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268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但对大明来说,也只有这一次机会。

  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再想拿下高丽,不说完全没有机会吧。

  也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

  最终,陈景恪决定劝说朱元璋,暂缓对辽东动手,好好谋划一下高丽。

  待时机成熟,一鼓作气将辽东和高丽一起拿下。

  这以上都是他根据手头资料推演出来的,而不是熟知历史,然后陈述事实。

  前世记忆能为他提供的唯一确凿信息,就是高丽王氏被朝鲜李氏推翻。

  但这个信息太模糊了,不能作为有效依据。

  所以,说他是根据手头信息,凭借自己的智慧推演出这一切,一点都不为过。

  这就是他穿越十余年,进入大明皇宫三年半。

  跟随朱元璋、朱标、徐达、李善长等一系列大佬学习,获得的成长。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只能凭借前世记忆,混日子的普通医生,正在慢慢向着一名成熟政治人物蜕变。

  毕竟是第一次凭借学识和智慧分析局势,尤其是还要说服这么多人,他心中难免会紧张。

  不过还好,最终表现相当完美。

  而这也给了陈景恪更多的自信。

  随着他的插手,历史已经逐渐偏离,穿越者的经验总有用完的一天。

  到时他该如何自处?

  现在有了答案。

  朱元璋集团的效率是很高的,很快就有了初步的方针。

  几日后的早朝,朱元璋就下令对北元用兵,先打辽东斩掉北元的一条臂膀。

  对此群臣自然没有什么意见,打北元可以说是大明第一要务。

  就算最保守的人都知道,不把北元彻底打垮,大明的国祚就不能算是稳固。

  区别就是在攻打的方式上,大家的见解有所不同。

  但打辽东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

  北元主力在草原上,大明的军队打过去,他们打不过能跑。

  但辽东他们没地儿跑,只能和大明硬碰硬。

  攻城略地,正是大明军队最擅长的。

  所以,打辽东是大明朝文武都赞同的策略。

  眼看计策就要通过,意外出现了。

  徐达站出来提出了质疑:“高丽王首鼠两端,且更倾向于北元。”

  “若我们攻打纳哈出(北元辽东丞相)时,高丽出兵助阵怎么办?”

  然后不少人站出来附和,说不排除这种可能。

  这一下文官集团也懵了,他们不太懂军事,不知道是否有这种可能。

  但这个质疑是徐达提出来的,还得到了这么多将领的赞同,可见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一想到高丽有可能背刺,大家就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难道站出来替高丽担保?

  别开玩笑了,自家九族又不是批发的,谁吃饱撑了替他们作保。

  但辽东又不能不打,怎么办?

  群臣商议之后做出一个决定,派出一支使节团去一趟高丽,试探高丽王的态度。

  高丽推崇程朱理学,朝廷决定投其所好,派遣一些读书人前往高丽做学术交流。

  谁都知道,这支队伍是去游说拉拢高丽读书人和文官集团的。

  虽然觉得宗主国这么做有点掉架子,似乎是大明反过来求高丽一样。

  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是最合适的办法。

  如果能靠游说安抚住高丽,相当于是省却了几十万大军。

  于是朝廷很快就组建了一支三百余人的使节团,其中有官吏,有随从,有读书人。

  但朱元璋依然不满意,号召民间有才学的大儒前往交流学问。

  然而响应者寥寥。

  有些是不屑于去和蛮夷交流,认为是对自己的贬低。

  有些则是惜命。

  大明这么大张旗鼓的行动,北元会不采取措施?

  到时候人家来个当街刺杀,死了就白死了。

  所以还是不去的为好。

  这让朱元璋非常生气,对程朱门生也彻底失望。

  虽然之前陈景恪一直贬低程朱门生,但朱元璋还是将信将疑的。

  毕竟程朱理学那一套,太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了。

  然而现在他终于知道,什么叫道德标兵的双标了。

  靠这些人来治国,大明的成就也就那样了。

  如果他没有见到过陈景恪描绘的世界,或许会将程朱理学奉为圭臬。

  现在……罢了,大明要走属于自己的路。

  但总有人会站出来当逆行者,成为那一缕光,这一次方孝孺再次站了出来。

  并发表了一篇文章。

  这次他没有喷任何人,只是详细讲述了儒学是如何成为显学,又如何成为唯一显学的。

  孔子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教导出了无数的学生,又周游列国宣扬学问。

  无数先辈斩荆披棘才有了儒学的显贵……

  之前的儒生上马能战,下马治国……

  我等身为儒家门生,当效仿先贤广播学问……

  最后表示,他将亲自前往高丽,践行圣人之道。

  此文一出,除了零星几个人骂他沽名钓誉,儒家大多数人罕见的保持了沉默。

  随后不久,前去鸿胪寺报名的儒生就开始变多。

  一个月后人数达到了六百余。

  看到这份名单,朱元璋欣慰的笑了:

  “儒家兴盛千年,还是养出了一些血性男儿的。”

  “这些人回来之后,统统要授官重用。”

  陈景恪也附和道:“儒家从来不缺仁人志士,否则也不会为历代所重。”

  “北元人肯定不会坐视不理,要想办法保护好使节团的人。”

  朱元璋点点头,道:“我给高丽王下一道严厉的旨意,让他保护好使节团的人。”

  陈景恪说道:“用处不大,高丽王不敢违背北元人的命令,找他不如找李成桂。”

  “直接告诉李成桂,若使节团的人出了事,大明就拿他是问。”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样会不会将李成桂逼向北元?”

  陈景恪摇头,自信的道:

  “不会,李成桂很聪明,他知道北元已经是强弩之末。”

  “就算有高丽支持,也不过是多支撑两年而已。”

  “必然不会拿身家性命,去赌北元创造奇迹。”

  “而且他是个有野心的人,跟随北元他永远都只能当高丽王的臣子。”

  “只有大明夺回辽东,他才有兵变成为高丽之主的机会。”

  “而且我们还能进一步,离间他和高丽王的关系。”

  朱元璋问道:“哦,如何离间?”

  陈景恪露出一个阴恻恻的笑容:

  “咱们不是要私下,散布高丽王非恭愍王血脉之事吗。”

  “将谣言散布出去之后,再将黑锅扣在李成桂头上。”

  “就说他想造反,才故意散布的谣言,想动摇高丽王的地位。”

  “到时候李成桂就只能抱紧大明的大腿。”

  “您让他保护好使节团,他定然不敢怠慢。”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你小子真阴险,这是要把李成桂架在火上烤啊。”

  陈景恪笑道:“他坐的就是火山口,不烤他烤谁啊。”

  一支千余人的使节团,就此组建完成。

  大明朝廷交给了他们两个任务,其一是和高丽读书人交流,宣扬程朱理学。

  其二就是宣扬《华夏简史》,重申大明和高丽的宗藩关系。

  使节团将会乘船去山东青州,在那里乘坐水师战舰前往高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26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8/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