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130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一贯铜钱重达十斤左右,换成宝钞就是一张轻飘飘的纸。

  随着新钞信誉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商人喜欢用宝钞结算了。

  在大宗贸易中,宝钞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铜钱。

  这也是让百官想不通的地方。

  你们这些商人就不怕宝钞突然贬值吗?

  哪怕只是稍微波动一下,对你们来说都是巨额损失好吧。

  更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宝钞竟然真的没有贬值。

  价格相当的稳定。

  他们隐约能猜到,可能和金钞局的仓库有关。

  但现在,去金钞局兑换物资的人越来越少了。

  虽然在同时拥有铜钱和宝钞的情况下,百姓还是习惯性将宝钞花出去,把铜钱存起来。

  但在收到宝钞之后,也不再和之前那般着急花出去。

  而是有需要了,才会花。

  以前金钞局的仓库门口,随时都排满了兑换物资的百姓。

  现在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

  而且这些人一大半都是商人。

  是的,商人越来越喜欢去金钞局兑换物资了。

  一般商人,从外地运货物过来,是需要缴纳各种杂税的。

  金钞局从外地调运物资,一文钱的税都不用缴纳。

  少了这许多的税,他们手里的货物价格,就比正常商人手里的要低一些。

  而且质量还有保障。

  有这种好事儿,谁还辛辛苦苦自己跑去运货啊。

  还好,金钞局只提供几种基础货物,否则跑运输的商人全都要破产了。

  即便如此,也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商业行为。

  在陈景恪的提醒下,朱元璋及时更改了规则。

  对每个人,每天兑换物资的数量,做出了限制。

  且严厉打击商人雇人来兑换物资,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这个规则刚实施,确实引起了一些骚乱。

  不少人都以为朝廷要朝令夕改,不允许百姓兑换了。

  金钞局和各衙门连忙出面解释。

  大商人是最支持这个新规的,毕竟金钞局的行为影响的是他们的利润。

  所以,他们自发的站出来替朝廷解释。

  并且他们的解释更加直接:

  商人钱多,把仓库里货全换走了,百姓就没的换了。

  朝廷限制商人兑换,是在保护老百姓的利益。

  这句话比什么都管用,百姓马上就转变了态度。

  限制的好,朝廷还是有能人的。

  一场小风波,反而让百姓更加的信任宝钞。

  没了商人群体凑热闹,去金钞局仓库兑换物资的人,就更少了。

  百官虽然不懂是为什么,却也明白,这一盘死局被皇帝给盘活了。

  总体来说,百官也是乐于见成的。

  宝钞价值稳定,他们也是受益者啊。

  毕竟一半的俸禄都是宝钞,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新钞价值稳定。

  因为宝钞新政过于顺利,百官对此的关注渐渐少了许多。

  真正牵扯大家精力的,是黄河改道的事情。

  毕竟这可是大事,而且是一等一的大事。

  虽然改道派拿出了足够的证据。

  虽然支持这一派的人很多。

  虽然皇帝和太子貌似都倾向于改道……

  然而,那不是一条小溪小沟,而是黄河。

  想让它改道,风险太大了。

  大到没人能承担得了这个责任。

  反对派的理由也就这一个,谁能对黄河故道两岸数百万生民负责?

  其实有人能负责,那就是皇帝。

  也能规避这些风险,将沿岸百姓迁走,等完成改道再回来。

  但迁徙数百万百姓,也同样只有皇帝能开这个口。

  可是谁敢要求皇帝站出来承担这个责任?

  所以这件事情就此僵持了下来。

  工部尚书王时,在听到黄河改道的风声之后,就觉得自己的心脏受不了了。

  为啥在我的任上,出现这种事儿啊?

  不行,赶紧辞官吧。

  于是他接连上了好几道奏疏,将自己贬的一无是处,就希望皇帝能另选贤能承担大任。

  朱元璋其实早就想让他走了,但眼下真不是时候。

  他想找一个真正有能力和胆量的人,来做工部尚书,然后主持黄河改道的大事。

  在这个人没有选出来之前,还不能让王时走。

  王时不知道这些啊,以为皇帝想弄他,结果真给吓出病来了。

  陈景恪亲自去府上给他看的病,确实是急火攻心。

  心中不禁对这个老头多了几分同情。

  于是,就透漏了一些消息给王时。

  皇帝不是要弄你,而是没有找好接替你的人。

  你先占住这个坑就行了,别担心。

  不是他嘴巴不严,而是朱元璋让他这么说的。

  马皇后都亲自求情了,老朱也不想真让他死在这个位置上。

  王时一听,病立马就好了。

  然后该上班上班,该上朝上朝。

  工部的一帮子河工,也在考虑改道的事情。

  其实一开始他们对改道,是不屑一顾的。

  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黄河的危险。

  改道?闹呢。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被摆出来,他们的想法也动摇了。

  是危险。

  可一旦成功,那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淮水和黄河两个大难题。

  他们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将减轻几十倍。

  于是有人说悄悄的说了一句:“或许改道真的可行?”

  虽然没有人回答他,但大家都很默契的拿出大明水系图。

  开始在地图上规划如何改道。

  黄河就算改道,也不可能走原来的旧路。

  那条道高出地面十几米,用它就是找死。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它附近的平地上,重新规划一条线路。

  虽然黄河没了,可河南和山东境内,还是拥有不少河道、沟渠的。

  将这些河道、沟渠连通,再加高部分河堤,就是黄河现成的水道。

  而且这么做还能大大的减轻难度。

  经过十几天的研究,还真给他们规划出了一条较为可行的路线。

  经过大家的评估,至少有五成把握能成功。

  之所以如此保守,是以为这条路线是他们根据资料制定的。

  还需要实地考察。

  如果实地考察也没问题,能在增加两成把握。

  七成,已经非常高了。

  “如果放在五到七月份枯水期,成功的概率可以达到八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13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0/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