十多万的冗余,流动人口有那么多吗?”

  朱雄英自信的道:“你等着瞧吧,最多二十年,洛阳的总人口就会突破百万。”

  “到时候咱们就要发愁,如何才能装得下更多人口了。”

  陈景恪颔首道:“百万人口是洛阳城的极限,不是大明首都的极限。”

  “不过还好,在修筑洛阳城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

  “周围预留了大片的空地,若有需要,随时可以修建卫城分流人口。”

  朱雄英说道:“这就叫提前量,直接将计划做到了五十年后……”

  徐妙锦敬佩的道:“老师高瞻远瞩,让人佩服。”

  朱雄英撇了撇嘴,早知道就不提这一茬了。

  在外面转悠了大半天,三人才返回皇宫。

  徐妙锦去了坤宁宫,陈景恪和朱雄英则去乾清宫,找朱元璋和朱标商量调整战略的事情。



第291章 外面的世界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来到乾清宫,恰好碰到朱元璋和朱标正在接见赵秩。

  俩人进来后就站在一旁,旁听他们的谈话。

  主要是赵秩介绍一路上的各个国家:“……天竺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目前大体分为三部分,北部的德里苏丹国,中部的毗奢耶那伽罗国,南部的潘迪亚……”

  “当地多信仰一种名为身毒教的宗教……”

  身毒也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之一。

  朱元璋打断道:“天竺不是佛国吗?”

  赵秩解释道:“佛教曾经在天竺北方盛极一时,但很快就没落了,现在只在一小块地方传播。”

  朱元璋很是惊讶,没想到佛国竟然无佛了?

  见皇帝不再说话,赵秩才继续说道:“……天竺普遍采用一种叫种姓制的统治方式……”

  “身份地位天生决定,终生无法改变……”

  “高种姓和低种姓不允许通婚……很多地方的低种姓,甚至不允许用手持刀。”

  朱元璋本来想说,这和北元给人划分等级不是一样的吗?

  听到后面才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北元虽然给不同的人群划分了等级,但相互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只要有能力,处在低等级的人可以做官,可以从事各种职业。

  相互之间通婚也很正常。

  而且在实际执行中,也很少会有人把这个挂在嘴皮子上。

  反倒是贫富之间的差别,更加的普遍和直观。

  一等人没钱,在四等人面前照样啥也不是。

  天竺的种姓制度,更加的森严和残酷,双方之间有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天堑。

  可以说,高种姓没有穷人,低种姓没有富人。

  任何一个高种姓,哪怕沦落到乞丐,在低种姓面前也是主人。

  这时陈景恪插话道:“释迦牟尼就是因为种姓制度的压迫,郁郁不得志。”

  “苦闷之下悟道创立了佛教,想要打破种姓制。”

  “只是可惜,天竺的统治阶级明显更喜欢种姓制度,最终佛教势力被压缩到几近灭绝。”

  “反倒是在华夏,佛教绽放了光芒。”

  “不过它之所以能在华夏大兴,还要得益于华夏先贤的改良。”

  “先贤们去除了天竺佛教的糟粕,保留了其精华,又吸取了华夏文化的优良部分,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大乘佛教。”

  “可以说,大乘佛教在本质上,已经和天竺佛教没有什么关系了。”

  赵秩则有些惊讶,这里面很多情况连他都没掌握,陈景恪是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的?

  朱标却质疑道:“释迦牟尼佛不是王子吗?应该是高种姓吧?为何还会郁郁不得志?”

  陈景恪解释道:“天竺从古至今就没有真正大一统过,释迦牟尼所在的国家只是个弹丸小国。”

  “说起来是王子,实际权力可能还没有咱们大明的一个县令大。”

  “他的才华在自己的国家没有施展的空间,去别的国家又受到排挤,所以才会郁郁不得志。”

  朱标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

  陈景恪继续说道:“天竺说起来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只可惜他们的文明经历过至少两次大破灭。”

  “精华已经基本失传,反倒是种姓制这个糟粕被完美的继承。”

  “所以他们没有华夏文明的家国天下思想,统治阶级想的不是以天下为己任,造福万民。”

  “而是想着如何的压迫百姓,如何的保护自己的利益,如何的享乐。”

  “其结果就是,整片大地犹如一滩死水。”

  “民不知有国,统治阶级不知有天下。”

  “但凡有外敌来袭,君主匆忙组织军队抵抗,但凡战事不顺就跪地投降……”

  赵秩说道:“确实如此,当地不论是权贵还是百姓,皆无国家天下观念,对自己的文明更是毫无认识。”

  “反倒是对宗教更加的虔诚,他们的统治基础就是身毒教。”

  之后,他又说了一些天竺的具体情况,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陈景恪暗暗与前世的印度情况做对比。

  虽然他不了解这个时代印度的具体情况,但通过前世倒推还是能获得一些信息的。

  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国家基本底子,从古至今都没有真正变过。

  只不过在现代文明的包装下,很多东西看起来温和了许多,古代更加赤裸裸而已。

  接着赵秩开始介绍这里的气候等情况:

  “这里气候炎热,多河流平原,适宜农耕……”

  听完他的介绍,众人对这个时代的天竺,有了直观的了解。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42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25/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