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208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所以,真正优秀的学派不是为了服务君主,而是为了服务江山社稷,服务于华夏文明的。

  但他很清楚,自己要是敢说这话,估计离暴毙也不远了。

  所以这番话只能烂在肚子里。

  朱雄英陷入沉思,良久才说道:“所以君主最重要的,不是做事的能力,而是用人的能力。”

  陈景恪点头道:“对,事必亲躬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人陷入更大的困顿。”

  “还有句话叫‘君不与臣争功’。”

  “并不是所有人为官,都是为了荣华富贵。”

  “有些仁人志士,是怀揣富国强民的梦想出仕的。”

  “也有些人是想一展胸中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君主就要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

  “否则,仁人志士就会闭门不出,甚至转投他人。”

  “唐太宗用兵能力不可谓不强,可他登基后,除了晚年征高句丽,就再也没有带过兵。”

  “为何?”

  “因为他手下有一群能征善战的大将,他要是还亲自带兵,就会抢走这些大将施展才华的空间。”

  “那些大将嘴上不会说什么,心里定然会不舒服。”

  “所以,他不再统兵作战,甚至很少干涉前方大将的决定。”

  “但这无损于唐太宗的英明,反而让他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君主最大的权力,不是他比别人懂的多,而是他拥有决定权。”

  “他可以决定由谁挂帅出征,也可以决定谁来担任哪个职务。”

  “放之学术界也是一样的,最终选择用哪一家的思想,也全在于君主的选择。”

  “君主选择谁,谁就能大放异彩。”

  “但作为优秀的君主,不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选。”

  “而是选择最适合当前国情,能让国家变得更强的那一家。”

  “宋室恰恰相反,他们没有选择最合适的,而是选择了最符合自己心意的。”

  “结果就是,真正有本事的被打压了,剩下的全都去学腐儒那一套了。”

  “所以,宋儒和宋室算是相互成全了。”

  这一番话,算是为之前的那一番话找补了。

  强调了君主选择的重要性。

  但也不能算全错,也确实是宋室的选择,导致了理学和心学的大兴。

  最终天下不是理学门徒,就是心学的门徒。

  到了明朝照搬程朱理学,更是规定了科举只能考程朱理学。

  理学的地位更加稳固。

  虽然中后期出了个王阳明,将心学的地位无限拔高。

  但他的心学只过了五六十年,就被后人给弄的不堪入目了。

  李贽这个心学大家,须发都白了,还流连于秦楼楚馆。

  美其名曰,吾心即宇宙,我等心学门徒就要率性而为。

  呵,心学成了放纵自己的借口。

  国家出问题了,问他们怎么办。

  人家直接来一句,人心坏了,做什么都是徒劳的。

  再问就是,世道乱不乱自有其规律,我们不应该干涉。

  到了明朝末年,心学就已经臭大街了。

  只能说,制度烂了,想靠扭转人心来改变世道,纯属扯淡。

  朱雄英微微点头,道:“我明白了,治国真难啊。”

  他毕竟年幼,再加上对陈景恪的信任,纵使觉得这番话有点违背常理,也还是选择了相信。

  陈景恪还是很欣慰的,言传身教了这么久,朱雄英的三观比老朱正常多了。

  朱元璋怎么说呢……在很多时候,完全可以将朱重八和朱元璋,看做是两个人。

  原本他还有些担心,这番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会不会引起他的震怒。

  结果风平浪静,朱元璋什么都没说。

  这让他放下心来。

  也大致摸清了朱元璋的底线。

  皇权和宗室。

  这两点算是朱元璋的的逆鳞了。

  在他活着的时候,是坚决不能碰的。

  别的地方,都可以尝试改一改。

  包括学术思想方面。

  这就让陈景恪放心多了,以后可以稍稍放开一些手脚了。

  至于皇权这个东西,他这辈子都不打算动手脚。

  宗室制度,倒是可以等老朱走了之后,改上一改。

  天下养朱的局面,是定然不能再出现了。

  -----------------

  《华夏简史》定稿,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消息。

  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大家也都很好奇,这本书到底编成什么样子了。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对《华夏简史》并不是特别重视。

  书编写完成就可以,谁还敢反对大明是天下正统咋滴?

  前几天陈景恪提出的,圣贤庙计划,让他改变了对此书的看法。

  必须要推广,还要大力推广。

  所以,他当朝宣布,此书刊印天下,所有读书人都要学。

  以后科举殿试,有可能会从这本书里选题。

  如果他说在乡试、会试增加相应的考题,肯定会有人反对。

  但殿试本就是皇帝举行的加试,只确定名次,不刷人。

  出题也全看皇帝的心意。

  所以群臣倒也不好说什么。

  但殿试会考相关内容,就已经足以促使读书人去学了。

  当一本书成为科举必考科目的时候,它的推广效率简直超越了时代。

  在极短的时间里,这本书就传遍了大明一十三省。

  而且这本书还不只是在国内传,大明的一众藩属国,以及内附的番蛮部落,也都在疯传。

  藩属国对华夏支脉的身份,自然是非常认同的。

  这对他们来说,是个荣耀。

  以后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以华夏后裔自居。

  谁要是再骂他们是蛮夷,他们就可以用这本书来反驳。

  所以,这本书在各藩属国流传的也很快。

  尤其是贵族群体,几乎做到了人手一本。

  又因为这本书的流传,在藩属国的权贵之间,开始流行模仿汉人的穿着,给自己取汉人姓名。

  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内附的番蛮关注此书,则和切身利益相关。

  很多部落都只是名义上内附了,实际上朝廷根本就没把他们当人。

  不给户籍,不分土地,不允许进入城池……

  可以说,限制是非常多的。

  他们希望这本书出现之后,朝廷能重视这个问题。

  最好能解决他们身份的问题。

  不过眼下朝廷是没空关心这个问题了,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实在无暇分心。

  最有可能关心这个问题的陈景恪,也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儿。

  不过读书人群体,对于《华夏简史》还是有一点抵触的。

  竟然将我们与番蛮相提并论,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但这种抵触情绪并不多,只有一点。

  尤其是得知,科举殿试要考相关内容,这一点抵触情绪也很快就消失了。

  对此陈景恪并不觉得意外。

  节操这东西,对有些人来说很重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20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08/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