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382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不得不说,前世明清两朝的宫廷建筑,都受到了南京故宫的影响。

  和汉唐宫廷建筑比起来,规模并不算多大,但突出一个巧字。

  究其原因,还是钱的问题。

  汉唐时期黄土高原到处都是森林,各种木材应有尽有。

  就近取材,宫廷自然修筑的非常宏大。

  到了宋朝年间,黄土高原被砍秃了。

  木料只能从很遥远的云南或者海外等地方运来,建筑成本居高不下。

  宫廷建筑开始转为小巧。

  明故宫就是其中的集大成之作,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建筑形式。

  这一世也不例外,修筑洛阳皇宫的时候,大家怎么设计都觉得不满意。

  要么就是成本太高,要么就是不好看。

  最终朱标拍板,啥都别想了,照着应天皇宫复制一个过来。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洛阳宫。

  以至于在进入皇宫之后,马皇后欢喜的道:

  “像,太像了,若非细节有差异,我都以为这里是应天了。”

  朱元璋说道:“像了好啊,在应天住了几十年,换个地方咱还怕不适应。”

  “现在好了,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皇帝都说满意,其他人自然不会唱反调扫兴。

  况且新都也确实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

  接下来就没大家什么事儿了,老朱一声令下,大家各回各家。

  陈景恪和徐达几人一起,慢悠悠的往外走。

  路上,徐达说道:“景恪,听说你在这里弄了一所书院?”

  陈景恪颔首道:“就在城外,准备找一些孩童,教授一些杂学。”

  徐达随口说道:“那正好,我家老四整天游手好闲,我正发愁以后怎么办呢,正好跟你学点谋生的本事。”

  徐家老四徐增寿,就是前世靖难之役给朱棣通风报信那个人。

  事情泄露被朱允炆杀死,朱棣登基后封其为定国公。

  徐家一门双爵,就是这么来的。

  这位可不是什么游手好闲,相反,是一位文武双全之人。

  朱元璋见到他甚为喜欢,特赐名增寿。

  不出意外,他未来必然是前途无量。

  徐达将他送过来,其中用意不言自明。

  对此陈景恪只能苦笑以对,以他和徐允恭的关系,实在用不着再将徐增寿拉进来。

  不过徐达既然这样说了,他也不好拒绝,只能应承下来。

  这时,一旁的汤和也附和道:“我家也有个不成器的东西,就麻烦陈伴读了。”

  另外几个人也纷纷出声,要将家中的子弟送过来学习。

  陈景恪无奈,只能答应下来。

  他自然知道,这些人里除了徐达是真心的之外,其他人不过是想借此搞好关系。

  不过答应了徐达,若不答应其他人,实在说不过去。

  总之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书院还没见到呢,就先多了几个权贵子弟学生。

  之后众人话题都是围绕皇城展开的,夸赞如何雄伟,畅想将来会是如何繁华等等。

  他们畅想的又何止是大明的强盛,还有自家的富贵荣华。

  不知不觉来到宫门口,陈景恪不禁有些挠头。

  挠头的不只是他一个,而是一大群,其中就包括徐达。

  徐达大笑道:“哈哈……进了城却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闹笑话了啊。”

  他的话引起了在场人一片笑声。

  不过大家并不慌,也没有乱找人打听,而是三五扎堆的等候着。

  果不其然,没一会儿就有奴仆成群结队的走过来,挨个寻找自家主人。

  不一会儿广场上人就少了大半。

  来接陈景恪和徐达的仆人也到了,两家这次是真的做了邻居,宅院都是挨着的。

  就在皇城根上,离皇宫非常近。

  两人一起返回,在门口告别各自回家。

  一进门,福清就迎了上来。

  陈景恪先是说了几句体己话,然后询问了父母在哪。

  福清回道:“爹娘都是闲不住的人,出门逛街去了。”

  陈景恪点点头,没有在说什么。

  之后福清带着他四处参观。

  对这处宅子,陈景恪就只有一个印象,大。

  比应天那处宅子大了四五倍的样子。

  转了一圈,他竟然觉得有点累。

  空间大了,东西自然也就多。

  比如后花园还挖了一个池塘,从外面的水渠引的活水。

  对于这种奢华,他并不是很喜欢,但也知道这是在所难免的。

  不说自己的身份,就福清的公主身份,宅院就小不了。

  陈远两口子一直到下午才回来,见到陈景恪也并没有太过于兴奋。

  毕竟才分开没几天。

  陈景恪问起他们对洛阳的印象,夫妻俩的评价很一致:

  大,但太冷清了。

  “就那几条街人多一点,其他地方都是空落落的,半天见不到一个人。”

  福清担心的道:“您二老可别去人少的地方,当心遇到歹人。”

  陈景恪颔首说道:“洛阳城的设计人口是百万人,现在满打满算才二十万人,空一点很正常。”

  “等再过几年人就会多起来的,到那个时候你们就该嫌人多了。”

  陈远摇摇头道:“哪能嫌人多,人多了才热闹……”

  -----------------

  之后朱元璋挑选黄道吉日,祭拜了天地和宗庙,正式宣告完成迁都。

  但事情却远不算结束,各个部门都要重新适应环境。

  尤其是地方和中央对接的问题,更是需要一点点调整,这些都需要时间。

  陈景恪也抽空去了一趟自己的书院。

  就在皇城西十五里处,同样处在伊洛二水之间的一片广阔土地上。

  将书院放在这种地方,可以说是陈景恪野心的一种体现。

  他要在这里打造一座学城。

  当然,这都是未来的事情了,眼下这片土地上就只有他的这一座书院。

  书院不算大,占地只有五十余亩。

  内部房屋之类的都已经按照他的要求建好,只要人员配齐就可以开课。

  他进去参观了一圈就离开了。

  之后他找到程一民等人,让他们将形学研究班放在这座书院里。

  同时也会从他们之中,选出一批人当教书先生。

  教授学生就要有教材,陈景恪自然不会采用古代这种四书五经。

  他直接仿照前世小学弄了四门科目。

  语文、算学、自然、历史。

  前两者就不说了,和前世没啥大的区别,不外乎就是教人识字、算数。

  《自然》主要是介绍一些自然知识,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初步接触理科。

  《历史》也很简单,将华夏历史梳理成一条简单的线,让学生初步了解华夏文明。

  启蒙完成,才会教授进一步的理科学问。

  对于他的计划,形学研究班的人虽然不解,但也给予了支持。

  陈景恪也是一个公众人物了,很多人都在关注他的信息。

  关于他要开办书院,教授学生独门学问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对此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则很好奇他要教什么。

  毕竟他自己的能力是已经获得大家认可的,如果真的能从这里学到一些本领,也不失为一个好出路。

  于是不少人来打听,他到底教授什么学问。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38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2/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